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30 17:27
從2015年起,每年底,科爾尼都會推出《未來五年全球五大趨勢》研究報告,今年報告的覆蓋期是2025年-2030年
文 | Erik PetersonTerry Toland賀曉青
這是科爾尼全球商業政策委員會第十次發佈全球趨勢年度評估報告,預測可能塑造未來五年(2025年-2030年)全球運行前景的重大趨勢變化。這份報告持續關注那些我們認為起初未受重視,但隨后將被公認為對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問題或趨勢。
全球發展風往「南」吹
「全球南方」國家主要由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構成。這些國家正迎來發展的重大轉折。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西以及南非等國家通過「大金磚」(BRICS+)和其他區域協議建立了多邊合作,在全球舞臺上發揮着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力。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后,美國及其主要西方盟友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制裁。然而,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選擇不參與制裁,或是尋找契機為本國謀求更多利益。
這種新的世界秩序將產生深遠的經濟影響。擴容后的「大金磚」國家佔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8%,代表着一股不容忽視的經濟力量。它們正在試圖打造自己的金融體系,重點推進去美元化。
2000年,中國、印度和東盟等國家達到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的人口只有1.5億。如今,這一數字已飆升至大約15億,是西方國家總人口的2倍。到2030年,這一數字預計還將翻一番,達到30億。
此外,世界各集團之間的貿易模式也將不斷改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后,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量首次超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目前,在全球商品貿易總量中,南南貿易佔35%,而北北貿易僅佔25%。
跨國企業供應鏈多元化戰略讓東南亞國家成為最大受益者。2023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至2360億美元。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浪潮也讓印度和墨西哥受益匪淺,尤其是墨西哥。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年均增長率約為20%,而同期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占美國的進口份額從17.7%下降到13.5%。此外,非洲的經濟活力也得到一定改善。據預測,2025-2030年全球增長最快的25個國家中,將有11個來自非洲。
「全球南方」國家在這一兩極博弈中尋求平衡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發展之路,它們可能會利用中美兩國的競爭關係為自己謀得發展機遇。
對企業的啟示
投資「全球南方」。「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地位崛起,且它們多數採取不結盟的策略。那些致力於開拓快速增長市場並吸引新興消費者羣體的企業,可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發掘拓展業務的機會。
把握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勞動力資源。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生育率的下降,許多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資源正在逐漸縮減,但「全球南方」國家卻呈現出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趨勢。
將供應鏈多元化戰略擴展至亞洲以外的地區。隨着中美緊張局勢加劇,很多企業開始謀求供應鏈的多元化,例如非洲某些地區以及拉丁美洲出現多個快速增長的科技中心。傳統低成本國家以外的「全球南方」國家也有其經濟優勢,企業應當把握其中的機會。
國際貿易陷入困局
關税在國際貿易政策中的作用與日俱增。20世紀初,美國試圖通過提高進口商品關税來保護國內農業及其他行業,免受外國競爭侵蝕。但這損害了國際合作。二戰后,美國積極促進國際貿易合作,限制關税的使用,並與22個國家簽署了關税和貿易總協定。冷戰結束后,隨着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成為全球經濟主打趨勢,關税削減持續加速。
幾十年后,一些國家開始反對這些原則,且抵制情緒越來越強烈。2018年,特朗普政府提高了對多種產品的關税水平,引發貿易摩擦與爭端。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特朗普時期的對華關税政策,並對鋼鐵、鋁、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新的關税,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此外,2024年9月,美國宣佈計劃限制「小額豁免」的商品類型。
而今,全球範圍內,以關税為武器的現象愈演愈烈。2024年9月,加拿大宣佈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税,作為反制,中國啟動了對加拿大的反歧視調查。歐盟在2024年9月宣佈,將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45%的關税。2023年以來,阿根廷、巴西、印度、越南和歐盟紛紛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此外,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土耳其、美國和歐盟都對某些高附加值中國商品加徵關税,不僅限於電動汽車。
未來五年,全球範圍內劍拔弩張的關税戰將持續上演。這將帶來嚴峻的經濟下行風險,提高企業的成本和消費者支出。但另一方面,如果尺度把握得當,或有利於提升國內產業的韌性。
關税政策在特定情形下能讓特定羣體從中受益。例如,在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一些「旁觀者」國家迎來了出口增長。越南、泰國、韓國和墨西哥得以大幅提振出口,其中墨西哥獲利頗豐,對美出口創下歷史新高。在中墨之間,組裝產品以及中國製造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流動都有所增加,大量中國企業落户墨西哥。
總體而言,加徵關税會帶來巨大的經濟下行風險。如果特朗普總統的關税政策得以實施,將導致每個普通美國家庭每年額外支出超過2600美元。據估算,關税政策將使美國GDP下降0.2%,資本存量縮減0.1%,全職等效工作崗位減少14.2萬個。
短期內,加徵關税會帶來很高的供應鏈中斷風險。倘若統一實施高額關税,那麼每一位進口中間產品的進口商和買方都需要重新佈局供應鏈,這會帶來運營效率下降和成本上漲的雙重挑戰。
隨着關税上調和逆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全球最貧困國家受到的衝擊更為嚴重。據世貿組織估算,在1995年至2022年期間,中低收入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所佔份額已從21%增至38%;並且,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亦從1995年的區區5%攀升至2021年的19%。然而,近年來的關税提高給這些國家的貿易帶來陰影,如果發達經濟體繼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認為與較不富裕國家的貿易往來會削弱本國就業並壓低工資水平,那麼這些欠發達國家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將會進一步加劇。
對企業的啟示
明確供應鏈中哪些特定環節可能會受到擬議關税及預期反制措施的影響。在報復性關税持續實施的背景下,企業有責任去辨識哪些關税措施有利於其業務運營,並評估哪些業務領域可能從製造業迴流中受益。
遏制關税規避行為。試圖規避進口關税的行為將面臨越發嚴重且愈發頻繁的后果。對於戰略性企業而言,密切關注最新監管政策動態,確保業務合規至關重要。
充分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面對關税的上調,企業往往傾向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企業需要開展盡職調查,確保產品定價符合行業平均水平,同時還需探究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上漲程度。
全球反腐跨界突破
腐敗會侵蝕公眾信任根基,擾亂有效治理秩序,並進一步加劇社會問題。根據《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佈的2023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存在嚴重腐敗問題。
近年來,發達經濟體的政府透明度也每況愈下。在國際透明組織「透明國際」發佈的最新版《全球清廉指數》中,瑞典(82分)、荷蘭(79分)、冰島(72分)和英國(71分)等國創下了自2012年該指數首次發佈以來的最低得分。美國在2023年的得分為69分,與2012年至2019年期間略高於73分的平均得分相比有明顯下降。
過去十年,大多數國家在打擊腐敗上幾無進展,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其中有23個國家的清廉指數得分跌至迄今為止的最低水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以及深度偽造技術的日益成熟,有可能會加劇世界各地的腐敗問題。至少有47個國家的政府利用網絡評論員操縱線上輿論,使其朝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以成為打擊腐敗的有力手段。
各國政府與各類機構在聯合打擊腐敗問題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過去的20年間,《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始終致力於加強跨境反腐案件及資產追回方面的國際合作,並推動各國開展反腐敗監管工作。各個國家藉助先進技術成功實施反腐敗舉措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在聯合打擊腐敗方面,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都發揮着重要作用。根據科爾尼公司的年度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FDI Confidence Index)報告,企業領導人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時,往往將政府的透明度和廉潔程度視為比其他很多因素更為重要的考量點。
新興人工智能技術既可能加劇虛假消息的傳播,進而助長腐敗之風,也可以成為打擊腐敗的有力武器,從數字化公共融資到AI欺詐檢測等技術,皆可發揮積極作用。當一系列的治理難題不斷削弱政府公信力,加劇民主退化之時,政策制定者和國際組織應加大反腐力度,重建公眾信任。
對企業的啟示
認識反腐敗的重要性是企業的當務之急。打擊賄賂與腐敗不僅因為這是正確之舉,還因為它能帶來聲譽上的提升,進而產生經濟效益。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更傾向於從那些奉行道德經營理念的企業購買產品。
監測供應鏈各層面的透明度。設立專門的合規官和嚴格的合規標準,確保公平的薪酬體系,打擊非法交易,促進以人為本理念,都將是維護高尚商業實踐的關鍵。
積極打造公私合作伙伴關係。在揭露和打擊腐敗方面,與私營部門合作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電力需求不堪重負
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24年全球電力需求增幅將達到4%,創下2007年以來的年度增長新高。該組織預測未來十年,全球每年的電力需求增加量將相當於日本一年的總體能源需求量。
技術的快速普及,特別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據中心和電動汽車,成為電力需求上升的驅動因素。到2030年,這兩大因素預計將使全球電力需求較2024年增長630%。
從2023年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將使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每年增加約200太瓦時(TWh)。到2028年,人工智能預計將佔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的19%左右。到2030年,歐洲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相當於葡萄牙、希臘和荷蘭當前電力消費量的總和。而在美國,到2026年,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將躍升至全美電力總需求的6%。
儘管電動汽車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環,但其大規模推廣也會對電網帶來壓力。2024年上半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及換電服務所消耗的電力同比增長64%。美國交通運輸行業的電力消耗預計將從2023年的18.3太瓦時飆升至2030年的131太瓦時,而核心驅動因素正是電動汽車的推廣普及。
極端天氣也是促進電力需求增長的因素之一。在全球許多地區,空調使用量的激增成為推動電力需求飆升的關鍵因素。席捲全球的高温天氣引發能源需求激增,而能源的大量消耗反過來又加劇了氣候變化的風險,全球捲入惡性循環。
許多政府與企業正在積極應對電網挑戰,推動可持續創新。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電網的擴建工程預計約耗資24.1萬億美元。在美國,政府正在努力通過先進的輸電技術(ATT)來提高電網容量。與此同時,歐盟的「電網行動計劃」(Grid Action Plan)也在應對歐盟電網在擴容、數字化以及利用率優化等方面的核心挑戰。中國也在加大電網建設投資,計劃到2024年年底實現主要電網項目竣工37條,新開工33條。
私營部門也在積極應對電力需求的緊迫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轉向「離網」解決方案。此外,地熱能在提升電力產能方面也展現出重大潛力。能源分銷企業也紛紛藉助前沿創新技術(如數字孿生技術)強化自身的電網系統。
對企業的啟示
緩解電網壓力。秉持環保理念的企業將積極採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自身的能源消耗。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安裝數字化樓宇管理系統(BMS)等方法實現。
確保遵守政府法規。隨着各國政府積極推進電網系統升級,努力降低能源消耗,企業將面臨更為嚴格的合規要求。在此背景下,公用事業服務提供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審慎選擇數據中心位置。為大型數據中心選址時,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盡職調查。首先,如果數據中心選址離居民區過近或位於居民區內部,可能會引發輿論的不滿。其次,數據中心用水需求巨大,應避免選在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此外,數據中心還應靠近道路和機場,以便於硬件設備的運輸。
「超級個體」的影響力空前強大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他的新書里首次提出「超級個體」的概念,預測在科技時代,這類個人影響力甚至可以比肩國家和市場,對二者的權威形成挑戰。
與往昔手握權勢的個人有所不同,這些新時代的「超級個體」往往憑藉財富積累以及社交媒體傳播賦能,斬獲了強大的影響力,在政治、文化和經濟諸多領域發揮更為廣泛的作用,引領各行各業的深刻變革。他們可以塑造勞動力市場格局,釐定供應鏈體系,甚至改變政治格局。
相較於其他社會羣體,億萬富翁羣體擔任或謀求政治席位的比例往往更高,這一趨勢進一步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名人的政治背書有助於擴大候選人的影響力範圍,同時還能有效提高目標選民的投票登記率。「超級個體」在塑造全球經濟整體格局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對供應鏈產生深遠且持久的影響,並且以創新的方式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名人也具有強大的消費號召力。據估算,泰勒·斯威夫特在新加坡舉辦的六場演唱會為當地帶來約3.7億美元的收入,這一現象催生了「斯威夫特經濟學」(Swiftonomics)一詞,反映出其對美國乃至其他國家消費者支出的影響。
全球知名的活動家可以通過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與全球受眾互動,這使得諸多關鍵問題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超級個體」也在通過他們雄厚的資源和影響力重塑傳統慈善體系。
此外,在行業層面上,擁有超級影響力的行業領袖能夠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界定新市場的參與規則。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帶領臉書(Facebook)率先制定了數字空間的管理規範。
未來五年,除非遭遇強烈的公眾反對,否則這些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超級個體很可能會繼續對政策及政治決策施加影響,從而進一步鞏固他們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
對企業的啟示
對「超級個體」進行戰略性關係管理。政府與企業需要謹慎處理與這些「超級個體」的關係,與其結成利益與影響力聯盟,有助於企業開闢合作新路徑、吸引更多投資,並創造市場機遇。然而,企業也必須留意其中所涉及的聲譽、監管以及財務方面的風險。
當「超級個體」涉足某一行業領域時,應及時做好迎接行業顛覆性變革的準備。「超級個體」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廣泛的人脈以及雄厚的資金,一旦他們關注某個行業領域,很可能會推動該行業發生快速變革。有戰略眼光的企業會密切關注「超級個體」進軍新市場的動態,並開展競爭分析,以確定這些行業顛覆活動對其自身業務的利與害。
充分發揮「超級個體」對企業社會責任(CSR)問題和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問題的影響力。隨着「超級個體」的慈善捐款佔比日益提升,他們可以影響CSR行動和ESG舉措,以獲得更多的關注與資金支持。非營利組織應當從戰略高度出發,充分發揮「超級個體」的聚焦效應,而企業則應主動融入這些「超級個體」所引領的議題之中,最大限度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