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05 11:29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美好的春節假期一瞬間就結束了,不管大家玩沒玩夠,都祝大家開工大吉,恭喜發財。
DeepSeek+美國關税,好戲已經開始了
假期期間,在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國運式創新」下,全球資本市場都並不安靜。
如果你問DeepSeek,它的問世對全球大型科技股有哪些影響?
他的第一層思考邏輯仍然是,利好英偉達等賣鏟子的算力股,利空Meta、谷歌、微軟、OpenAI等大模型同行的競爭者。
但真實商業世界顯然更復雜,也沒有完全按照這個邏輯在走,所以還得一步步調試。
第一,英偉達能炒到今天這個地位,是因為原有的AI性能提升的邏輯還是堆算力,大量資金流向高端算力和數據中心領域,科技巨頭的資本開支特別大,那作為全世界最牛逼的賣鏟人,英偉達估值能給到什麼樣不敢想。
但現在DeepSeek反轉了這個預期,證明可以依靠更低的成本達到類似的效果。
因此,資金流向可能會發生改變,從單純追求高端算力的投資轉向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的企業和項目。
用昨天廣發策略劉晨明團隊的話説,短期而言,節后的科技板塊表現,可能會出現科技股或TMT內部的高低切換。
今天確實就是這麼走的,以CPO為代表的硬件股挺慘,但信創ETF(562570)為代表的軟件,大漲7%,相當炸裂,數據ETF(516000)也漲超5%。
誠然,新發布的美股科技巨頭的財報,對未來的資本開支的展望沒有明顯下降,但誰也不知道在DeepSeek以及其他開源大模型的迭代下,一個季度之后AI世界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二,DeepSeek的成功沒有直接衝擊Meta的股價,反而證明了Meta堅持開源大模型,這條路是正確的,所以Meta是7巨頭里表現最好的那個,英偉達階段性弱勢。
這證明了一件事——
美國人擅長的是金融定價,這代表他們的定價效率非常高。
但定價效率高是不是意味着最終定價就是對的?
不一定。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效率高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這種定價有些線性,沒給潛在的變數留足空間。
科技創新能夠影響全球格局,當然也是影響國內的經濟周期。
所以這兩年,對中國資產的定價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不管是DeepSeek這樣的創新應用的變數還是對可能的內需刺激政策的反應,有可能是考慮不足的,在這方面大家是本土市場的投資者,對國內的宏觀以及微觀變數,應該有更理性和積極的認知。
基於此,對中國核心資產的信心,圍繞A500ETF基金(512050)的底倉配置,還是值得做的。
同樣,如果大家不滿足於寬基指數的波動,想要在低吸高拋上把握更好的彈性,那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更香。
昨天港股好幾個公司歷史新高,這是一個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轉國內投資者精神面貌的現象。
小米,汽車大概率已經做成,假以時日能更好解決產能瓶頸,中國造車勢力中會有小米一個席位。
阿里,之前只能給10PE,在外資眼里就是中國內需的晴雨表,「該死的零售商」,內資眼里被拼多多打得找不着北,患有嚴重大企業病的基礎設施公司,現在受益於國產大模型,KIMI、通義的直接利好,大概率獲得了重新上桌吃飯、按科技股估值的資格。
騰訊,股價也走出了美國國防部清單的陰影,年內收益重新轉正。
知名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提到的港股互聯網具備的必要的分紅率,外加「科技期權」和「順周期期權」的邏輯,確實在一點點兑現。
只是港股在長假期間的大漲,持續性有待檢驗,總感覺就是爲了等A股開盤?
現在A股開市,恆指預期內回吐假期的漲幅。
春節前我拿恆生科技做波段,在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做了大幅度的賣出,等市場調整,再慢慢拿回籌碼,沒什麼大問題。
一切都是熟悉的套路。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關税大棒已經開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是25%,對我們是10%,都是符合預期的。
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坦率説我並不相信關税會最終落地,更多是以進為退,在得到政治籌碼后,一點點推迟或者下降,目前的消息是在對方服軟的前提下緩期一個月執行。
對中國,我也不相信只是10%,未來「不答應我就接着加關税」的遊戲,大概率會一步步上演。
我們在以我為主做好內需的同時,其實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範圍內做好對外開放,不管是醫療、金融還是互聯網,更理性適時的對外開放,對我們沒有壞處。
波動之后,全球資產的表現又該如何?
經歷了DeepSeek與特朗普關税大棒的第一輪衝擊,當前領先全球股市的是歐洲股市、因為持倉行業集中在傳統藍籌,科技屬性並不這麼明顯的道指、以及與大A媲美的韓國股市。
説來也比較諷刺,歐洲尤其是德法,因為俄烏衝突以及地緣環境的變化,經濟掙扎在衰退邊緣,不被華爾街所看好,但它們的權重股指表現,出人意料的堅挺。
大家還記得,很多外資2025年自上而下的配置建議就是多配置美股、日本,少配置歐洲以及我們。
現在被華爾街普遍予以厚望的亞太股市的代表,印度和日本,開年以來的表現並沒有預期得這麼好。
大家知道,在外資亞太地區的資產配置籃子里,印度、日本、韓國、我們這幾個主要市場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關係,從2023年以來,外資在亞太做的就是加倉日本和印度,減配我們。
假如我們能在「國運級的創新」以及宏觀基本面的數據維度拿出令人信服的表現,那麼2025年走出獨立行情,也是值得期待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底倉配置就選A500ETF基金(512050),要進攻就是科創+恆生科技。
而作為啞鈴策略的另一端,其實央企、紅利仍然是做好防禦的必要一環。
其實,現在能夠喝着茶刷着研報,坦然面對DeepSeek大模型顛覆式創新的投資者,大概率不是科技股投資者,因為科技的變化確實還是太快了。
這幾年國產大模型火過多少個?
先是文心一言,事后證明難堪大用;中間阿里通義、騰訊元寶都階段性火過,但風頭一直被壓制;然后是KIMI,是國內大模型第一個大爆款,前段時間楊植麟在簡中互聯網的熱度,不比今天的梁文鋒差;再后來是豆包,在去年成為中國大模型的標杆。
你説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沒有當年「百團大戰」的感覺?那你能保證DeepSeek不會被未來的新秀壓制嗎?
一款大模型在大規模取代人類的飯碗前,可能會先一步被其他競品替代,所以在這個環境下,什麼樣的投資人有把握,能把科技的未來看清、看準、投對?
所以科技股的投資很難,除了買指數確實想不到好的方式。
而科技革命是的目的是推動經濟和生活水平的發展,科技創新越快,越應該push大家思考商業模式中那些不容易被顛覆的部分。
比如,央企的壟斷地位,與嘴巴相關的消費股,其實還是這個快市場里的慢變量。
這就是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的核心邏輯之一。
既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經濟紅利,又不用擔心自己手里的科技股被顛覆,還能踏踏實實吃分紅,多麼愉快的體驗。
值得説明的是,春節假期前自由現金流ETF(159201)也開始發行了,從歷史回測數據來看,國證自由現金流比紅利全收益收益還要猛不少。
這證明不管是新興科技行業還是傳統行業,在爆發期之后,真正能給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的,還是分紅、以及企業的自由現金流。
這點,仍然不會改變。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公眾號所載內容和意見僅作為客户服務信息,並非為投資者提供對市場走勢等判斷進行投資的參考。我司對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數據的準確性不作任何保證,不保證有關觀點或分析判斷在未來不發生變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觀點。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仔細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以及在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發佈的正式公告和有關信息,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及風險評級,投資者應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中國證監會的註冊不代表中國證監會對基金的風險和收益做出實質性判斷、推薦或保證。以上材料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運營人員,謝謝支持。
(轉自:韭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