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5 17:24
「比起困難,更多是興奮。」農曆小年一早,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在趕去機場的路上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前一晚,他剛主持公司年會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便要到外地談合作項目、見投資人。
這是趙同陽第三次創業,進入機器人領域的第九年。他很慶幸重新開啟雙足機器人的研發,「還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那羣人中的一員」。
人形機器人是去年少數得到資本集中關注的賽道之一,這讓再次從零開始的趙同陽很快得到了資金支持。但他也面臨着不少挑戰,國內外新老玩家都在快速迭代技術和產品,在資本輸血減少前,各家都在努力實現自我造血,作為初創公司,「必須跑得快點,再快一點」 。
以下是趙同陽的口述:
「創業前七個月是最難的」
2023年10月,我從一手創辦的鵬行智能離職,出來第三次創業,身邊的朋友都説我「瘋了」。但我清楚,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再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
當時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快速進化,從2022年起,每3—6個月迭代一次,到2023年秋季,其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已經能夠僅依靠視覺來對物體進行分類,甚至還能完成瑜伽動作。國內外市場都以馬斯克的行動為風向標,人形機器人風口的到來指日可待。
我當時非常着急,因為我從九年前就開始研製人形機器人,可惜當時供應鏈和技術都欠成熟。2016年,我轉讓掉第一次創業的物聯網公司的股權,拿着這筆啟動資金開始圓機器人的夢,2019年創辦了多夠機器人,一開始聚焦做雙足機器人,后因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巨大而迫使轉化產品定位,研發出了「售價不及波士頓動力機器狗十分之一」的四足機器狗,才終於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第二年,多夠機器人被小鵬汽車收購,我與何小鵬、小鵬汽車共同成立了鵬行智能,我出任總經理。之后三年,鵬行智能成長為一個三百多人的團隊。2023年,我主導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X5。大平臺的財力、人力充沛,但運營體系較為複雜,研發節奏會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傳統汽車行業已經建立起一套成熟穩定的打法,而人形機器人需要快速探索創新,快速進行產品迭代,就像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行業剛崛起時那樣,機不可失。
離開鵬行,我沒有把股份變現,而是換來了自由身持續逐夢。第三次創業的啟動資金就是前些年的積蓄,其中還包括孩子的學費和家庭生活費。有時候創業就像一場豪賭,贏了是東山再起,輸了就再想其他出路,但從沒想過不做人形機器人。我把這當作最后一次創業,當時在朋友圈寫:要麼認輸,要麼站起來。
最初七個月是最難的,沒錢,沒人,沒資源。創業初期算上朋友資助一共才一兩百萬元,經費根本不夠燒。好在還有重新打天下的經驗和深耕多年的技術積累,出於信任,一些投資人只看了當時掛在牆上的產品草圖,就堅定地給了投資。
重建團隊之初,只招了最基礎的技術人員,包括機械、電子、算法等領域。從最初三五人開始,我們一邊搞研發,一邊重新組隊。我到全國各地找合適的人才,也有七顧茅廬都沒談成的經歷。創業沒那麼浪漫,很多人一聽沒錢,就不來了,十人中有八九人是拒絕的。初期只能靠「願景和格局」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堅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將改變未來。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快速找到產品核心定位把產品打磨到極致。團隊最初就有共識,不做技術跟隨者,不做常見的「彎着腰、跺着腳、碎步前行」的機器人,要做步態穩健優雅、像人一樣靈動的機器人,因此,硬件、軟件都要重新自研。
硬件上,我們用了噪聲更低的諧波減速器,用諧波力控加上滾珠絲桿力控,這兩種方案的技術難度很高,目前國內只有極少數幾家公司可以做到在行星、諧波、直線推杆方面擁有全棧自研的能力,我們是其中之一。軟件算法方面,我們在國內最早同時使用了模仿學習和強化學習,讓機器人在運動控制方面有人一樣的自然步態。
創業過程中最難熬的,就是明知道很多研發工作沒達到一定程度時,產品沒有任何商業價值,但又必須咬着牙挺過去。有些坑必須踩,還要承擔付出后可能沒有任何回報的風險。初期很多投資人也會問:產品的商業價值在哪里?關鍵問題是,科技創業公司做的往往都是探索性工作,在產品沒有絕對成熟之前,誰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先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事」
公司成立半年后,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召開前,我們發佈了首款EDU版雙足機器人SA01,引起了不少關注。除了機器人展現的技術水平,更吸睛的是3.85萬元的業內最低售價。
SA01並非完整的人形機器人形態,主要為下半身,這就節省了很大成本。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雙足是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小腦)當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相對而言,機械臂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
成本控制主要得益於珠三角完整的供應鏈和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更關鍵的是,機器人所有的零部件、核心關節均為自主研發,可以直接通過工廠生產製造,減少了中間成品採購的巨大投入。
三萬多元的價格也是經過設計的。對很多科研團隊來説,這筆投入不需要額外申請專項資金,對於喜歡搞科研的個人來説,也是一兩個月工資便可支付得起的產品,這是一個能讓科研人員想法落地的載體。
人形機器人研發複雜程度極高,能夠從硬件到算法將人形機器人全鏈路串聯起來的人才更是極為稀缺,而人才緊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業內缺少合適的載體。SA01可以做實驗、科研或演示,從而幫助行業培養出更多富有潛力的人才。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上百所高校下單購買了SA01。
在這前后,越來越多投資人來到公司,我們很快完成了天使輪、天使+輪融資,共計近億元。有了經費,人形機器人研發在即,三十多名工程師頂着高壓加班,我除了每天5—7個小時睡眠外都在工作,終於在去年10月24日正式推出了第一款完整形態的人形機器人SE01。兩個月后,又發佈了PM01,身高比SE01矮了32釐米,主打高動態,補充了整個產品系列。
現在並不比創業初期輕松,如何從同質化的產品中脫穎而出,讓外界記住我們的機器人,是新的挑戰。儘管研發的大方向相對確定,但在細節技術上還要不斷探索、調整,發現路徑走錯、快速調整迭代升級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走在行業前面的公司,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創造新的使用場景。未來人形機器人至少有兩波爆發的機會,一次是當它的體能達到或超越人類水平時,第二次是具身智能涌現時。
市場總期待出現「有靈魂」的機器人,不但能與人進行有邏輯的互動溝通,還要有雙可以干活的靈巧的手。這些都與機器人的大腦、運動控制協調性、具身智能算力強相關,也是研發難度最高的環節。隨着算力、算法的進展,做出機器人的大腦和雙手已經沒有理論瓶頸,但還存在工程難度,現在機器人仿真數據的採集還不夠精細和準確,針對機器人開發的大模型還不夠成熟。
我告訴團隊的研發人員,今年先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事」,同步優化解決機器人的體能問題,還要在「頭腦發達」的角度持續探索研發路徑,協同處理機器人逐漸落地應用的客户和產品需求。
在商業層面,一些有趣的變化正在發生。隨着人形機器人穩定性、移動速度等指標不斷突破,出現了新的使用場景和商機,比如替代人進行巡邏、檢查,而不只是進工廠替代機械臂。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商用可能會在兩三年后到來,像手機、電腦、汽車一樣,改變一個時代。距離大規模進入家庭,預計還需要五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