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7 15:18
來 源:正和島
合肥,又交了份漂亮的成績單。
此前,合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市長羅雲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通過這份報告來看,合肥市過去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亮點很多,不過有一個數據讓筆者格外感興趣: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合肥市預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9%左右、增幅居萬億城市首位。
規上工業增加值,指的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加值,它是地區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貨幣形式表現企業在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反映了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
這個數據跟當地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活動水平息息相關,還能揭示工業領域的經濟運行狀況和增長趨勢。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8%,四捨五入,合肥的數據是全國數據的2.6倍。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能在全國二十幾個萬億城市里直取第一,合肥,到底為什麼這麼牛?
「中國最牛風投」,贏麻了
説起合肥的產業發展,就繞不開合肥近些年備受關注的產業投資,而提起產業投資,就繞不開合肥國資委。
資料顯示,合肥國資委旗下有三大投資平臺,分別為合肥建投集團、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合肥產投集團」),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 「興泰控股」)。
近些年它們的投資表現有多好?
説一個小例子大家先感受感受。
去年9月底A股的一輪反彈行情大家應該還有印象,當時,合肥國資委就曾掀起過一輪熱議,跟一家叫歐菲光的企業有關。
對於這家公司,很多人可能比較陌生,但如果説歐菲光目前是華為手機攝像頭模組的主要供應商,大家的感知會真實很多。
2024年9月24日-11月12日期間,歐菲光的股價漲幅為126%,是市場牛股之一,原本大家只是看看漲跌熱鬧,直到眼尖的羣眾在10月歐菲光的賣出席位里,發現了熟悉的身影——合肥國資委。
合肥國資委對歐菲光的投資取得了不少回報,據不完全統計,其對於歐菲光的投資不僅全部回本,現金盈余1個億,手里還握着價值16億的股票。
隨之而來,合肥當年對於歐菲光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再次為人津津樂道。
2016年,是歐菲光一段輝煌時刻的開始,當時它成功躋身「果鏈」,成為蘋果在中國的重要供應商之一,從2019年起,蘋果為歐菲光帶來每年超過百億的營收,公司市值最高飆升到700億元。
然而,狀況突發,2021年3月16日晚,歐菲光發佈官方公告稱特定客户(即蘋果公司)計劃終止與公司的採購關係。
與此同時,歐菲光的另一大客户華為也正經歷寒冬。
雙重打擊之下,歐菲光業績暴跌,股價大幅跳水,從巔峰時期的26.05元/股跌到6塊多,公司瞬間走到了懸崖邊。
在最困難的時候,合肥國資委出手了。
2020年,合肥市投促局在與華為的工作商談中,敏鋭捕捉到了歐菲光正謀劃建立光學光電產業基地項目的信息。
隨后,招商部門立即組成專家團隊,前后開展近百場商談,形成幾十篇研判報告。經過不懈努力,項目最終於2020年6月3日簽約。
2021年9月23日晚間,歐菲光披露定增發行結果,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配金額約12億,合肥合屏投資有限公司獲配約 10 億元,兩者佔募資總額的 62.9%。
合肥國資委的這一舉措,不僅為歐菲光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更是為其后續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
歐菲光也將自己的光電光學產業基地建在了合肥,投資100億,其車載鏡頭業務更是補齊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2023年,華為帶着Mate 60系列迴歸,歐菲光作為攝像模組主要的供應商,也成功走出低谷開始盈利,到了今年更是持續盈利,股價一路攀升。
這一番操作下來,合肥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為本地引進了最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鏈,任誰看都是贏麻了。
能這樣抄底,是運氣嗎?我們再來看一些數據。
《財經》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根據萬得(Wind)不完全統計,2024年三季度末,前十大股東有合肥國資旗下公司身影的A股上市公司,共計約22家。
其中,2024年9月24日-11月12日這一輪市場回暖中,10家公司股價漲幅超50%,3家公司漲幅超100%,分別為維信諾、歐菲光、江淮汽車。
截至11月12日,上述公司市值合計超5900億元。
此外,主業為半導體封測專業設備供應商的文一科技,那段時間因為被合肥國資收購,股價在10月16日-11月12日期間漲幅超過了八成。
不僅如此,在企業危難之際,合肥國資還曾經大手筆投資京東方A、蔚來、晶合集成等公司,這些投資標的陸續崛起,不僅給合肥國資帶來可觀收益,也都有將部分生產基地設立在合肥,成為這里近年來GDP快速增長的重要助力。
2007年,合肥GDP為1600億,2023年為1.27萬億,年均增速超13%,跑贏了同期的上海、北京、深圳、蘇州等一眾「大佬」城市。
從默默無聞、幾乎沒有存在感到今天一躍成為國際家電之都、IC之都、創新之都,再到2020年首次入圍新一線城市榜單,合肥堪稱城市華麗逆襲的典範。
這背后離不開合肥國資委的精準出手,用雪中送炭的投資代替招商引資,使得戰略新興產業不斷落地。
一次是運氣,次次還能是運氣嗎?
久而久之,合肥國資委有了人們口口相傳「中國最牛風投」的美譽。
合肥模式,為什麼能屢見奇效?
合肥國資委出手成功率如此之高,甚至有很多業內人士也忍不住分析學習。
有投行人士就曾分析,合肥國資投資有三大特點:
第一,所投標的符合國家戰略及該市戰略的發展方向,如京東方A、歐菲光等公司均屬於戰略新興產業;
第二,雪中送炭,在公司發展遇困時大手筆支援,比錦上添花更易獲得公司認同;
最后,長期持有,在公司成長后獲利退出,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這個投資邏輯看似不復雜,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決策者的戰略眼光及定力有很大的考驗。
1. 符合戰略
就拿投資項目要符合戰略發展方向這一點來説。
如果説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是已知的宏觀指引,那麼各個城市要確定好自己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一門學問。
合肥,金融拼不過上海,文化政治拼不過北京,外貿拼不過深圳,互聯網電商拼不過杭州。
甚至在交通方面,沒有水路,公路上不是中軸,是個純內陸城市,資源方面也論不上多麼豐厚。
好在,合肥找到了一個歷史切入點,在十幾年前,就最先成為「ALL IN」新產業、新賽道的城市,意識到只有換道,纔能有超車機會。
「ALL IN」聽起來很炫酷,還頗有些氣勢,但真要做到,太需要魄力了。
就拿投資京東方來舉個例子。
2008年左右的國際金融海嘯帶給了很多企業絕望,京東方也曾掙扎在死亡邊緣,爲了活下去,賣過保健營養茶、開過北京烤鴨店、研發過「綠波」營養液……
據《光變》一書披露,當時,上至政府、下至金融機構都不看好中國的顯示屏產業,普遍認為只有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才能生產。
但液晶顯示器作為全球尖端產業,一條生產線動輒一兩百億元的投資規模,鮮有企業能夠承擔,更不用説哪個地方政府願意一下子冒這麼大風險了。
但當時一年財政收入只有300億元的合肥,站了出來。
有媒體報道稱,一名合肥政府官員曾透露,「爲了項目能上馬,當時合肥市承諾拿出一年財政收入的80%來投資」,爲了京東方,合肥甚至把地鐵項目都暫停了。
此舉很快引來各方的質疑。當時,合肥市政府面臨極大的壓力,但最終還是敲定了京東方六代線項目。
「(投資)決定下的很痛苦。」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區域研究室主任林斐曾表示。
事實證明,用暫緩城市地鐵建設換京東方的一搏之力,合肥市政府決策層力排眾議的擔當沒有白費。
2010年,京東方六代線投產后,結束了中國大尺寸液晶面板100%依賴進口的局面,中國的彩電業第一次獲得了本土顯示屏供應商。
在隨后的10年里,京東方在合肥還開了8.5代線和10.5代線,帶動了70多家配套企業到合肥來發展,解決的上下游就業崗位數不勝數。
如今,合肥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顯示屏基地之一,除京東方、維信諾等一批龍頭企業外,一批配套企業也紛紛入駐,打通了從原材料到核心器件,再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
戰略發展方向定下來不僅僅是寫在文件里的,更是要放到行動中的。
敢想,敢做,實為難得。
2. 雪中送炭
除了「中國最牛風投」,人們還送給合肥國資委另外一個相關的稱呼——「抄底之王」。
這也跟最令市場津津樂道的部分有關:合肥似乎專盯那些「走投無路」的大型困境企業大膽下注「招安」,敢於接納「落難王子」。
隨着一家家深陷困境、舉步維艱的戰略新興企業,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實現「史詩般的崛起」,人們常常忍不住歡呼叫好。
而雪中送炭這件事,合肥也的確做了很久。
1999年12月,科大學生出資300萬元創立的「硅谷天音」彈盡糧絕之際,安徽信託、美菱集團和合肥永信三家國企分別拿出1020萬元各佔17%的股權,與硅谷天音的老股東一起成立訊飛有限,最終解了燃眉之急。
這家企業就是科大訊飛的前身。
如今科大訊飛已發展成為營收超百億元、市值近千億、人員過萬、一年納税近十億的明星企業,成為安徽省高技術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還有我們剛剛提到的,2008年出手當年鉅虧超過10億元的京東方,從落户合肥到開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線,項目所需上百億元資金完全由政府託底。
2011年,下注長鑫半導體,合肥開始書寫「中國芯」崛起的故事。
2013年,華米科技的前身華恆電子陷入發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團旗下高新信用擔保公司及時提供擔保。
而合肥引發最大關注的投資,莫過於2020年對蔚來汽車的70億投資。
拿到合肥政府的70億元投資之前,蔚來可謂命懸一線。2019年虧掉112.9億元后,蔚來又遭受疫情雪上加霜,最困難的時候,恨不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因此,當2020年4月合肥決定向蔚來「慷慨解囊」時,外界視之為「一場豪賭」。
資金落地后,蔚來境況逐漸好轉。2020年下半年,蔚來股價飆升20倍,產品銷量也實現喜人的上漲。
自合肥引入新能源汽車業務以來,江淮、大眾、國軒、蔚來已經抱團式紮根合肥,安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到了全國12%。
據統計,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合肥投資了50多個相關項目,總投資額超過500億,聚集產業鏈企業120余家。
記得2021年,央視《對話》欄目播出特別節目《萬億城市新徵程·合肥》,虞愛華(時任合肥市委書記,現任安徽省政協黨組副書記)有關合肥近年來一系列發展的回答很快成爲了刷屏話題。
就比如對於大家稱合肥是「最牛風投機構」,虞愛華表示:「準確地説,我們不是‘風投’,是‘產投’;靠的不是賭博,是拼搏。因為,賭博是有今天沒明天,拼搏纔是抓今天贏明天。」
雪中送炭絕不是無差別兜底,合肥的每一次投資都會諮詢行業專家,組織專業機構進行盡調,召開論證會,沒有一筆生意是靠賭的。
爲了推進重點項目,合肥還設立了「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確保項目高效無礙地建成投產。集成電路產業鏈的鏈長,是市委書記。
也就是説,合肥的成功,是「專業性」的勝利。
3. 一張藍圖繪到底
對於任何一家投資機構來説,如果投資經理換了人,投資策略就可能會發生改變。
而對合肥這座城市來説,這麼多年來的一個可貴之處正在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新官始終理舊賬,沒有因為人事的變動影響對企業政策的變化。
這麼多年來,合肥始終是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而從合肥在打造營商環境的經典案例來看,時時體現出的是「先和企業共患難,再和企業同富貴」。
虞愛華此前就特別提到過,合肥有一項十分特別的投資,長達50年,堪稱史上最「持久」投資。而這,正是合肥與中國科大的「一城一校」之緣。
「合肥與中國科大相親相愛、相伴相隨,而且歷久彌新。沒有中國科大,合肥難有今天這樣出彩。中國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虞愛華提到的這個故事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
1969年,受國內外複雜局勢影響,13所在京高校因故被迫外遷,疏散到全國各地,史稱「京校外遷」。其中「最不受待見」的一所學校,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
當時全國因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吃不飽飯是很多人的共有記憶,而一所大學幾千張嘴,就成了很多省市的「負擔」——中科大原本計劃去河南,被拒絕了,改去江西,又被拒絕了。
雖然河南拒絕了中科大,但河南出身的安徽省領導人李德生,獨具慧眼將中科大邀請到了安徽安慶落户。
坐落於淮河以南的合肥,沒有暖氣,冬冷夏熱,生怕師生不習慣的合肥乾脆為中科大建立起了第一條供暖專線,讓中科大從此成爲了南方有暖氣的大學。
不僅如此,當時窮困落后的合肥,怕老師學生缺電不能好好學習、研究,乾脆給了中科大最高級別的供電保障——政府可以停電,中科大絕不能停電。
合肥幾十年來一如既往對中科大好,甚至后來中科大要擴建的時候,合肥乾脆把中科大互不連接的東校區和西校區之間的部分拆了,劃爲中校區留給了中科大。
1972年,中科大重建數、理、化基礎教研室,恢復開展教學研究工作,1978年2月中科大恢復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正因為有了中科大的「下嫁」,合肥這個當時還比較窮困的「鐵路盲腸」城市,終於有了逆襲翻盤的籌碼——人才,這也成為合肥發展的基礎。
穩定持久的產業政策方向,對於科技人才的長久重視,都成爲了企業帶着產線落地合肥的「定心丸」。
重視科研投入,同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不僅體現在合肥咬着牙,挨着餓,把中科大接過來並留了下來這一成果上,更體現在對科研的財政傾斜上。
比如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顯示,合肥2024年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4%,在所有省會城市中排到了第2名。
總而言之,一座城市的城運,是「賭」不來的,合肥經濟的增長奇蹟,核心也並不在於單一的招商引資行為,而在於背后的發展思路——開放的思維與堅持長期主義的戰略規劃。這纔是值得「抄作業」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在全國經濟調整的當下,合肥模式依然展現出其獨特的韌性。
為政府掙錢,不丟人
對於合肥,並非沒有質疑的聲音——有網友問,整天都在考慮投資,考慮回報,這些是不是政府的本職工作?
虞愛華此前就坦言,為政府掙錢不丟人。
「掙的越多越好,這是為老百姓掙錢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抓科技創新,實際上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實所有做的事情里面都有一個基礎條件,那就是你有財力去做這個事情。
那麼財力在那里?你肯定要靠發展,發展要靠項目,項目要抓新型產業纔有未來,所以有人認為合肥跳到水里面和大家一起游泳,正因為合肥這種做法,才讓很多企業少了顧慮和擔心,如果説,你讓企業在水里遊,他嗆水了你也不拉他那要你政府干什麼。
所以説,中央反覆強調,一定要把有為政府和有為市場結合好,合肥的這種做法,我認為以政府更有為,推動市場更有效。」
虞愛華的發言值得我們深思。
其實近年來,也不只合肥,不少地方政府都變身風險投資人,背后也是一場招商競賽的升級:
深圳出臺了《關於促進深圳股權投資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
蘇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促進蘇州股權投資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青島發佈「青島創投風投十條」2.0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
……
政府的錢需要花,但是怎麼花、花在什麼方向,是有講究的。
此前,有不少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經常以國資平臺公司自有資金和土地與招商企業組建合資企業落户當地,還會給予財政補貼、貼息等支持。
其結果或是財政消耗性投入,或是投資沉澱、固化,最終造成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背上沉重的負擔。
招商是門大學問,其專業性、複雜性類似於投行選擇投資標的和設計交易架構。
合肥的逆襲不僅是源於賭對了招商對象,也是招商專業團隊的勝利和投資路徑選擇的勝利。
借鑑「合肥模式」固然重要,但在資本招商「比學趕超」的路上,地方政府要抓準的是發揮優勢,補足短板,構築起科創發展的獨特競爭力,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企業。
結語:為有源頭活水來
合肥是一個近年來難得的城市產業投資精彩案例,但就像人們總是習慣於把目光投向故事中最戲劇化的部分,而忽視其背后千絲萬縷的發展,我們需要知道,對項目的「押寶成功」不是合肥崛起的根本原因。
打造軟硬件設施完善、配套網絡齊全、專業化分工完整、有利於知識流動和技術外溢、有助於創業人才重新組合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讓合肥有了交錯互動的內生進化活力,產業才能生生不息。
在買入賣出之外,合肥有意為之的供應鏈的壯大,正在讓這個城市不斷地發展。它會不斷催生、裂變出新的就業,從而讓本地製造枝繁葉茂。
相反,如果只注重經濟收益和財政税收,就會陷入「唯税收論」。
一葉障目,會遮住通往財富大門的視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合肥之所以能夠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一股清流,充滿活力,當地以終為始的產業建設思路功不可沒。
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