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0 16:05
轉自: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郭陽琛石英婧上海報道
「我們也在探索造火箭,因為未來移動出行不應該只限制在地球,也不應該只有‘一家汽車公司’致力於開發太空技術。」在不久前的CES2025上,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正式宣佈進軍商業航天領域。
而在豐田汽車之前,中美汽車巨頭早已佈局商業航天。《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創立了SpaceX,已經發射了超7000顆星鏈星座衞星,在120個國家正式運營;「汽車自主一哥」吉利則將分3期建設「未來出行星座」,目前已擁有30顆在軌衞星,實現24小時全球90%區域覆蓋,為全球用户提供高效、精準的衞星應用服務。
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航天經濟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6300億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1.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9%,遠超全球GDP增速,將是未來10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為何車企巨頭如此熱衷於上太空?「以智能化技術為重點的汽車產業剛剛走在起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衞星通信量產、上車很可能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重要突破。提前佈局低軌衞星,可以為車企發展自動駕駛搶佔先機,這將成為未來3—5年汽車產品的一項重要技術特點。」時空道宇是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商業航天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劉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在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看來,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與商業航天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性。因此,研究商業航天有利於提高當前的智能汽車技術,包括操控系統、傳感系統、電池等。
汽車巨頭扎堆征戰太空
豐田汽車通過子公司Woven by Toyota向日本私人航天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投資大約7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將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F輪融資首階段投入,並獲得了該公司執行董事會的一個席位。
對此,豐田章男表示,豐田汽車對火箭業務的佈局,是公司在交通運輸領域的部分創新型嘗試,並希望未來能與SpaceX競爭。
全世界探索商業航天最為超前的無疑是馬斯克。馬斯克一直有一個宏偉的願景,就是在火星上建立人類殖民地,為此他創建了SpaceX。然而,火星殖民是一個較為遙遠的願景,SpaceX需要有一個能夠快速商業化的業務才能活下去,這就是用衞星羣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服務——「星鏈」。
SpaceX已經在商業航天領域一騎絕塵。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SpaceX持續加快「星鏈」部署進程,由2023年平均每5.8天發射一批,縮短至4.1天發射一批。2024年1月—11月底,SpaceX利用「獵鷹」-9號火箭完成81批「星鏈」發射任務,共計部署1785顆「星鏈」衞星,其中包括336顆具備直連手機功能的新型衞星。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SpaceX發射了7062顆星鏈星座衞星,以72%的全球低軌衞星總量佔比和60%的全球衞星發射總量佔比遙遙領先,並且已經邁過盈虧平衡點,實現了商業閉環。
吉利則是中國首家「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早在2022年6月2日,吉利星座首軌九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吉利全面開啟「天地一體化」出行科技生態建設。
佈局於低軌衞星領域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也被稱為「中國民營星鏈」。據悉,吉利未來出行星座規劃分三期:一期部署72顆衞星,實現全球實時數據通信,為全球用户提供中低速衞星通信服務;二期規劃264顆手機直連衞星,支持存量手機直連衞星通信,提供全球商業服務;三期規劃5676顆通信衞星,提供全球商用低軌寬帶通信服務。
「伴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市場逐漸進入飽和狀態,車企需要有新的增長曲線以提升投資回報率。」屈放表示,發展商業航天也有利於提升車企品牌宣傳。此外,未來商業航天具有較大的業務延展性,可以延伸很多行業,有利於企業多元化。
助力智能汽車穿越「無人區」
2024年9月6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三個軌道面,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以一箭十星方式成功發射。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0顆衞星狀態正常,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記者瞭解到,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此前已完成兩個軌道面部署。此次發射成功后,通過三個軌道面30顆衞星,實現24小時全球90%區域覆蓋,正式為海外用户提供衞星通信服務,這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軌衞星通信服務。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向記者表示,星座項目預計2025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設,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無論是沙漠、高山還是森林。
目前,星座項目已經開始為吉利旗下汽車品牌賦能。劉勇告訴記者,通過時空道宇的技術,極氪001FR、極氪001、極氪009、極氪007和銀河E8都已實現雙向衞星通信功能。
劉勇進一步表示,在沒有地面網絡或地面網絡受損的情況下,上述車型的用户可使用車機系統雙向衞星通信服務,與外界取得聯繫。此外,如遇汽車發生碰撞等事故時,車輛也能通過衞星實現自主報警,為用户出行更添安全保障。
馬斯克的「星鏈」也有着類似的應用場景。2024年6月,SpaceX發佈「星鏈」Mini終端,尺寸為28.9×24.8釐米,重約1.2千克,內部集成了Wifi路由器,帶有三根內部天線,訪問速度可達100Mbps,延時23毫秒,可支持同時觀看多個4K視頻,為户外和移動場景客户提供天基網絡服務。
在車載服務方面,特斯拉車主可以在車輛上安裝「星鏈」終端,在距離服務地址40公里範圍內能接收到高達200Mbps的下載速度,適合在長途旅行中保持在線狀態。同時,特斯拉已經在旗下的超級充電站安裝星鏈衞星寬帶天線,為前來充電的車主提供網絡接入服務,方便車主在充電時使用互聯網。
提前佈局低軌衞星,發展衞星通信,也可以為車企發展自動駕駛搶佔先機。「例如,用户在駕駛智能汽車穿越無人區時,由於地面基站信號覆蓋不足,傳統5G網絡難以支撐NOA導航功能的連續性。但車輛能夠在衞星通信支持下實時更新地圖數據、規劃行駛路徑,並接收雲端的智能駕駛指令,確保在無地面信號的區域依然能安全完成自動駕駛操作。」劉勇闡釋道。
推動低軌衞星服務全球化
1月18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星鏈」已在圖瓦盧正式開通。「星鏈」官網地圖也顯示,「星鏈」已經覆蓋了120個國家和地區,能夠提供高速上網服務。
2024年年初,「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這被認為按下了行業發展的加速鍵。除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千帆星座和中國星網GW星座等也在加快「上天」。
2024年8月6日和12月16日,千帆星座及中國星網GW星座的首批衞星分別首發成功。千帆星座衞星還於10月15日、12月5日再次發射,其在軌衞星數量已達到54顆。但相較於SpaceX這樣的商業航天「龍頭」,中國企業毫無疑問仍是追趕者。
「目前來看,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距離商業化仍有較大距離,特斯拉和SpaceX較國內企業仍有較大的領先身位。」屈放認為,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未來可以參考美國的發展模式:國家研發技術,企業負責商業化進程。同時伴隨着技術的進步,商業航天和商業航空的邊界感將逐漸弱化,企業將打造航空與航天結合體的商業模式和產品。
中信建設證券研報則分析稱,巨型低軌衞星星座的建設和運營,具有周期長、技術集成度高、高風險等特點。隨着我國企業紛紛佈局,衞星研製與火箭發射模式逐步轉型,商業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軌互聯網布局進程。隨着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首飛、多款可複用商業航天火箭計劃發射、衞星互聯網海外開展試運營業務,預計2025年我國星座整體建設進程將邁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