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8 15:2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2024年9月,在監管層「培育一流投行」的政策導向下,國泰君安啟動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僅用100天完成公司治理程序,137天完成行政審批,成為國內首個「A+H」雙向吸收合併案例。合併后,海通證券資產由國泰君安承接,A股代碼「600837」於2025年2月5日終止交易。
海通證券從上市到落幕的系統分析
一、上市與輝煌期(2007-2015)
1. 上市背景與初期發展
海通證券成立於1988年,是上海最早的三大證券公司之一(與萬國、申銀並列),2007年7月31日通過借殼都市股份在上交所上市,成為A+H股券商。上市初期,海通證券憑藉投行業務和經紀業務的快速發展,總資產規模一度超越國泰君安,僅次於中信證券,2015年歸母淨利潤達158.39億元,創歷史峰值。
2. 國際化與地產債業務的崛起
2012年H股上市后,子公司海通國際通過承銷中資房企美元債和赴港上市業務迅速擴張,成為其重要利潤來源。例如,海通國際曾服務恆大、碧桂園等房企的融資,推動母公司業績增長。
二、業績波動與衰退期(2016-2023)
1. 投行業務收縮與市場衝擊
2018年后,境內股權融資規模下降,疊加2021年房地產行業「爆雷」,海通國際持有的中資地產美元債(如恆大、碧桂園)大幅減值,導致境外業務鉅額虧損。2023年海通證券淨利潤首次轉負(-3.1億元),2024年預計虧損擴大至34億元。
2. 管理風險暴露
2024年7月,海通證券投行業務核心人物姜誠君因職務犯罪外逃被遣返,暴露內控漏洞。同時,其投行業務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同比下滑54.8%,業務轉型滯后問題凸顯。
三、合併重組與退市(2024-2025)
1. 政策驅動的行業整合
2024年9月,在監管層「培育一流投行」的政策導向下,國泰君安啟動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僅用100天完成公司治理程序,137天完成行政審批,成為國內首個「A+H」雙向吸收合併案例。合併后,海通證券資產由國泰君安承接,A股代碼「600837」於2025年2月5日終止交易。
2. 退市機制與股東安排
異議股東可選擇現金行權(海通A股9.28元/股)或換股(1:0.62比例轉換為國泰君安股份),但海通最后交易日收盤價為10.41元/股,行權可能導致虧損,凸顯中小投資者風險。
海通證券興衰的借鑑意義
1. 風險控制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
教訓:海通國際過度依賴中資地產債,未建立有效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導致境外業務「成於地產,敗於地產」。
啟示:金融機構需動態監控高風險資產,避免單一業務集中度過高,強化合規與內控機制。
2.業務多元化與轉型的緊迫性
教訓:海通證券長期依賴傳統投行和經紀業務,未及時佈局財富管理、金融科技等新賽道,抗周期能力弱。
啟示:券商應加速向輕資產、數字化方向轉型,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3. 政策導向與行業整合的必然性
教訓:海通證券因業績下滑成為行業整合對象,反映「強者恆強」趨勢。
啟示:中小券商需通過差異化競爭(如區域深耕、細分領域專精)或主動尋求併購,避免被邊緣化。
4. 國際化需平衡風險與收益
教訓:海通國際在境外業務中未有效隔離風險,導致母公司受拖累。
啟示:國際化戰略需審慎選擇標的,建立獨立風控體系,避免境內境外風險交叉傳染。
5. 投資者保護與市場透明度
教訓:海通退市過程中,現金選擇權價格低於市價,部分股東面臨虧損,引發對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爭議。
啟示:監管需完善併購重組中的信息披露機制,確保投資者充分知情並參與決策。
總結
海通證券的興衰是中國證券行業發展的縮影:從早期政策紅利驅動的擴張,到市場波動與業務單一性引發的危機,最終在行業整合中落幕。其案例警示金融機構需強化風控、加速轉型、順應政策導向,同時為行業提供了「以併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的實踐樣本。未來,券商行業或將加速整合,形成「頭部集中+細分賽道差異化」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