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0 14:39
文章轉載來源: Aiying compliance
最近香港投資推廣署批准了一個「新鮮事」:有人用3000萬港幣的以太坊(ETH)作為資產證明,成功申請了投資移民。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10月還有用比特幣「通關」的案例。聽起來加密貨幣玩家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但實際操作中,很多持幣大户卻卡在了一個關鍵環節——資金來源證明(SOF)。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加密貨幣為什麼能當「資產證明」?
根據香港「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需要證明自己實益擁有(或與配偶共有)至少3000萬港幣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存款、房產等。而加密貨幣被接受,核心邏輯就兩條:
1. 政策沒明確禁止:香港政府對資產類型持開放態度,只要會計師能出報告證明這些資產真實存在且屬於申請人,理論上就符合要求。
2. 市場早有先例:據我接觸到的行業夥伴,他們已經有不少類似案例,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只要流程合規,加密貨幣和股票、房產沒本質區別。
但問題來了:證明你有錢」和「證明你的錢怎麼來的」是兩碼事。
二、最大的難關:資金來源證明(SOF)
加密貨幣圈有個經典矛盾——「幣拿得出,錢説不清」。
- 早期玩家「黑歷史」多:很多人早年通過挖礦、場外交易甚至「朋友贈送」拿到幣,根本拿不出銀行流水或交易記錄。
- 交易所「暴雷」拖后腿:像FTX、幣安等平臺曾出現合規問題,部分用户的歷史數據丟失或不被監管認可。
- 匿名性是一把雙刃劍:區塊鏈雖然透明,但錢包地址和真人身份很難直接掛鉤,會計師和移民局很難追溯資金源頭。
舉個例子:某大户2017年花100萬港幣買比特幣,現在價值1000萬港幣。但當年的轉賬記錄早就沒了,或者用的是現金交易,怎麼證明這10萬是合法收入?説不清這一點,移民申請直接涼涼。
三、會計師的「兩難」:既要懂幣,又要合規
香港政策規定,資產證明主要依賴註冊會計師(CPA)的報告,但會計師也頭疼:
1. 估值標準混亂:加密貨幣波動劇烈,是按申請時的價格算,還是取過去半年平均值?不同會計師可能有不同操作。
2. 反洗錢壓力大:如果客户的錢來自不明渠道,會計師出報告可能連帶背鍋。
3. 技術門檻高:怎麼驗證錢包地址歸屬?如何區分「自有資產」和「臨時借來的幣」?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
四、怎麼辦?三條路破局
對持幣大户來説,想用加密貨幣申請移民,得提前做好這些準備:
從第一天就留證據:買幣的轉賬記錄、交易所賬單、納税證明,哪怕是一張手寫收據,都比沒有強。
找專業團隊:律師+會計師+移民顧問的組合是關鍵,尤其是熟悉加密貨幣和香港政策的機構,能幫你設計合規路徑。
分批合規化:如果早年資金來路模糊,可以加微信諮詢。
此前Aiying艾盈也寫了相關文章《香港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虛擬資產投資全解析與香港虛擬資產管理牌照申請指南》以下是部分內容概要:
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公佈「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最低投資門檻為3000萬港元,當中申請人須投資最少2,700萬港元於獲許金融資產及非住宅房地產,以及投入300萬港元於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組合」,以支持創新及科技行業和其他重點行業發展。這意味着對於想要移民的人來説,現在可以通過投資這些金融資產來獲得香港居留權了
而當中獲許投資資產的範圍成為亮點,根據公佈的「獲許投資資產」清單,有限合夥基金(LPF)的擁有權益和由香港9號牌公司管理的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都被認可為可投資資產。
責任編輯:張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