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6 19:49
來源:投資家
2025年,中國不再忍讓,制裁美國。
作者 | 老高
2025年,中國不再忍讓,制裁美國。
在AI大模型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爆火后,又一大事件牽動全球。
近日,全球生物科技傳來大消息,中國商務部出手,正式將美國生物科技巨頭Illumina(因美納)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原因是,「該公司違反正常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公司的正常合作,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意味着,因美納將在中國面臨包括限制進出口、人員入境、投融資、罰款等在內的多項制裁。
國家重拳出擊,因美納也成了「不可靠實體清單」首次納入生物科技的外國實體,「罄竹難書」。隨着美國生物科技巨頭被制裁,市場普遍預測,國產基因測序將率先受益。而在蛇年首個交易日,國內基因測序市佔率第一的領頭羊華大智造迎來股價開門紅,大漲14.36%。
一個屬於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力、基因測序「國產替代」的機遇來臨,中國公司站起來了。
一
吃着中國飯,砸着中國碗
這是中國罕見在生物科技行業,對外企展開制裁。
因美納的問題太多了,已經到了國家都難以容忍的地步。
它們走到今天這一步屬於「咎由自取」,吃着中國飯,砸着中國碗,不給中國公司留活路。自從2005年殺入中國后,因美納就長期使用「高壓手段」投資、併購,買斷其它公司的核心技術,這一度使中國生物科技難有創新,一些公司不得已部分業務「出海」避開獵殺。
令人憤恨的是,中國生物科技即便「出海」也沒有擺脫因美納的糾纏。靠着全球範圍內獵殺競爭對手及「買買買」,因美納樂此不憊,反覆操作10多年,獨攬全球基因測序上游(測序儀)超70%份額。「壟斷」上游勢必卡中游、下游脖子,基因測序領域都看它們的臉色。
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因美納在中國依靠「壟斷」、擡價,大發橫財。
伴隨新經濟時代到來,基因測序的應用與商業前景得到釋放,覆蓋腫瘤診斷及治療、科研服務、生育服務、環境污染治理、農牧業育種等。尤其是在重大疾病治療層面,很難離開基因測序。因美納趁勢進一步「壟斷」,把全球基因測序上游市佔率做到超80%「躺着賺錢」。
因美納的賺錢能力有多恐怖?它們曾一年賣掉3000多臺測序儀,大賺7.34億美元,賣試劑耗材狂賺29.11億美元,不費吹灰之力從中國撈走5.02億美元。二級市場上,由於因美納賺錢容易,使其連番獲資本垂青,創下過股價翻80倍、市值超500億美元的資本「神話」。
資本看好因美納,更多是中國市場龐大的人口潛力,在本土未「國產替代」的階段,它們盡享市場對外企開放的紅利。包括:進口測序儀享受關税減免、優先採購等。而國產測序平臺2021年才獲100%國產採購建議,2023年獲退税支持。2021年之前,因美納在中國是躺贏的。
哪怕到了國產基因測序迎來反擊的2021年,因美納也在想方設法獲利。有消息説,它們想到了個「好辦法」。「與關係好的國內服務商夥伴合作,以貼牌測序儀的方式,享受政策支持。」
中國對美國公司因美納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敞開懷抱讓它們在滬設廠。按理説,它們應該做「生物科技的特斯拉」,發揮「鮎魚效應」幫扶中國生物科技產業鏈。結果,因美納做法完全相反,專砸中國碗。
(美國FDA、CISA分別向因美納發出警告)
不好好幫中國扶持生物科技也就罷了,不僅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美國國土安全部下屬的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曝光了多款設備存在安全高危漏洞,傳因美納還多次參與到可能威脅「國家主權、完全和發展利益」的「特殊」活動中,這次中國出手制裁就是最好的證明。商務部發布《不可靠實體清單工作機制關於將美國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公告》時提到,「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等有關法律,依據《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有關規定,不可靠實體清單工作機制決定將美國因美納等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上述外企實體,「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不可靠實體清單將對上述實體採取相應措施。」
歧視中國公司、在中國瘋狂斂財、讓老百姓用不到便宜的輔助醫療,連衣食父母中國都敢坑,因美納「罄竹難書」,制裁它們是大快人心。那麼,橫行無忌的因美納怎麼翻車了?
二
「壟斷」成癮,「陰謀」不斷
美國,一場長達3年官司,揭露了因美納的「惡行」。
前面提到,因美納「壟斷」上游,卡了中游、下游脖子,行業很難創新。但中國生物科技不可能永遠受制於人。2016年,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汪建站了出來,頂着壓力,攻堅基因測序,成立了華大智造。汪建二次創業的初心是,「逐漸打破技術封鎖,基因測序普惠老百姓。」願望美好,早期因美納盤踞中國、享受紅利,華大智造選擇部分業務「出海」發展。
在因美納一門心思在中國賺快錢的階段,華大智造成功突圍,打破技術封鎖,中國基因測序打開「國產替代」大門。彼時,因美納慌了,想把中國創新扼殺在搖籃里,不惜從2019年起搞出了各種「陰謀」,意圖破壞中國公司在全球的形象,達到長期「壟斷」的目標。
作者寫稿子,很少用「陰謀」一詞,但因美納的手段是「卑劣」到極點。搶佔着中國市場,也不給「出海」活路。2019年,因美納盯上華大智造,動用美國人脈、煽動美國當局制裁華大智造等中國公司。最有趣的是,「它們一邊剽竊華大智造的技術,一邊賊喊捉賊稱,華大智造侵犯了因美納的專利權。」若是「污衊做實」,中國打破美國技術封鎖將成空談。
起初,華大智造不想跟因美納無端糾纏,專注研發、創新、成長,耐心打磨產品。因美納卻繼續編造謊言,再次提起訴訟,指控「華大智造旗下測序技術侵犯了它們的美國專利。」
老被糾纏,也沒法發展。華大智造就跟因美納打官司了,一打就是3年。結果是,「美國特拉華州聯邦陪審團認定,因美納侵犯了華大智造的兩項測序專利,因美納侵權專利無效。」
除此之外,因美納要向華大智造道歉,淨賠償3.25億美元。這場官司的判定,間接導致因美納巔峰跌落。因美納的股價變得一蹶不振,遭打臉的投資者「用腳投票」、市值腰斬。
美國公司官司敗了,中國公司贏了,亦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震撼時刻。官司敗了,因美納沒有收斂,它們在2024年又謀劃了一個大招,推動「生物安全法」草案儘快落地,打擊有「出海」業務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安全法」草案一出,一度給中國生物科技帶來大地震。
「生物安全法」點名了藥明康德、華大智造等公司,草案指出,「要防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數據和個人健康信息,以確保外國生物技術公司無法獲得美國納税人資金。」令人意外的是,該草案背后的推動者之一,竟是曾向中國公司道歉、懺悔、賠償的因美納。
因美納表面服軟,「道歉、懺悔、賠償。」實則醖釀更陰的招,技術、產品干不過,就動用「特殊手段」打擊中國公司。「卑劣」手段令人發指,連美國本土的部分機構都看不下去了。
美國華盛頓特區非營利組織OpenSecrets調研發現,因美納的「卑劣」手段還有很多,包括遊說給美國當局「送錢」。調研稱,「因美納已在美國政客身上投入了大量金錢,並將其視為攻擊競爭對手的主要武器。」通過OpenSecrets網站的公開信息可以看到,因美納僅2022年和2023年的遊說費用賬單就超億元,賬單上清晰描述出了遊說內容「涉及競爭政策、保護美國生物安全、保護美國生物科技等關鍵詞。」誇張的是,它們在90年代就「送錢」了。
「向美國當局累計捐助近800萬元,包括向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在2024年的選舉周期中贊助了近21萬元。」這家公司成立起就在用「卑劣」手段,靠「陰謀」坐上了巨頭寶座。
三
一代生物科技霸主,美夢破滅
「機關算盡太聰明」。因美納終為「咎由自取」買了單。
實際上,早在中國基因測序領頭羊華大智造打破技術封鎖時,因美納就走下坡路了。
在華業務連連受挫。根據因美納過去幾年財報及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因美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9%、48%、37%、26%,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2024年財年前三季度,躺着賺錢的因美納罕見出現大幅淨虧損,達到14.1億美元。在華收入方面,因美納收入僅7500萬美元,距離昔日綜合業務賺走5.02億美元,可謂天上落到泥巴里。稱霸全球基因測序上游10多年的因美納,快速衰敗跟「不走正道」有很大關係。
據外媒報道,2024年,因美納仍在耍「陰謀」的路上不能自拔。「2024年前三季度,因美納為遊說美國當局繼續制裁中國公司投入了267萬美元。」2024年9月,美國眾議院以306票同意、81票反對的表決,就「生物安全法」通過了一項編號為H.R.8333的立法草案。
藥明康德隨即抗議,「堅信其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而且其也未曾受到美國政府機構的任何制裁。藥明康德重申,其既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現有各類業務也不涉及在美國、中國或任何其他地區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
不過,有分析説該草案跟前期草案有很大變動,藥明康德股價漲了4%。「不走正道」就容易忽視主營業務,因美納在美國耍「陰謀」時,殊不知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用技術與產品的「陽謀」奪回了市場。根據行業機構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華大智造在基因測序儀設備中標品牌中的市佔率達55.05%,排絕對第一,碾壓了因美納。
因美納在華市佔率降到了13.59%。在美國,這家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市值跌的就剩100多億美元了。有美國網友在平臺直言,「真不知道,這種沒信用的公司存在的意義在哪?」
多計失利,因美納變換了「策略」,想討好中國。2024年底,它們在「第七屆中國進博會」上表示,「通過戰略合作,因美納將不僅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更將積極探索並拓展針對本土需求的中國方案,賦能中國精準醫療和基因檢測產業的未來發展,引領生命科學新篇章。」
因美納估計沒讀過「農夫與蛇」的故事。中國給了它們紅利及待遇,它們想置中國公司於死地,「假裝討好、麻痺,接着挖坑?」中國不上當,給了它們當頭一棒。因美納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就會面臨包括限制進出口、人員入境、投融資、罰款等在內的多項制裁。
在美國市值崩盤的因美納,在中國也崩了。它們想置之死地的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基因測序,紛紛「置之死地而后生」。春節期間,市場普遍預測,國產基因測序將率先受益。而在蛇年首個交易日,華大智造大漲14.36%,給2025年中國生物科技開篇,帶了個好頭。
四
「國產替代」迎來重大歷史機遇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美納「機關算盡」這些年,光顧着玩「陰謀」早就把技術創新拋之腦后。硬幣皆有兩面,因美納的不安分,反而給了中國公司「磨劍」破局的機會。
因美納的「陰謀」敗露,説到底是中國基因測序技術、產品領先了它們,否則其在華市佔率如何逐年降低?以至於在2024年財年前三季度出現了淨虧14.1億美元的悲催局面。
在一位分析人士看來,「美國巨頭向華大智造道歉、賠償的2022年,是國產基因測序的轉折點。」華大智造贏了美國官司,提振了中國生物科技的士氣,國產基因測序開始嶄露頭角。
同年7月,專注於為腫瘤精準醫療提供具有臨牀價值的美股上市公司燃石醫學向外界拋出消息,宣佈與華大智造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探索商業化服務和IVD產品開發。要知道,燃石醫學一直是因美納的國內最大腫瘤客户之一,燃石醫學突然改變方向,轉投國產基因測序,曾在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引發討論,有醫療媒體認為,「除了士氣,跟2021年的政策有關。」
即此前提及的100%國產採購。2021年,多部委聯合發佈《政府採購進口產品審覈指導標準》,要求二代測序平臺100%國產採購。次年,省級財政局陸續發佈「標準」,強調採購應當採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確需採購進口產品的,採購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履行審覈程序。
國家的推動無疑給基因測序的「國產替代」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政策與士氣的雙重利好下,華大智造拔了頭籌,包括燃石醫學、世和基因、泛生子、吉因加、臻和科技、諾禾致源、解碼生物、貝瑞基因在內的頭部測序服務商,轉投華大智造,這也是其迅速做到國產基因測序市佔率第一的核心所在,客户增多,產品才能普惠。
就像通信有華為,新能源有比亞迪,AI大模型有深度求索,無人機有大疆,人形機器人有宇樹科技一樣,國產基因測序需要有領頭羊華大智造發揮「鮎魚效應」,產業鏈方可壯大完善。
當然,帶領產業鏈實現「國產替代」的華大智造路途滿是荊棘。一方面,基因測序由外企獨佔產業鏈切換到「國產替代」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單涉及技術路線、設備耗材、成本等問題,還涉及到醫療器械報證這一重要環節。加之外企連翻作梗,妄想消滅科技創新。
好在國家出手了,因美納獨霸中國的美夢破滅。「國產替代」迎來重大歷史機遇。據媒體報道,有大批測序設備使用者,正與華大智造謀求新的合作,以順應「國產替代」大趨勢。
因美納的翻車亦宣告,本土基因測序的上游、中游、下游不再受制於人。就在中國製裁因美納不久,多家券商分享了事件對生物科技行業的影響。普遍認為,「基因測序或是開年最大風口之一」。二級市場動了,一級市場VC/PE同樣沒閒着,一些VC正快馬加鞭展開盡調。
作為中國基因測序領頭羊的華大智造正整裝待發。它們不光在中國排名第一,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擁有「激發光」、「自發光」、「不發光」三種基因測序技術及產品的公司,綜合實力朝全球第一進發,屬於中國生物科技的舞臺來了。
期待,華大智造帶領中國基因測序,2025年再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