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通用汽車準備「觸底反彈」?合資品牌全面進入2.0時代

2025-01-31 16:46

合資品牌能否觸底反彈?

通用汽車最新發布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總計虧損29.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淨利潤21億美元。大幅虧損的背后,是超過50億美元的特殊費用計提影響。此外,全年60億美元的歸屬股東淨收入比上年下降了40.7%。

上個月,該公司表示,對錶現不佳的中國合資企業產生逾50億美元的減記和重組費用(持有的股權價值減少26-29億美元),再加上Cruise自動駕駛業務終止產生的相關費用。

通用汽車官方表示,2024年在華零售銷量超18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佔全年銷量近半,同比增幅超50%。目前,上汽通用正在通過採取減少庫存、按需生產、保護價格體系及降低固定成本等一系列舉措,加快推進業務重塑。

按照新車上險交付量統計口徑,2024年通用汽車在國內市場兩家合資公司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合計交付154.87萬輛,同比下滑9.73%;其中,上汽通用交付新車56.4萬輛,同比大幅下滑35.4%。

在新能源車型方面,2024年上汽通用品牌交付新車10.38萬輛,同比增長54.23%;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交付新車68.79萬輛,同比增長51.09%。按照計劃,未來三年,上汽通用汽車計劃推出12款全新車型,100%為新能源車型,兼顧純電、插混、增程,覆蓋轎車、SUV和MPV的不同車身形式。

2024年對於上汽通用汽車來説並不平常,「這是上汽通用成立27年來最為困難的一年,我們內部稱之為至暗時刻。」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新任盧曉曾這樣描述上汽通用汽車的2024年。

按照計劃,上汽通用汽車將以全新一代超級融合整車架構為基礎,在2025年將實現三大技術域的迭代升級,包括奧特能2.0多元驅動平臺、全新一代智能座艙平臺以及全新一代智能駕駛平臺。

實際上,這背后是該公司在過去幾年本土化進程緩慢,無法跟上中國同行的步伐。

比如,通用汽車是國內頭部高階智駕系統提供商—Momenta的股東;早在2021年9月,通用汽車就向后者投資了3億美元。按照當時的説法,就是支持通用汽車加速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下一代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並投入應用。

時任通用汽車中國總裁的柏歷,也曾公開表示,「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快速接納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消費羣體。」然而,三年時間過去了,Momenta的方案早已經在上汽智己交付,還拿到了多家合資品牌的項目。

此前,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也曾在公開場合承認,「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隨着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的能力不斷增強,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格局也發生了變化。」

比如,直到2023年11月,上汽通用汽車才宣佈成立中國軟件及數字化中心,將泛亞原有軟件研發團隊,調整到新的組織架構中。從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主導,100%圍繞中國客户需求展開。

同時,上汽通用汽車所有車型的數字化功能,100%由上汽通用本土的軟件及數字化中心進行開發,智能化功能會更符合中國客户需求,升級速度也會更快。這也是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市場一線合資品牌自救的唯一選擇。

這也被合資品牌視為:合資2.0時代。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新車交付2292.12萬輛,同比增長8.54%;其中,合資品牌(含外資獨資)交付新車914.27萬輛,佔比39.89%,同比下滑約10個百分點。

數據變化的背后,是過去幾年時間,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跟不上自主品牌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速度。「下一步肯定要針對中國市場的變化去積極做出我們的改變,」這是去年11月廣州車展上,廣汽豐田相關負責人的表態。

而作為索尼-本田(Sony-Honda)合資公司的負責人更是警告稱,日本汽車製造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非常害怕」,如果它們不能更快地創新,就有可能成為「跟隨者」。

「我希望這是我們最后的冬天。」東風日產相關負責人對媒體坦言:「今年雖然充滿挑戰,但我們已做好準備,迎接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的春天。」

就在廣州車展上,該公司首發新能源架構下首款純電車型N7,並搭載來自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高階智駕功能。這在過去幾十年時間里,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目前已經公開的車型計劃來看,明年開始,包括大眾、豐田、通用、日產、奧迪、奔馳等一線合資品牌都將開始陸續在中國市場交付配置全場景NOA的新車型,其中,絕大部分也將是新能源版本。

不過,就目前形勢來看,2025年的市場競爭無疑更加白熱化。由於智能化升級的同時,又疊加了終端車型價格戰的不確定性因素,最終車型的智能化標配率還是一個未知數。這對於一向以利潤為中心的合資品牌來説,壓力不小。

比如,目前,在中國市場,硬件成本相對較低的高速NOA,標配車型的價位已經進入10萬元區間。而城區NOA標配車型價格則已經進入20萬元區間。同時,部分自主品牌已經開始進入智能化降本周期。

以小鵬汽車為例,去年首發上車的AI鷹眼視覺方案,攝像頭在業內率先採用單像素LOFIC架構,有效提升暗光、逆光和大光差場景下的視覺識別能力。公開數據顯示,這套視覺方案的感知距離提升了125%,識別速度提升40%。

按照公開資料顯示,AI鷹眼視覺⽅案和激光雷達⽅案可實現同等智駕體驗。其中,自研的雲端大模型通過大參數量(多達80倍的車端參數量)的訓練,能夠儘可能地窮盡智能駕駛中的長尾問題。

此外,研發架構的調整也是降本增效的關鍵舉措。從過去「感知」和「規控」兩個部門,合併爲「端到端」體系。按照業內人士的判斷,從經典架構到端到端,總的代碼數量會顯著降低,核心競爭力也開始從算法轉向數據和算力。

相比而言,目前,絕大部分合資品牌都無法實現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自研,更多則是依靠第三方供應商的能力來實現落地。這意味着,對於底層技術的掌控,合資品牌仍是落后多個身位,這也進一步影響降本空間。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對價格敏感的市場,你必須削減成本,」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Oliver Blume表示,「這對我們的工程技術開發和製造的傳統模式構成巨大挑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