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勢銀研究 | 2025年中國燃料電池市場趨勢展望及2024年總結分析

2025-01-26 20:03

一、2025年燃料電池行業趨勢展望

01

示範進度達成基本無望,氫車短期內發展將持續低迷

在氫車領域,從保有量來看,據勢銀(TrendBank)統計,截至目前國內氫車保有量達到2.82萬輛,相較於《中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5年5萬輛的目標,僅完成了56.4%,有且只剩下一年時間;由於24年銷量下滑,不及預期,行業內對2025年氫車市場普遍持保守態度。氫車仍存在系統性問題,尚得不到解決,短期內發展將持續低迷。

從應用端來看,目前示範城市羣的氫車在線率在25%左右,加氫站在線率在40%左右。氫車的成本在持續下降,但束縛氫車落地的難題集中在氫源端和儲運端。

02

示範補貼政策延續性存疑,2025年氫車上牌量大概率遠少於2024年,但仍存變數

「示範城市羣」概念弱化,增長空間十分有限。目前北京、上海城市羣補貼訂單基本分完,后續國補訂單不會再有,城市羣鼓勵作用后續0;后續氫車有多少量,取決於其他示範城市羣,以及非示範城市當地政府的意志和環境,因此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可以預期的是,2025年氫車的上牌量將遠少於2024年。

燃料電池示範補貼政策截至到25年9月,目前燃料電池仍處於市場化初期,疊加宏觀經濟形勢疲軟,部分企業趨於保守,採取觀望態度。「以獎代補」政策已被證明未能解決氫車發展的系統性問題。后續政策會如何發力較為關鍵,可以説,未來氫車的命運如何,將取決於后續是否能出臺符合氫車產業發展規律的政策。

03

燃料電池仍存機遇,中短期內在低空經濟、機器狗、電車移動充電設備有望迎來機遇

無論是低空經濟,機器狗,抑或是電車移動充電設備,其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個體小,對基礎設施要求相對較低,路線相對固定的特點。

低空經濟領域

24年1月《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也宣告着低空經濟產業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3月,在全國兩會上,將低空經濟作爲了發展重點首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隨后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民航局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動低空經濟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2024年以氫鵬科技、氫航科技、協氫新能源、濟南綠動、溯馭技術、盛世盈創氫能等多家佈局氫無人機領域相關企業,圍繞着技術提升和應用場景為兩大主要切入點,完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創新與拓展。

氫無人機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機會,將集中在跨區域物流運輸,此類運輸要求長續航,能夠充分發揮氫能的優勢。

機器狗領域

機器狗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場景適應性、高負載性和高穩定性,應用場景覆蓋軍事、消防、巡檢、安全巡邏、家庭陪伴等場景,尤其憑藉在體積和造價方面的優勢,未來在軍用機器人的採購中或將佔據主導地位。

氫機器狗將在複雜環境的物流搬運軍事、消防、巡檢等要求長續航領域。驥翀旗下驥之翼氫能配套的國內首款氫燃料電池機器狗開展續航測試,對比鋰電機器狗,續航約4倍,里程超2倍,解決了機器狗續航時間短、難以滿足高強度使用需求的難題。

電車移動充電設備

氫能移動充電設備的發展邏輯如下:

1、容量單元與功率單元解耦,經合理調配后相較鋰電移動充電在單次作業周期內可實現更多次的充能任務;

2、採用能量密度遠高於鋰電池的燃料電池進行供能,可在相同重量和體積下提供更多的能量;

3、可升級為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可提供更高的電能輸出達到超充的範疇,且可實現同時為多輛電車提供補能服務;

4、採用氫氣作為供能原料,不受電網的約束,還可在一定程度帶動加氫站產業的發展;

5、可採用高壓力、輕量化70MPa Ⅳ型儲氫瓶,在同等質量下能夠擁有更多的載氫量;

6、補能快速,可減少來回補能的次數及時長,從而使得充電作業。

勢銀(TrendBank)通過研究發現,當氫價在50元/kg以下,氫能移動充電即可實現與鋰電移動充電平價,從而「有利可圖」。這也將為加氫端、燃料電池端等氫能產業的應用提供新的機遇。我國現階段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商用突破及儲氫技術多元化應用趨勢,這與移動充電,以及超充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且氫能移動充電相比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應用具有更低的盈利門檻及更低的推廣難度,具備足夠的市場想象空間。

04

新型電力及儲能領域的發展前景可期

目前氫熱電聯供在商用場景具備推廣意義。例如24小時供電保證的數據中心、醫院,部分資源條件好的工商業場景,具有一定推廣性,因為用電量更大,對設備的運行效率會更有保障。還有一些比較適配的獨特場景,比如化工園區,若有非常便宜的副產氫,也可以探索推廣應用。

氫能源在應急備用電源中的應用優勢。傳統的應急備用電源如鉛酸電池、柴油發電機等存在環境污染、能源效率低等問題。移動式氫燃料電堆應急電源具有氫能的一切優點:全天候、無限制發電,體積小、容量大、靜音穩定供電,節能環保、安全高效,固體儲氫常温常壓工作、儲能密度高容量大、發電時間長、不依賴加氫站,可靠、便捷、快速、智能,無污染、採用化學發電無機械故障等

在新型電力系統領域,氫能離網超充站是利用氫電耦合技術,在用電低谷時將風、光電能等清潔能源制氫存儲,在用電高峰時再通過氫燃料電池發電,以此實現電網削峰填谷。氫能離網超充站無需連接電網、無需基礎設施配套改建,可以減小服務區超充系統配套的增容壓力。目前氫能超充技術正處於發展階段,重塑能源集團與氫積電合作的氫能離網超充站實現了全國首發。

隨着可再生能源裝機量越來越多,在國內山東、浙江等地多次出現「負電價」的情況,暴露出電力系統結構性缺陷,但這也為氫儲能的發展提供的重要的應用場景:通過在電網負荷收到衝擊時以氫儲能形式緩解電網壓力,實現跨季儲能,從而保證發電企業的利益和電網的穩定運行。

二、2024年中國燃料電池產業總結分析

01

燃料電池年度數據:裝機量有所提升、上牌銷量明顯下滑

根據勢銀(TrendBank)統計數據——

  • 2024年燃料電池裝機量為807.42MW,同比增長8.6%。

  • 2024年燃料電池汽車上牌銷量為7131輛,同比減少6.8%。

02

企業裝機與配套:億華通、重塑、國鴻瓜分半數燃電市場

從企業裝機量來看,全年燃料電池裝機量為807.42MW。其中,億華通裝機量第一,佔比20.8%,重塑科技裝機量第二,國鴻氫能裝機量第三,TOP5企業市場集中度高達61.2%。

其中,億華通集中配套冷鏈車、牽引車、自卸車、客車,系統主要為120kW,目前僅冷鏈物流車仍使用80kW系統;重塑科技主要涵蓋牽引車、物流車車型,功率普遍偏高,大功率以110-130kW為主,主要佈局示範城市羣;國鴻氫能重點涉及牽引車、物流車及公交車領域,涵蓋12米公交、18噸物流車以及49噸牽引車,應用場景多元化發展,主要功率選型為65、110、120kW三種。

從配套企業來看,2024年上牌的FCEV由億華通、重塑科技、國氫科技、國鴻氫能、未勢能源、鋒源氫能、鋭唯科技、華豐、榮程氫揚、捷氫科技、博世等58家企業配套。

其中,億華通配套數量位列第一,且佔據配套企業的20.9%;重塑配套數量位列第二;國氫配套第三,TOP5企業市場集中度高達61.6%。億華通全年落地燃料電池商用車1489輛,其中牽引車達到778輛,佔比達52.2%。牽引車主要分佈在京津冀等地區,其中北京、石家莊、張家口分別落地360、300和118輛。

03

車載儲氫瓶裝車配套:頭部企業市佔穩定,裝車瓶規格有提升趨勢

車載儲氫瓶市場相對更為集中且格局穩定,CR3為76%。其中中材科技(蘇州)以31%市佔份額位列第一,奧揚科技、國富氫能、中集氫能、天海氫能等車載儲氫瓶頭部企業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從裝車瓶瓶容積規格來看,隨着牽引車、冷鏈物流車在應用端對續航需求的提升,385L、260L等大容積規格也逐漸成為主流裝車規格。

數據來源:勢銀(TrendBank)

數據來源:勢銀(TrendBank

04

車企FCEV上牌銷量:宇通集團常年霸榜、陝汽集團后來居上

從車輛生產企業來看,全年上牌的FCEV來自宇通集團、陝汽集團、北汽福田、東風柳汽、美錦汽車、中國一汽、蘇州金龍、飛馳汽車、福田歐輝、長沙中聯、福田戴姆勒等62家車企。

其中,宇通集團銷量排名第一,成為全年銷量榜首;陝汽集團排名第二;北汽福田排名第三。宇通集團銷量達859輛,集中在河南地區,主要涵蓋鄭州、洛陽等地區,佈局車型專注牽引車、專用車和冷鏈物流車領域。

05

使用城市:河南城市羣國補訂單尚存,鄭州率先發力

從使用城市看,全年上牌的7131輛燃料電池汽車在北京、上海、鄭州、石家莊、天津、合肥、唐山、張家口、廣州、安陽、佛山、重慶等57個城市投運。其中,北京市使用數量最多,達到1323輛,排名第一;上海市排名第二;鄭州市排名第三。

根據勢銀(Trendbank)數據顯示,非示範城市上半年上牌數量達2082輛,佔比29.2%,已超越任一示範城市羣佔比,可見氫能車輛商業化進程效果顯著。從示範城市羣的角度來看,北京、上海、河北示範城市羣投放車輛較為積極,佔據25.6%、18.2%和17.7%,河南、廣東二羣均銷量慘淡,投運車輛佔比分別為11.0%和5.6%。具體原因各異,包括政策落地力度、產業鏈完善程度、基礎設施能力以及牽頭城市的協調能力等。

非示範城市推廣顯著,其中石家莊地區落地486輛氫能牽引車,均由陝汽和東風柳汽生產,億華通和國鴻配套,助力國家交通領域的低碳高質量發展。同時,石家莊地區落地201輛由億華通和華豐配套的冷鏈車,成為河北今年落地氫車最多城市。

06

從功能用途看:牽引車、冷鏈車已跑通經濟性,實現大批量運營

從2024年上牌的燃料電池汽車數據中顯示,燃料電池牽引車為主,佔比47.3%;燃料電池冷鏈物流車排名第二;燃料電池專用車排名第三。

與2023年相比,今年牽引車、冷鏈物流車的佔比都急劇增長,這也進一步説明燃料電池牽引車、冷鏈物流車經濟性凸顯,逐步進入商業化階段,大眾接受度正不斷提升。

文章來源:勢銀(TrendBank)

(轉自:勢銀能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