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1月房企銷售數據點評:開年銷售量弱價好 源自春節月推盤少 供給出清接近終章

2025-02-04 00:00

事件:

1 月31 日,克而瑞發佈2025 年1 月房地產公司銷售排行,保利單月銷售排名第一,實現銷售金額180 億元,中海、華潤單月銷售額分別為120、116 億元,排名第二、三位,前三門檻從去年同期120 億元下降至116 億元。1 月單月銷售過百億房企為4 家,較2024 年同期減少2 家,對比2023 年同期減少8 家。

點評:

1 月房企銷售額環比-48%/同比-15%,但銷售均價環比+6%/同比+13%,開年銷售趨弱更多源於新房推盤減少和春節月影響。根據克而瑞數據,2025 年1 月,50 家房企單月銷售金額1,625 億元,環比-48.2%,同比-15.4%、較前值-10.8pct;銷售面積為874 萬方,環比-51.1%,同比-24.9%、較前值-12.5pct。自23 年6 月以來銷售同比出現持續大幅下降,24 年9 月底「止跌回穩」政策組合拳催化下,24 年10-12 月銷售額同比降幅出現顯著收窄,25 年1 月降幅又有擴大,估計本月銷售降幅擴大主要源於新房推盤減少和1 月春節月影響(去年2 月春節月)。同時,考慮到1 月新房銷售面積同比降幅(YOY-25%)大於同期銷售額同比降幅(YOY-15%),這意味着1月新房銷售均價同比+13%、並且環比+6%,這一方面表明目前銷售結構中依然是一二線城市好於三四線,另一方面也或意味着1 月銷售額趨弱更多源於推盤減少和春節月影響。此外,考慮到目前二手房房價仍保持一定熱度,我們依然認為9 月底以來「止跌回穩」政策組合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聚焦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其政策有效性顯著強於以往、並判斷政策仍在起效推動基本面築底中,同時預計政策將繼續聚焦於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從而推動房地產行業「止跌回穩」。

1 月單月銷售:保利、中海、華潤排名前三,1 月房企銷售有所分化,並多數房企出現銷售面積同比降幅普遍大於銷售金額同比降幅。根據克而瑞數據,從單月銷售來看,保利銷售排名第一,中海、華潤分別位列二三。其中,保利180 億(YOY-11%)、中海120 億(YOY+14%)、華潤116億(YOY+2%)、萬科110 億(YOY-43%)、華發97 億(YOY+48%)、招蛇90 億(YOY-25%)、建發房產87 億(YOY+4%)、濱江72 億(YOY-31%)、綠城71 億(YOY-8%)、融創68億(YOY+81%)、金茂67 億(YOY+5%)、越秀66 億(YOY+1%)、龍湖46 億(YOY-35%)、碧桂園28 億(YOY-63%)、金地23 億(YOY-59%)、世茂22 億(YOY+5%)、旭輝18 億(YOY-52%)、陽光城12 億(YOY-25%)、新城10 億(YOY-72%)、金科8 億(YOY-50%)、中南6 億(YOY-61%)等。我們可以觀察到:1)一方面,主流企業中銷售同比排名靠前的房企為:

融創+81%、華發+48%、中海+14%、金茂+5%、世茂+5%、建發房產+4%、華潤+2%、越秀+1%等,顯著好於行業;2)另一方面,主流房企中銷售面積同比降幅普遍大於銷售金額同比降幅,如:保利、中海、華潤、招蛇、濱江、融創、金茂等,因而我們認為這也一定成都上意味着1月行業銷售額趨弱更多源於推盤減少和春節月影響。

投資分析意見:開年銷售量弱價好,供給出清接近終章,維持「看好」評級。25 年開年新房銷售額趨弱,但新房銷售均價走好,預計這更多源於推盤減少和春節月影響,我們依然認為9 月底以來「止跌回穩」政策組合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聚焦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其政策有效性顯著強於以往、並判斷政策仍在起效推動基本面築底中,同時預計政策將繼續發力推動房地產行業「止跌回穩」。而考慮到行業供給出清接近終章,一方面,供給約束仍將繼續影響行業總量仍偏弱,另一方面,供給出清也將推動結構出現強彈性,預計優質房企有望複製煤炭供給側改革邏輯、並迎來量質雙升。我們維持房地產及物管「看好」評級,推薦:1)產品力房企:濱江集團、華潤置地、建發國際、中海外發展、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關注綠城中國;2)低估值修復房企:建發股份新城控股、越秀地產、龍湖集團,關注金地集團、新城發展、保利置業;3)收儲及城改受益房企:越秀地產、華發股份,關注城投控股城建發展;4)二手房中介:關注貝殼、我愛我家;5)物業管理:華潤萬象、招商積余、中海物業、綠城服務、保利物業,關注新城悦服務。

風險提示:房地產行業銷售和融資資金再趨緊,政府收儲及城改推進不及預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