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31 23:10
過去一周,DeepSeek R1、字節跳動的豆包1.5 Pro,以及月之暗面的Kimi k1.5模型相繼推出,引發了全球投資者的高度關注。DeepSeek的優異表現以及不及OpenAI近1/20的算力成本令英偉達(Nasdaq:NVDA)股價一夜暴跌17%。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DeepSeek確實引發了華爾街投資經理的焦慮,尤其是大盤股基金經理幾乎都重倉科技股,美股七巨頭貢獻了2024年標普500總回報(25%)的41%。儘管DeepSeek只是縮小了與OpenAI o1的距離,並未超越,而且OpenAI如今已更新到了o3,但DeepSeek確實引發了各界對大模型價格戰和算力需求下降的擔憂。
經歷一夜暴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股價在后續幾天有所反彈,華爾街亦開始對「中國AI衝擊」進行更理性的分析。DeepSeek的問世意味着更多新進入者,算力的需求將有增無減,不過未來的熱點可能會從「鏟子」向應用端切換,更多AI公司將會受益。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在最新的報告中提及,由DeepSeek大模型引發的股市修正,標誌着自去年秋季以來,「Magnificent 7」(七巨頭)首次下跌超過3.5%。「在我們看來,這是一次修正,而不是長期熊市的開始。大多數熊市通常由預期利潤下滑引發,這種預期通常源於對衰退的擔憂。我們的經濟學家對全球增長持樂觀態度,預計未來12個月衰退的概率為15%。我們還預計利率將會小幅下調,並且通脹將逐步得到緩解——而AI領域更低價的新進者可能會增強這一趨勢的信心。歷史上,這種宏觀經濟環境通常有利於風險資產。」
華爾街基金經理心情「過山車」
近幾日,華爾街基金經理的心情也好似英偉達股價那般坐上過山車。1月28日,英偉達暴跌17%,從142美元跌至118美元,市值跌去了一個阿里巴巴;29日,英偉達反彈7%至128美元附近;30日,股價再度大跌4%至122美元附近;31日,英偉達股價收於124美元。
「不僅英偉達暴跌,連電力股都大跌了,沒想到衝擊這麼嚴重。」某華爾街中盤股基金經理對記者稱。
另一位美資投行軟件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儘管DeepSeek只是縮小跟OpenAI o1的距離,並未超越,而且OpenAI o1在幾個月前已經發布,現在都更新到了o3,但DeepSeek確實引發了各界對大模型價格戰和算力需求下降的擔憂。」
截至1月26日,DeepSeek在美區蘋果App Store免費榜升至第六位,超越Google Gemini、Microsoft Copilot等美國科技公司的生成式AI產品。DeepSeek發佈的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以開源形式問世,性能比肩OpenAl的閉源旗艦模型o1,但訓練成本僅為后者的1/20。
這一突破不僅讓硅谷陷入焦慮,更暴露了Al領域長期依賴硬件堆砌與封閉生態的脆弱性。DeepSeek的訓練主要基於Meta的開源大模型Llama系列,特別是Llama 2,並結合了自研優化和大規模訓練技術,以提升模型性能。
高盛最新提及,到目前為止,市場既獎勵了在AI上大舉投入的公司(如亞馬遜、微軟、谷歌、OpenAI等),也獎勵了提供工具和基礎設施的公司(如英偉達、博通、Vertiv,以及廣泛的半導體行業)。然而,DeepSeek模型的低成本特點正在動搖投資者對整個AI生態系統的信心,特別是這種低成本模式質疑了未來是否仍需要相同類型的鉅額支出和投資。
某AI相關科研人士對記者稱:「DeepSeek的原理和OpenAI o1不太一樣,訓練模式區別很大,而且更直觀、可解釋。DeepSeek因預算或高端芯片有限,因此必須優化訓練流程,這就是中國‘卷王’登場的地方了。」
早在去年三季度,高盛就發佈多份報告,預警AI開支太大的風險,其中一份名為《生成式AI:太多支出,太少收益?》(《Gen AI:Too much spend, too little benefit》)。然而華爾街似乎並不在意,投資者繼續追捧着「AI資本支出越多、股價越應該漲」的故事。
數據顯示,谷歌、Meta、亞馬遜、微軟、蘋果和甲骨文的資本支出總額,一直在大幅增長。2023年支出總額高達約1600億美元,2024年的資本支出將大幅增長,從大約16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億美元。這種增長消耗了這些企業的大部分增量自由現金流。
例如,微軟預計今年將在資本支出上花費800億美元,基本與微軟全年的現金流持平,即便大模型的潛在市場較大,但市場投資者看到這個數字后,不免有一些動搖。根據Brad Gerstner提到的數據,Meta和微軟的資本支出已經超過了其收入的25%。蘋果和亞馬遜則處於中間位置,資本支出約佔收入的10%~15%。
觀望還是抄底?
隨着納斯達克100指數年內漲幅也隨之被完全抹去,投資者心中目前最大的問題無疑是——抄底還是觀望?英偉達還能買嗎?
對於觀望者而言,DeepSeek帶來的衝擊可能導致投資者重新審視AI投資的必要性。同時,隨着進入門檻的降低,AI領域可能出現資本雄厚的互聯網巨頭與初創企業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最近一些以現有模型極低成本開發的新模型的推出。
高盛對衝基金研究主管Tony Pasquariello 1月28日表示,在過去24小時與客户的討論中,最關鍵的問題是:AI資本支出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如何?「回顧歷史,不禁想問:如果我們回到1999年,討論互聯網的發展,當時沒有iPhone,沒有Uber,沒有臉書等。但即便如此,如果你在1999年買入納斯達克指數,接下來它還是暴跌了80%,然后才迎來了真正的騰飛。」
「AI不會重演互聯網泡沫的崩盤,但可能會有相似的節奏——即大量資本支出先行,而真正的大規模回報可能還需要4~5年才能兑現。儘管AI的價值每天都在逐步顯現,但市場仍需經歷一個漫長的兑現周期。」Tony Pasquariello稱。
他也提及,「需要澄清的是,我仍堅定看好美國科技公司的結構性優勢——某種程度上,這次事件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增強它們加大AI投資的動力。然而,從戰術層面來看,我懷疑接下來的幾天,散户投資者可能會急於減倉。對衝基金實際上已經連續數月大幅降低AI相關倉位,因此這次調整主要取決於個人投資者的反應。」
對於更傾向於抄底的一方而言,在2025年的AI智能體時代,應用場景加速普及,多模態的要求會更高,前期突出在訓練側的算力需求,后期突出在推理側的算力需求。多位投資經理和分析師對記者稱,因此會誕生更多的算力需求,高端顯卡仍是市場的香餑餑,英偉達仍將是核心主導。
某華爾街資深投資人士馮磊(Mitch Feng)對記者稱:「DeepSeek引發的拋售有點過度,即使一切都是真的,最終各界需要的算力也只會更多。」
焦點將從「鏟子」轉向應用層
英偉達被稱為「AI淘金潮」下那個「賣鏟子的人」,不過未來的熱點可能會繼續向中下游切換,更多AI公司將會受益。
高盛科技分析師Eric Sheridan和他的團隊強調,AI主題的下一階段演進可能會從基礎設施層轉向應用層(如AI智能體、企業應用場景、消費者實用性提升和計算習慣的改變)。這些將成為未來2025年及以后的可識別關鍵驅動力,從而帶來更線性、可理解的資本回報。
具體來説,不同行業的格局將發生變化,例如,半導體:因AI訓練計算成本下降的影響,股票拋售壓力和估值受壓;軟件:受益於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可能加速企業AI的採用;互聯網/科技:AI投資回報和資本支出(特別是基礎設施層)面臨更多審視;數據中心運營商:短期內可能面臨需求和定價壓力,但長期來看,供應和需求平衡可能更加健康。
因此,在科技巨頭中,投行認為,谷歌和Meta相對處於特別有利的位置,因為它們在AI的「應用層」推進方面走得最遠。不過更多中小企業也將迎來更多機會。
富蘭克林股票團隊首席投資官柯蒂斯(Jonathan Curtis)此前對記者稱,在應用端將有更多使用案例出現,好比5G主題從上游基站向下遊手機應用擴散一樣,也會有更多科技公司運用生成式AI技術來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在轉型過程中,將有更多市值較低的企業受惠,特別是軟件和互聯網服務等行業。
柯蒂斯認為,「AI泡沫」並非全局性的,尤其是在應用端,部分公司的未來盈利變現能力可能仍被市場低估。例如Canva、Adobe、Gitlab等應用端公司未來都將有較大的變現潛力,而它們尚未上市。
中國AI主題受關注
不可否認的是,近兩年來,中國AI企業的發展大超預期,DeepSeek的爆紅無疑增加了相關主題的吸引力。
OpenAI原全球市場應用負責人、人工智能與商業戰略專家Zack Kass近期對記者表示,早在兩年前他就認為,在未來AI競賽中,中國不一定會落后,中國可以用更少的GPU構建模型。
在他看來,2025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們將開始真正認同「模型即商品」的理念,即使模型將越來越便宜和可觸達。這並不意味着不再投資於模型,而是強調多樣性和選擇的重要性。特別是中國可能不會再糾結於「本土人工智能落后」的觀念,因為前沿模型之間的性能差距正在縮小,使用户在體驗上幾乎感受不到太大區別。 隨着模型逐步趨同,人們的關注點將從「誰的模型更強」轉向如何更有效地採用和應用這些模型。
高盛則認為,未來AI推理與后訓練環節受到更多重視,推理計算資源需求低於預訓練,將成為下階段增長重點。依託高性能和低成本優勢,中國AI企業具備全球競爭力。
尤其是在To C應用方面,中國企業具備先發優勢,核心盈利模式則是廣告、訂閲等增量收入,最終實現AI應用可持續變現。例如騰訊的微信就是一款「超級應用」,「社交+交易閉環」的模式適合AI智能體的發展;字節跳動(豆包)也已經推出32個AI應用,豆包AI月活超7000萬,並已升級至1.5 Pro版本。
在雲計算和數據中心領域,圍繞芯片、算力限制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訓練、推理成本優化的進展也在提速,機構預計,互聯網巨頭的雲業務和數據中心將受益於持續增長的公共雲和AI計算需求,特別是在AI採用加速的背景下。
例如,瑞銀認為,AI軟件及應用受益者包括金山辦公、科大訊飛,它們將受益於AI在雲端和前沿計算的加速滲透,其中金山雲的大股東小米將在未來3年大規模投資前沿AI與自動駕駛;數據中心受益者則包括VNET,作為中國領先的數據中心運營商,將受益於AI數據中心需求增長,並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不過,瑞銀證券中國軟件分析師張維璇日前對記者表示,中美不太相同的是,在美國,在To B、To C端,很多廠商在通過AI做一些改造和革新。「但中國,參與到To C端的創業公司會更加積極。To B端的用户目前來看主要是大型國企和部分民企,他們近兩年對於IT的支出或更為謹慎,在AI產品的早期階段並沒有很強的付費意願,因此可能To C端的進展會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