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盛突發警告!避險基金上周已開始撤離對科技股的押注

2025-01-28 22:58

抄底資金在哪?

在美股大跌之際,高盛交易臺發出警告稱,純多頭策略在急急忙忙地減倉,沒有人再買入!雖然有一些多頭進行了不少「口頭上的辯護」,但是身體卻異常誠實,沒有人敢接住這把掉下來的刀。

與此同時,高盛發佈報告稱,中國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強勢崛起,避險基金已開始觀望美國本土扶植的AI模式熱潮是否還會持續。避險基金上周已開始撤離對科技股的押注。避險基金也賣出了與科技業相關的美股,包括為科技業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AI有任何進展,這些電力和能源相關公司也會獲益,例如推動AI模型的資料中心、為電動車建造充電站的企業等。

分析人士認為,關鍵還是美股過去一段時間漲幅太大。過去18個月,圍繞人工智能的炒作推動大量資本流入股票市場,推高了估值,並將股市推至歷史新高。而這種牛市邏輯一旦出現瑕疵就會讓資產價格出現雪崩。

不過,1月28日,美股芯片股盤前反彈,英偉達漲超5%,博通漲超4%,臺積電漲超3%,AMD漲超1%。

高盛:沒有人接盤

昨晚,作為近年來人工智能熱潮的典型代表,英偉達股票大跌近17%,市值蒸發5930億美元,創下該公司單日虧損紀錄。今天,日本股市繼續在為AI高成長邏輯崩塌買單。芯片測試設備製造商Advantest周一下跌近9%,周二一度下跌10%。芯片製造設備製造商東京電子一度下跌5.3%,而科技初創企業投資者軟銀集團一度跌了6%。

在昨天的殺跌過程當中,高盛交易臺稱,一個抄底的都沒有。據108K,機構買方對於這次的下跌,出乎意料的悲觀。顯然,DeepSeek的確在改變用芯片堆算力的高成本邏輯。此前,市場普遍認為,算力和電力是人工智能根本前提。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隨着低成本大模型的出現,會有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公司會進入到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並由此引發更多的算力需求。但另一方面,隨着DeepSeek的火爆,質疑之聲也逐漸出現。

高盛上周五在報告中指出,避險基金上周已開始撤離對科技股的押注。報告由高盛主經紀業務部門提出,涵蓋了1月17日至24日的數據。

高盛提到,避險基金也繼續脱手與科技業相關的美股,包括為科技業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AI有任何進展,這些電力和能源相關公司也會獲益,例如推動AI模型的資料中心、為電動車建造充電站的企業等。數據顯示,總體交易流向表明,避險基金在過去一年中更傾向於拋售這些股票,這些股票原本有望因美國主導的AI熱潮而走高。

Erlen Capital Management高層主管Bruno Schneller表示,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等全球參與者的競爭,引發美國是否能持續在這一領域居於主導地位的質疑,儘管其國內產業獲得可觀投資。

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評價DeepSeek時表示,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但他同時也表示:「我們顯然會提供更好的模型,而且有新的競爭對手真的令人振奮!」

反思

DeepSeek事件也正在引發科技界和投資界的反思。

Bahnsen Group首席投資David Bahnsen表示,周一的科技股拋售之所以如此令人震驚,是因為許多人工智能和科技公司的估值沒有任何誤差空間。這些科技股在許多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所佔權重過高,而且這些科技股在市場指數中的集中度很高,這是一個重大的、被低估的風險問題。

過去18個月,圍繞人工智能的炒作推動大量資本流入股票市場,推高了估值,並將股市推至歷史新高。此前不久,風險溢價水平(美股估值相對於國債收益率)已經達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這本身就意味着美股的估值水平達到了一個驚人的高度。

另一方面,受到衝擊的不僅僅是芯片製造商和科技公司,專注於數據中心的公司也受到了衝擊,馬來西亞公用事業集團楊忠禮電力周二下跌7.5%,這是其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大幅下跌。IG市場策略師JunRong Yeap發表觀點稱,市場可能存在一些「先賣后想」的思維,對於DeepSeek最終是否會成為重塑美國AI格局的所謂遊戲規則改變者,人們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如果有什麼的話,市場參與者不喜歡不確定性,並且明顯不願意在短期內承擔風險。」

目前,華爾街和美國科技界對DeepSeek背后的杭州初創企業——深度求索知之甚少,其控股股東是量化對衝基金幻方的聯合創始人梁文峰。其研究人員上個月在一篇論文中寫道,1月10日推出的DeepSeek-V3模型使用英偉達性能較低的H800芯片進行訓練,總成本不到600萬美元。

盛寶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Charu Chanana表示,這一發展提醒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正在加劇,英偉達可能不會永遠處於領先地位。通過使用不太先進且更具成本效益的硬件開發尖端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的出現,可能正在挑戰美國科技公司對高成本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鉅額投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