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6 15:30
編者按
2024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廳局級干部研修班,會議提出,要推動中央企業穿越經濟周期,支持企業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逐漸成為一般企業與卓越企業的分水嶺,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央企亟需轉變利潤結構、增長結構,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對傳統主業規模龐大、責任重大的央企來説,開啟「第二曲線」並非易事。但與此同時,有些央企先行一步,敢闖敢試,憑藉技術、人才儲備和戰略眼光,成功開啟了「第二曲線」。新春佳節之際,《國資報告》特別策劃了「新春走基層 見證新動能」專題報道,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基層,調研不同領域的央企實現轉型升級、打造新增長點的故事,見證央企在培育「新動能」方面的能為和善為,也為其他謀求開啟「第二曲線」的央企提供經驗和借鑑。
今天,我們為您分享專題報道的第五篇《華潤集團:繪製半導體產業新篇章》。
華潤集團:繪製半導體產業新篇章
文 · 本刊記者 孟圓
春節期間,華潤集團所屬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微」)的生產緊張有序,從深圳寶安的潤鵬半導體,到西部(重慶)科學城華潤微電子重慶園區,一塊塊功率半導體芯片被精心製造,送往各地,為各種高科技產品提供強大的「芯」動力。
「經過差不多兩年半時間的調整,半導體行業已經從低谷慢慢恢復,尤其是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一波對集成電路芯片的需求。」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李虹説。
當前,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行業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作為華潤集團在半導體領域的核心企業,華潤微業務的快速發展為集團帶來了新的收入增長點,成為集團在傳統業務之外,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第二曲線」。目前,華潤微擁有芯片設計、掩模製造、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能力,從內部有機增長和外部收購整合,到兩江三地精準佈局,再到改革築基、自主研發,成就了屬於自己的篇章。
「芯」動力:
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的力量
華潤微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由原四機部、七機部、外經貿部、華潤集團聯合在香港設立的微電子企業——香港華科。1988年,公司收購香港華科,建有中國首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2002年,華潤微收購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多年來,通過整合華科電子、中國華晶、上華科技、中航微電子等中國半導體企業,逐步形成半導體IDM (設計、製造、封裝一體化)業務模式。
2015年6月,華潤集團將微電子作為新業務培育,在投資與管理上,視同主業對待。隨后,華潤集團推出一系列舉措,在集團「十三五」「雙擎兩翼」整體戰略規劃下,助推華潤微以發展民族微電子產業為己任,不忘初「芯」,以實業興國,圓中國IDM(設計、製造、封裝一體化)夢。
如今,華潤微已成為中國領先的擁有芯片設計、掩模製造、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力的半導體企業,是中國規模領先的功率半導體企業之一。過去兩年,行業處於調整期,華潤微憑藉IDM商業模式、特色工藝平臺以及客户黏性高等優勢,稼動率(設備實際工作時間 / 設備計劃工作時間)處於業界高位,無論6英寸還是8英寸,都維持在90%以上,12英寸爬坡上量達到預期。
「在推動民族微電子產業進步、助力國產替代等方面,華潤微扛起國企擔當的重任,為推動半導體產業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海證券分析師高力洋在採訪中説。
在行業景氣度下行階段,華潤微堅持內涵+外延式發展,「IDM+代工」雙輪驅動。華潤微設立的集成電路事業羣、功率器件事業羣、代工事業羣、封測事業羣積極降本增效,優化產品結構。根據華潤微財報,2023年四季度,公司歸母淨利潤實現環增52.1%。主營業務方面,華潤微深耕產品與方案、製造與服務兩大業務板塊,2023年的兩大業務佔比接近。產品應用領域上,2023年華潤微在泛新能源領域加大客户拓展力度。
受訪專家認為,華潤微電子是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的企業,通過合作分工,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更高。同時,能夠幫助強技術背景的企業專心在正確的方向上做研發。比如,華潤微的功率半導體市場自2021年增速明顯,作為覆蓋全鏈條產業的半導體公司,可以為市場上下游企業指引更細節的方向。同時,在市場過度冗余和同質化時,央企有能力進行整合和併購。
對於併購標的的選擇,李虹表示,首先併購標的對華潤微要有戰略意義,需要匹配華潤微的戰略規劃,在現有的領域、專長的領域進一步做大做強;其次,希望併購一些大的公司,這樣可以進一步做大公司規模。
「芯」佈局:
聚焦「兩江三地」 精準佈局
堅持按照行業和市場發展規律,進行有節制、有效、有序的精準佈局,避免無效產能擴張和過剩,成就了華潤微今天的發展版圖。
記者梳理發現,華潤微「長三角+成渝雙城+大灣區」的兩江三地佈局因地制宜,是有針對性的全面化佈局。在無錫,華潤微突破技術端、材料端和第三代半導體,以老產線支撐新替代;在重慶,華潤微聚焦功率的分離器件,走進新能源車;在深圳,華潤微關注IC集成化,從分立做到集成,服務更廣泛的用户羣。
無錫基地是華潤微電子的總部所在地,為2002年收購「中國南方微電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而建設。目前,以無錫和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包括國內控股平臺、IC設計服務、IC產品設計公司、晶圓和封測製造基地(含第三代半導體)、高端掩模、運營中心、投資平臺。
「這里是我們功率半導體的基本盤,有人才、有基礎,高端掩模產線建設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創新將繼續引進人才。」李虹説,華潤微將用好華晶的早期經驗,把無錫基地做優,夯實其作為運營總部和生產製造基地的能力。
重慶是華潤微電子做大增量的實踐地。這里主要由功率器件研發設計中心、功率器件外延中心、8/12時功率器件晶圓生產線、功率半導體模塊與封裝基地構成。
2017年8月10日,華潤微電子走出無錫,走進重慶,收購中航(重慶)微電子有限公司,同年12月28日,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擁有一條月產51000片8英寸、工藝能力可達0.18微米的生產線,具有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和化合物半導體產品的規模化工藝製造能力,並設有功率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
在成為華潤大家庭的一員后,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搭上華潤高質量發展的快車。在半年內扭虧為盈,一年內華麗轉身,實現營收、毛利潤、淨利潤大幅增長,成為中國功率半導體行業的明星。據李虹回憶,「接手時候只有8英寸廠,后來有了12英寸廠和模塊封裝基地,為2020年公司科創板上市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我們看準機會,把公司從代工型轉為產品型,集中調整產品、產能和客户結構。首先,加大投資研發,從製造公司轉型為產品公司。其次,把更多產能放在毛利高的產品上。同時,增強客户的黏度。」談及成功進行業務整合與轉型的經驗,李虹告訴記者,當時做這個選擇的時候,團隊很有信心,這信心正是來自於在專業領域深耕多年的經驗。
2024年,以深圳為核心的大灣區,成為華潤微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為彌補大灣區終端應用與產品設計優勢突出,但晶圓製造環節相對薄弱的短板,華潤微在大灣區精心佈局,設立產品及應用產業化技術創新中心、市場銷售和應用服務中心、傳感器研發中心、南方總部暨全球創新中心,以及深圳12英寸特色功率集成電路製造與研發基地。
「華潤微需要和市場、客户緊密結合,與港澳緊密合作。許多終端客户都在大灣區,潤鵬半導體項目與IC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緊密的聯動集聚效應,有助於加快半導體關鍵領域和技術的自主創新突破,推動商業化運作進程。」李虹表示,深圳板塊還有利於吸納來自海內外的高端人才,赴深港兩地工作和合作。
「芯」變革:
改革築基 創世界一流半導體企業
近年來,華潤微電子作為「雙百企業」,在國務院國資委與華潤集團的指導下,緊扣增強核心功能與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目標,圍繞「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產業控制的戰略地位、安全支撐的堅實保障」這三大核心職能,穩步推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各項舉措落地見效,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全面而持久的動能。
2024年,華潤微電子緊扣其兩大核心任務板塊——3項功能使命類的關鍵改革任務與11項機制體制類任務,推進各項工作。在深化改革中,進一步拓寬並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的落實,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實現市場化機制的全面滲透與高效運作。
華潤微推進公司治理結構與機制的優化升級,提升治理效能與水平。同時,推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提質擴面,強化剛性考覈兑現。華潤微還構建了以「三能」為核心的市場化運營機制,提高管理人員通過競爭上崗的比例,加大管理人員末位調整及不勝任者的退出力度,增加員工基於市場表現的退出比例,全面提升企業內部的生產效率與管理效能。
「面對競爭,央企要加大改革和探索力度,包容、鼓勵創新,加快決策速度,對專業化科技和管理人才出臺相應的激勵和獎懲機制,讓大家願意投身於此。」李虹説。
爲了深化人才強企戰略,華潤微持續開展集成電路高級研修班,為科技人才提供國家工程碩博課程的學習機會,結合實踐項目活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同時,完善科技人才的職級晉升體系優化方案,做好新方案實施的影響分析,確保新舊體系之間的平穩過渡。
記者從華潤微瞭解到,爲了完善市場化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企業內部營造鼓勵創新的優良環境,華潤微對人才引進、任用、評價及激勵體系進行了全面優化。通過構建促進科研人才間的交流互動,有效助力其快速成長的工作生態系統與運行機制,顯著提升了薪酬與激勵機制的效能。
通過深化企業體制機制創新,華潤微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向全球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企業目標邁進。
2024年,華潤微新增10項國家重大技術專項,子公司無錫迪思微電子更是榮獲了專精特新國家級「小巨人」稱號。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一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成果榮獲「中國專利獎優秀獎」。同時,加強產學研合作,成功建立5個聯合實驗室、5個創新聯合體,獲得1個CNAS實驗室認可證書。在半導體行業領域,華潤微電子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連續多年穩居中國半導體制造企業本土第三名,在MEMS產品企業中排名第二,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產品本土排名第一,以及中國半導體功率器件企業中排名第二。
「芯」突破:
自主研發 鍛造原創特色化製造工藝
隨着兩江三地重點項目均順利達成預定目標,華潤微一系列重大項目相繼投產,為公司加快發展戰新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迪思高端掩模項目順利通線量產;潤西12英寸完成3.5萬片/月產能建設;潤安先進封測基地穩步上量,產能建設與產出均按計劃達成;潤鵬12英寸通線設備按計劃完成安裝調試通線投產。
根據財報,華潤微研發投入從2018年4.5億元增長至2023年11.54億元,研發強度從7.2%提升至11.7%。2024年一季度,華潤微研發強度達13.5%。
「我們是比較專注的,產線之間是有區隔的,另外我們也是有底藴的,不管我們的研發能力、工藝能力以及製造能力乃至我們的客户能力都有長期的積累。」李虹強調,IDM模式使得公司在新產品開發、迭代上具有更多優勢。
截至2023年末,華潤微已獲得授權的專利共計2202項,其中發明專利1838項,佔專利總數的83.5%。華潤微現已掌握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大部分核心技術國內領先,其中溝槽型SBD(肖特基勢壘二極管)設計及工藝技術、光電耦合和傳感系列芯片設計等技術國際領先。
中國半導體市場的高速增長,推動了本土晶圓代工市場的快速發展。功率半導體屬於盈利能力及和客户的黏性更佳的特色工藝產品。近年來,華潤微推進12英寸產線建設,營收空間成功打開。申萬宏源研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華潤微重慶12英寸生產線積極推進產能爬坡,以及新產品新客户驗證,該產線不斷上量,將帶動公司整體營收增長。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華潤微一直在該領域加大客户拓展力度。根據公告,2023年華潤微產品與方案板塊下游應用結構中泛新能源領域(車類+新能源)佔比由2022年的35%提升至39%,如今,華潤微已有幾十款車規級功率芯片量產,正式進入重慶某主機廠的供應鏈名單。同時,以半橋功率模塊為代表的產品,已向國內多家頭部新能源車企批量供貨。
「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不管是碳化硅還是氮化鎵都是新的增量領域,加上產能釋放的12英寸兩條線以及公司在做的6英寸和8英寸線,都在進一步優化,更好地推動華潤微的內部產能結構朝毛利率更高的方向調整。」李虹説。
2023年,華潤微碳化硅和氮化鎵功率器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5%,碳化硅MOS(MOSFET簡稱,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在碳化硅銷售佔比達60%以上,在新能源車OBC(車載充電機)、光伏儲能、工業電源等多領域實現多客户批量出貨。
「未來的增長機會主要集中在AI帶動領域,主要包括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等,其中,新能源汽車里面的芯片數量比傳統燃油車至少要高兩三倍,這正是華潤微所專長的,是我們未來的增長點。」李虹説。
對於華潤微下一步發展,李虹告訴記者,將重點聚焦本身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特別是技術能力的提升,以自身的商業實踐,繼續服務國家戰略,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