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31 18:07
2025年1月2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官網顯示,多家車企在農曆新年假期前集中備案召回計劃。
本次備案召回的車企包含特斯拉、比亞迪、小米等12家車企。其中,特斯拉中國召回超120萬輛汽車;小米召回3.1萬輛標準版SU7;比亞迪召回6843輛方程豹豹5;上汽大眾宣佈召回部分帕薩特、途觀L車型,涉及車輛超32萬台。
有網友評價此次集體召回事件:「感覺就像大家商量好了一樣,一起扎堆召回。」
事實上,這確實是車企之間約定俗成的默契。關於扎堆召回的現象,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現:從1966年到2013年的48年期間,美國的3117起召回事件中有73%都是扎堆進行的,該報告對此的解釋是:車企們想通過扎堆的召回事件來降低分散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對公司股價、聲譽以及最終銷量產生影響。
因此,並不是到年底大家的車都出問題了,而是出問題的車都集中在年底解決。
12家車企組團召回,均因「存在安全隱患」
具體來看,在本次集中備案召回計劃的車企中,特斯拉、小米、上海通用五菱和奇瑞捷豹路虎的部分批次車型為軟件存在安全隱患。
其中,特斯拉本次召回主要分為兩個批次,第一批次召回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車輛上電時的反向電流可能損壞行車電腦主板上的電源組件,導致后視攝像頭功能異常,可能造成倒車影像無法顯示,從而影響駕駛員倒車時的視野,增加車輛發生碰撞的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第二批次的召回原因是電子助力轉向系統軟件問題,可能觸發轉向助力受限,造成電子助力轉向功能失效,存在安全隱患。
而小米汽車本次召回範圍是24年11月26號前生產的部分小米SU7標準版車型。召回原因是軟件策略問題可能導致授時同步異常,影響智能泊車輔助功能對靜態障礙物的探測,增加剮蹭或碰撞的風險,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從解決方法來看,特斯拉、小米等新能源車企均可直接通過OTA消除安全隱患。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也表示:「如果您的車輛在計劃車輛之中,不必驚慌,可在收到OTA提示后升級即可。」
不過,其余車企就沒那麼「幸運」了。在此次召回的12家車企中,有部分批次車型則涉及電控系統和機械結構的安全隱患,而受影響批次的車則需要去線下進行檢查並進行硬件更換。
比如比亞迪召回的6843輛方程豹豹5,原因是「由於生產製造原因,集成式雙電機控制器內部電氣連接件螺栓可能未鎖緊,造成車輛使用中螺栓連接點出現松動、拉弧。極端情況下導致冒煙起火,存在安全隱患。」
由於涉及硬件,沒法通過OTA解決,只能選擇去4S店進行維修了。
除了以上車企外,奇瑞捷豹路虎、悦達起亞、捷尼賽思、現代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本田,華晨寶馬、上汽大眾也在召回名單中。
如果你是以上車企的車主,建議查看官方公告,及時「回爐」,免得耽誤春節期間出行。
汽車召回榜,特斯拉 「獨佔鰲頭」
新能源時代,汽車召回的數量正在逐年增多。
近日,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在其個人公眾號發佈《2024年1-12月全國汽車市場召回狀態跟蹤》,數據顯示,2024年1-12月累計召回160批879萬台,累計召回數量同比增長21%。
隨着汽車向智能化轉變,汽車的軟件性召回也在增多,數據顯示,2024年召回軟件問題車型達366萬台,而動力電池有1.1萬台,説明無論傳統車還是新能源車的軟件問題都逐步顯現。
其中,特斯拉是2024年在中國市場召回汽車數量最多的品牌,總計達到331.58萬輛,其次為寶馬和奔馳。
2024年,特斯拉共計進行了六次召回,其中四次通過OTA形式對產品缺陷進行修復。
去年年初,特斯拉宣佈召回161.01萬輛進口及國產車型,原因是在自動輔助轉向功能開啟情況下,駕駛員可能誤用2級組合駕駛輔助功能,增加車輛發生碰撞的風險。特斯拉通過OTA為這些車輛推送了新開發的功能,以降低碰撞風險。
8月6日,特斯拉再次召回168.36萬輛電動車,解決前備箱蓋可能無法鎖緊的問題,同樣是通過OTA技術實現的。
特斯拉2024年全球銷量為178.92萬輛,這麼看來,特斯拉2024年召回的總數,比一年賣出去的總數還要多。
不過,特斯拉在國內召回的車輛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OTA進行升級操作,不需要將車輛開回店內,這也是特斯拉召回如此頻繁的原因。 在面對自家車輛收到越來越多的召回公告時,馬斯克還在推特上調侃:「召回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讀,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無線軟件更新」。
最近,NHTSA(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還對特斯拉的「智能召喚」功能展開調查,該功能允許汽車在停車場中自動駛向車主。NHTSA指出,該功能導致一些特斯拉與靜止物體(如停放的汽車)發生碰撞。
如果該指控屬實的話,可能不久之后特斯拉又要來一次大規模召回了。
除了軟件性的問題外,電池、電機等相關的召回問題也逐漸增多。2024年12月20日,一汽-大眾召回了部分進口奧迪e-tron GT系列汽車,原因是高壓動力電池模組內部可能發生短路,存在起火風險。12月31日,Jeep品牌也大規模召回了多款混合動力汽車,原因是動力電池內部故障可能導致車輛起火。
根據新京報推出的《2024汽車召回分析報告》,2024年,因電池問題引發的新能源汽車召回29.5萬輛,主要因為動力電池內部故障,可能發生短路或起火等問題,存在安全隱患。
可見,即便拋棄部分機械結構,新能源汽車也並沒有將故障率降低,反而召回數量比往年增多了,看來新能源汽車還是任重而道遠啊。
車企與其「談召色變」,不如未雨綢繆
在過去,車企大都「談召色變」,除了擔心大規模召回影響自己的企業形象之外,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一般來説,只有車輛出現重大安全隱患或者設計存在嚴重問題時,車企纔不得不進行召回。
事實上,很多問題在造成損失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經的「死亡氣囊」事件。
死亡氣囊是指日本高田集團供應的安全氣囊會爆裂金屬碎片的問題,會對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脅,據央視報道,高田公司的「死亡氣囊」已經在10年的時間內造成了100多人的死傷。
從2000年開始,關於高田氣囊採用硝酸銨化學物質製造安全氣囊增壓泵而導致的安全隱患就已經出現苗頭——這種物質長時間處於潮濕或炎熱環境容易變得不穩定,這會導致安全氣囊在彈出時力量過大,甚至飛濺出金屬碎片來傷害車內的人。
2009年5月16日,美國一位18歲的女孩開着一輛2000年生產的本田雅閣去接放學的弟弟。在學校的停車場,汽車與另一輛車相撞。氣囊展開后,女孩兒被氣囊中彈出的一個金屬片劃破頸動脈,最終失血而亡。
然而,雖然高田氣囊導致了多人死亡,但高田公司一直到2015 年才第一次公開承認安全隱患,並承諾配合進行全球範圍的召回。
如今高田公司雖然破產了,對汽車行業造成的影響卻仍在繼續。數據顯示,高田氣囊缺陷涉及到的國內汽車品牌和車型範圍非常廣,共涉及37家汽車生產者,涉及車輛2000余萬輛。就算到了最近幾年,高田氣囊的影響還在繼續,2021年1月初,福特汽車就宣佈因高田安全氣囊充氣泵存在缺陷,共計召回300萬輛老款汽車,這次召回給福特造成了約6.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4億元)損失。
一件明明可以在2000年解決的隱患,卻拖到2015年才解決,與其説是沒發現問題,不如説是不敢承擔責任。
「死亡氣囊」事件並不是孤例,即便是行業巨頭特斯拉,在面對大規模召回時,也不願意主動承擔責任。比如在2021年大規模召回Model Y時,特斯拉就把鍋甩給了供應商拓普集團,並指責拓普集團所供應的產品質量不過關。結果市場對特斯拉的解釋並不滿意。無論特斯拉是否把鍋甩給供應商,按照目前的召回政策,特斯拉都是第一責任人。
因此,與其談「召」色變,推卸責任,不如未雨綢繆,將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中。
在新能源時代之前,造車大多數時候都是傳統的幾家豪強圈子里的爭鬥,不過隨着新能源的風口到來,比內燃機簡化了很多的新能源車一下子讓造車變得簡單起來,於是大量的造車新勢力紛紛入場。然而造車不僅僅是造車,車企不僅需要承擔最基本的售后,還需要承擔所生產的車型安全責任,這是很多造車新勢力從沒面對過的領域。
在新能源大步向前的同時,也該重視一下安全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