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9 08:52
手術機器人剛剛走過最艱難的一年。
在資本市場,根據動脈網發佈的《2024年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分析報告》,2024年,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僅完成9筆融資事件。
而在兩三年前,手術機器人還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例如,2020年,我國手術機器人行業完成27筆融資;2021年是30筆,2022年是29筆。與往年的火熱場景相比,2024年的手術機器人創業者更難獲得資金支持,手術機器人在資本市場遭遇重挫。
即使不被資本市場青睞,但上述手術機器人企業還是順利完成了融資,可見這些企業的含金量。根據分析,2024年,投資機構的出手更注重確定性,手術機器人領域也不例外。
縱觀這些完成融資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可以發現其均達到了特定的里程碑:柳葉刀機器人取得超過20臺海外訂單合同,瑞龍諾賦完成多中心、多專科人體臨牀試驗,羅伯醫療消化內鏡手術機器人即將獲批,敏捷醫療腔鏡手術機器人完成泌尿外科註冊臨牀試驗全部手術,智愈醫療自主研發的水刀手術機器人已進入註冊臨牀試驗。
競爭較小的新興領域也是投資機構關注的重點。例如,銜微醫療佈局的超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巧捷力醫療創新的全柔性雙臂內鏡手術機器人。
資本市場之外,手術機器人在商業化方面也遭遇了阻力。根據公開招投標數據,2024年,國內手術機器人新增裝機量超300台。雖然新增裝機量保持增長,但受產品均價降低影響,其採購市場並未同步顯著提升。
粗略來看,2024年,售價較低(500萬元以下)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口腔手術機器人等產品銷量增長,而售價較高的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等產品增速放緩。這使得國內手術機器人採購市場並未隨着手術機器人銷量增長而大幅提升。
2024或許是國產手術機器人走過的最艱難的一年,其在資本市場、商業化等方面均遭遇了較大挑戰。對於這些挑戰,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如何應對?2025年手術機器人市場格局將如何演變?
01
價格戰,不是行業出路
經過2024一整年的市場爭奪戰,手術機器人企業漸漸明白,猛打價格戰,或許不是行業的出路。
2024年,均價超2000萬元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新增裝機量達58台,仍是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銷量榜TOP1;而均價低於1000萬元的國產手術機器人,銷量合計達33台;均價1500萬左右的手術機器人,銷量約29台。
這意味着國內醫院對手術機器人的價格敏感度沒想象中高,低價產品並不一定是高銷量,而高價產品也不一定是低銷量,醫院更看重手術機器人產品的性能和品質。
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也能驗證這一觀點。例如,天智航旗下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價格較市場整體均價高出19%,但其仍能佔據50%市場份額。
因此,價格戰不是行業出路,技術戰、創新戰、差異化之戰或將再度成為主流。
根據調研和梳理招投標數據,醫療機構採購手術機器人時更關注產品本身的參數、性能。例如,台州恩澤醫療中心採購骨科手術機器人時要求同一設備系統需同時兼容全髖關節、全膝關節、單髁關節三個關節置換手術應用。而這隻有史賽克旗下產品滿足需求,因而其只能向史賽克發出採購邀請。
再如,寧波第二醫院採購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項目時,有四家供應商參與競標。最終,價格排在第二位的佗道醫療成功中標。另外兩家供應商的報價分別低於佗道醫療447萬、195萬,但均未被選擇。
這是因為其他供應商產品在商務技術評判中明顯弱於佗道醫療的產品。商務技術評判,通常由臨牀專家針對各個產品的功能參數進行打分。
在手術機器人領域,評估的維度包括:主要功能、主要技術參數、主控制臂、立體監視器、控制面板、腳踏面板、機械臂、控制舵、圖像平臺、內窺鏡、伴隨服務、售后服務等方面。下圖是某醫療機構採購手術機器人時對主控制臂部分的要求及評分標準。
某機構採購手術機器人時對主控制臂部分的要求
總的來看,價格戰不是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出路,醫療機構還是更看重功能豐富、應用範圍廣、性價比高、創新性強的手術機器人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國產化、本土化」不再是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的專屬優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也已變成國產產品,並在上海設立了研發、生產、培訓基地。
2023年6月,國產版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2024年6月,直觀復星宣佈總部產業基地在上海張江啟用。這是直觀醫療在亞太地區*的研發、生產和培訓一體化基地。
隨着達芬奇本土化,有業內人士根據招投標情況估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市佔率已從2024上半年的40%提升到2024下半年的50%。」
此種背景下,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更需從技術、創新、差異化等方面打出優勢,切入市場。
02
創新力,推動企業逆勢增長
儘管困難重重,但國產品牌中亦有企業逆勢增長。
2024年,微創機器人旗下腔鏡機器人圖邁的訂單達39台,商業化裝機突破30台。其中,圖邁機器人在國內省級頭部三甲醫院及全國*醫院佔比提升至60%以上,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在海外市場,圖邁機器人僅用1年時間就取得超過20臺商業化訂單。
另外,圖邁機器人開展的臨牀手術數量正快速增長。目前,圖邁機器人單中心手術量突破100例的醫院已超過10家,甚至有少數醫院實施近500例商業化臨牀手術。與之對比,深耕市場20年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單台設備手術量平均超千台。(圖邁機器人上市推廣不到3年)。
除了腔鏡手術機器人,還有其他細分手術機器人市場也被國內企業攻克。
例如,雅客智慧、鍵嘉等企業突破了口腔手術機器人市場,銷量同比增長;柏惠維康、華科精準在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市場市佔比合計超80%;微創機器人的R-ONE血管介入機器人售出8台,愛博合創自主研發的PANVIS-A腦血管介入手術輔助操作系統於2024年8月獲批上市……
對於逆勢增長的輝煌成績,各企業認為主要歸功於強大的創新力和優秀的產品力。例如,圖邁機器人較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新增了力反饋技術,可幫助醫生熟悉手感,提升手術效率。
再如,雅客智慧推出的世界首臺自主式口腔種植牙手術機器人系統,其軟件系統功能豐富,包含圖像顯示、種植計劃制定、製作導板、設計種植步驟、機器人運動控制和術后評估等;其機械臂控制精準,可以將種植體的位置精度控制在0.2-0.3毫米,且可在狹小空間操作……
這些已經商業化的手術機器人之外,其他未進入商業化階段的企業也在加速創新,以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例如,昂泰微精研發推出了全球最微型顯微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7自由度的腕式關節器械,使醫生能夠更為靈活地進行手術操作,在狹小空間內實現更加精準和穩定的精細操作,完成縫合動作。目前,該機器人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再如,馥逸醫療推出的雙臂顯微外科遙操作手術機器人系統,可完成0.5mm顯微血管縫合精細操作。同時,該系統採用雙臂宏微架構,其中7自由度串聯協作臂具備亞毫米級精度,另一6自由度微動平臺提供了微米級精度操作。兩相結合之下,該手術機器人系統實現多自由度設計,並使遠程中心運動模塊得以實現。
瑞龍諾賦則推出了全國首創的模塊化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較以達芬奇為代表的一體式手術機器人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和自由度,使得該產品能更好地適應各種手術需求。目前,瑞龍諾賦旗下「山海一」模塊化手術機器人已完成多專科臨牀試驗入組。
事實上,除了創新,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還走上了出海之路。如2024年,精鋒醫療腔鏡手術機器人在海外斬獲5台訂單量,微創機器人在海外賣出21台圖邁機器人,思哲睿海外訂單量達11台。
隨着國內市場競爭加劇,預計越來越多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將捲到全球市場去。
03
2025年手術機器人市場,會回暖嗎?
2024年,受招投標放緩、帶量集採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出現階段性業績承壓。
不過,業內對2025年市場回暖呈樂觀態度。
首先,政策又發力,推動設備更新。2025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提出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的資金規模、加力實施設備更新貸款貼息、加快存量設備評估診斷和項目儲備以及強化資金支持。
此前,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曾於2024年7月發佈《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隨着醫療設備更新政策的相關資金下發,部分地區的項目開始實施,醫療設備市場將整體回暖。
其次,招投標放緩帶來的需求抑制得到釋放,醫院採購恢復正常。此前,醫療反腐風暴爆發,許多招投標項目出現暫停、暫緩。隨着市場恢復正常,各地醫療機構的招投標工作也陸續恢復。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釋放,醫療設備市場有望迎來一次爆發式增長。
招投標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響,手術機器人採購市場大幅下滑。但是到了下半年,隨着招投標工作迴歸正常,2024年第三季度國內手術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同比增長46.34%。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釋放需求。
第三,配置證開放,手術機器人市場擴容。2023年6月,國家衞生健康委發佈了《「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全國將規劃配置3645臺大型醫用設備,其中甲類設備117台,乙類設備3528台。腔鏡手術機器人自2018年由甲類調整為乙類設備后,配置證的規劃數量大幅增加,分別在2018—2020年和十四五規劃中新增了225臺和559台。
隨着配置證管理的逐步放寬,手術機器人的裝機量有望持續增長。
最后,更多創新手術機器人獲批,市場活躍度提升。隨着一批新的手術機器人產品獲批,相關企業將加強產品的學術及品牌推廣,加劇競爭,使市場更加活躍。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動脈網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