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7 15:05
(來源:北信瑞豐基金)
説明:本文數據來源於民航總局、各區域空管局、飛常準、攜程、上市公司公告及互聯網數據,由於不同來源的數據對齊問題(如旅客運輸量、旅客吞吐量等數據對齊)可能有少許誤差,但不影響大勢分析。
摘要
機場端:
2024年是民航迅速「回血」的一年,發送人次、起降架次同比+17.7%、+10.7%,較2019年分別增長+10.5%、+3.8%;從2025年春運數據看,客流量還有提升,上海等地的出入境流量還有較明顯的增長,國際客流恢復的趨勢還在延續。
此外,2025-2026年核樞紐機場還有多條新跑道/航站樓投運,如廣州白雲4跑道已與2025年1月投運、深圳寶安3跑道大概率在2025年中投運,西安T5、蘭州T3、重慶T3B、烏魯木齊T4四大航站樓也將於2025年上半年投運;2026年還有廈門新機場及多條跑道投運。核心機場(包括上市機場)未來幾年的產能還有增長空間。
等但考慮到目前機場股的估值,可能仍將處於估值消化期。
航司端:
本輪民航復甦主要源於樞紐機場的客流量增長,但樞紐航線增長可能會拉低平均票價,未來幾年樞紐機場仍有新設施投運,航司可能仍要面對量漲價跌的局面。
國內航司盈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①目前油價下,三大航的單座公里成本在0.45元左右,與高鐵單公路售價基本相同,較大程度的限制了航司價格上漲的空間;②國內航線分佈不合理,1500公里以內的中短途航線佔比超60%,客流密度較低的低能級城市航線佔比也近40%。
相比國外航司,三大航的運營利潤率較低,因此對油價的敏感度較高,如果暑期油價有較大幅度下行,航空可能會有階段性投資機會。
一、 2024年發送人次、起降架次同比+17.7%、+10.7%,較2019年分別增長+10.5%、+3.8%;本輪民航復甦主要源於樞紐機場的客流量增長,但樞紐航線增長可能會拉低平均票價
2024年我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7.3億人次,同比增長17.7%,同比2019年增長10.5%。分航線來看,國內航線完成旅客運輸量6.5億人次,同比增長12.2%、同比2019年增長14%;國際/地區航線完成旅客量運輸量0.74億人次,同比增長107.6%、同比2019年下降13%(恢復率87%)。
從月趨勢上觀察,春運、暑運以及國慶各月份旅客運輸皆超6000萬人次,其中8月近7300萬人次。
與上一輪各地批量上馬機場並依靠政府補貼開設航線增加客流不同,本輪民航復甦可能更依賴樞紐機場客流量的增長,以旅客吞吐量口徑計算(2018-2023年數據為民航總局,2024年數據為互聯網數據,下同),相較2019年,前40大機場合計多吞吐旅客9632萬人次,其中成渝三座機場(成都天府、成都雙流、重慶江北)貢獻了3563萬人次,貢獻率為37%;北京、上海、深廣、成渝9座機場貢獻了相對2019年旅客吞吐增量的61.5%。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
深廣 |
11,907 |
12,631 |
8,168 |
7,661 |
4,767 |
11,590 |
13,807 |
上海 |
11,763 |
12,179 |
6,164 |
6,541 |
2,889 |
9,697 |
12,476 |
北京 |
10,750 |
10,821 |
5,061 |
5,769 |
2,298 |
9,229 |
11,706 |
成渝 |
9,455 |
10,065 |
7,568 |
8,024 |
5,277 |
11,958 |
13,628 |
其他31座機場 |
63,185 |
66,490 |
43,185 |
45,365 |
27,117 |
61,832 |
70,200 |
前40大機場合計 |
107,060 |
112,185 |
70,146 |
73,360 |
42,348 |
104,307 |
121,817 |
相較2019年的增減量 |
|||||||
深廣 |
(724) |
0 |
(4,463) |
(4,970) |
(7,864) |
(1,041) |
1,176 |
上海 |
(416) |
0 |
(6,015) |
(5,638) |
(9,290) |
(2,482) |
297 |
北京 |
(71) |
0 |
(5,760) |
(5,052) |
(8,523) |
(1,592) |
885 |
成渝 |
(610) |
0 |
(2,497) |
(2,041) |
(4,788) |
1,894 |
3,563 |
其他31座機場 |
(3,305) |
0 |
(23,305) |
(21,125) |
(39,373) |
(4,658) |
3,710 |
前40大機場合計 |
(5,126) |
0 |
(42,040) |
(38,826) |
(69,838) |
(7,879) |
9,632 |
由於本輪復甦以樞紐航點推動,樞紐機場航線競爭相對激烈,2024年民航經濟艙平均票價約767元,同比下降12.1%,同比2019年下降3.8%。
二、 國際/地區航線旅客數/班次恢復率87%/75%,主要受歐美航線恢復較差的拖累,此外外國航司執飛國內的意願降幅明顯
2024年我國民航國際客運航班整體恢復至2019年的75.1%,周航班量從第一周的9448班次增長至年末的1.2萬余班次,恢復率從64.9%上升至80%左右。2024年TOP20通航國家中(2019年排名為依據),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英國及老撾恢復率皆超100%,加拿大、緬甸、美國恢復墊底,分別為11.3%、23%、23.9%。
分航司看,2024年國內航司航班的國際班次恢復至89%,國外航司僅恢復至60.3%。近年,外國航司對國內航線的收縮較大,保留中國航線的航司也縮減了一些運力,如使用787替換380。
三、全球民航業綜述
2024年7月,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目前預計,世界航空運輸業在2024年將實現305億美元的淨利潤,高於2023年的274億美元,是自2017年以來的最大值;但全行業的淨利潤率預計僅為3.1%,在主要行業中的盈利仍然偏低。
雖然民航業整體淨利潤水平不高,但航司之間的分化較大,睿思譽統計數據表明,全球運營利潤在-15%至33%間變動,愛爾蘭瑞安航空憑藉其24小時「連軸轉」的操作模式、全波音機隊的低運營成本、偏重中小航點的議價能力獲得了32.6%的營業利潤率;亞洲航司中,大韓航空、日本航空憑藉洲際航線以及中國中轉客户也獲得了較高營業利潤;而中國三大航營業利潤水平較低,平均約為1.3%,不僅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更遠低於日韓航司。
國內除春秋外,其他航司盈利能力都偏弱,主要原因可能在於:
3.1 高鐵競爭
相比全球其他國家或地區,中國高鐵較為發達,除部分核心城市航線商客商客比例較高外,其余航線旅遊客佔比較高,高鐵一旦開通后,會馬上對民航進行分流,如昆明至西雙版納航線,受中老鐵路開通的影響,航班量當年鋭減8成。此外,高鐵二等座票價大約0.46元/公里,在近年70美元左右油價的條件下,三大航單公里成本大多在0.43到0.46元區間,相較高鐵,民航的競爭力受到較大的競爭壓力。
從數據看,2023年國內航線的航班飛行距離主要集中在 500-2000公里範圍內,佔全國比例為82.80%,其中1000-1500公里佔全國比例最高,為36.63%。國內1000km左右高鐵/動車票價一般在300-500元左右(動車),基本鎖死了國內主流航線的盈利上限。相比之下,美國800公里以上航線佔比大約為70%,其中1800公里以上航線佔比也有35%左右,與火車基本錯位競爭,因此票價自主度更高;而洲際航線佔比更高的國泰、大韓、日航、新航等盈利能力甚至還要更高一些。
國內高鐵動車收費標準
一等座 |
二等座 |
|
高鐵 |
0.74元/人公里(350公里時速可以提價5%) |
時速300公里:0.46元/人公里 時速350公里:0.48元/人公里 |
動車 |
0.37元/人公里(250公里時速可以提價5%) |
時速200公里:0.30元/人公里 時速250公里:0.32元 /人公里 |
近年民航單座公里成本: 中國國航:2023年0.458元;2024Q1: 0.449元 中國東航:2024年H1:0.433元(其中扣油成本0.272,燃油成本佔比37.2%);20243Q:0.43元 中國南航:2024Q1:0.44元;2024Q2:0.453元 |
注:此外,500公里里程、1000公里里程可以分別折價10%、20%
3.2 航線優化不足
截止2023年末,國內共有民航機場259座,其中大部分機場為小型機場,2023年日均起降低於10架次的機場就有74座,這些機場所對應的航線盈利性較差,但出於種種目的,國內航司,尤其是地方性航司仍會盡力維持相關航線,拉低了航司的整體盈利水平。
四、投資建議
4.1 2024年是民航迅速「回血」的一年,主要機場的起降架次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都已經進入良性恢復階段;從2025年春運數據看,客流量還有提升,上海等地的出入境流量還有較明顯的增長。
此外,2025-2026年核樞紐機場還有多條新跑道投運,如廣州白雲4跑道、深圳寶安3跑道大概率在2025年投運,烏魯木齊地窩堡、西安咸陽、合肥新橋、太原武宿、三亞鳳凰、廈門新機場等設置可能也會在2025-2026年左右投運,未來2年仍可繼續支持航班架次增長;等但考慮到目前機場股的估值,估值可能仍然偏高。
4.2 相比國外航司,三大航的運營利潤率較低,因此對油價的敏感度較高,如果暑期油價有較大幅度下行,航空可能會有階段性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本資料中全部內容均為截止發佈日的信息,如有變更,請以最新信息爲準。投資者購買基金時,請仔細閲讀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説明書》,自行做出投資選擇。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