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度盤點:走進「紅海」的物業管理求新解

2025-01-27 23:37

作為房地產的關聯性行業,其發展走勢和房地產趨勢相關聯。作為地產配套服務的一部分,頭部物企尤其是上市物企的現金流部分,和地產行業表現有明顯關聯。

集中上市帶來的行業普便性紅利已經見頂,上市物企的表現正在出現分化。優質物企集中度提升,管理面積進一步擴大;尾部上市物企管理面積出現下滑,部分物企甚至退市。

有部分城市提出「取消物業費」,給物業費進行政府指導定價,主業營收面臨天花板……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本就具有具有服務業、勞動密集行業特徵的物管行業,正在面臨政策面和企業面的新挑戰。

而面對企業化債、行業變化的問題,物管行業也需要在新的時期,尋求更好的解法。

上市物企紅利見頂

和地產行業趨勢類似,2024年的物管行業,在低迷中前行。

從60多家上市物企公佈的2024年中期業績來看,雖然大部分上市物企的營收仍在增長,但增速腳步放緩,不少物企的營收增幅百分比只有個位數,而雅生活、正榮服務、遠洋服務、南都物業等上市物企營收,同比均有下滑。

相比之下,上市物企淨利潤的下滑則更為迅速。包括頭部物企碧桂園服務、恆大物業、遠洋服務的淨利潤降幅均在20%以上水平,雅生活、融創服務、融信服務的利潤降同比都在20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物企業績呈現出「集中度越高、抗風險能力越強」的特徵。根據上市物企在管面積的排名來看,排名前十的企業中,營收同比下滑的只有1家,淨利潤同比下滑的為3家。而在管面積排名較后的十家物企中,營收同比下滑的有6家,淨利潤同比下滑的企業則達到8家。

行業整體經營的退行,令上市物企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頗為沉寂,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

克而瑞物管報告顯示,2024年物業股流動性變差,近九成上市物企換手率低於1%。截止2024年11月29日,66家上市物業股首日至今股價下跌的物業股有51家,佔比77.2%,其中下跌0%-50%的有15家,下跌50%-100%的有36家。

流動性差、股價低迷,一些上市物企正失去其作為融資平臺的作用,並選擇退市。華發物業服務和融信服務兩家上市企業,就分別在去年宣佈私有化並進行退市。

2024年9月,華發物業服務母公司華發股份的私有化價格為0.29港幣/股,較停牌收盤價格有30.63%的溢價。11月退市的融信服務,註銷價格為0.6港幣/股,雖然較停牌價的0.52港幣/股有15.38%的溢價,但相比2021年的4.83港幣/股上市價格,僅為當時約十分之一。

一邊是物企退市,另一邊兩家國資背景物企則成功上市。

泓盈城市服務和經發物業兩家國資物企去年先后登陸港股,成為去年僅有的兩家成功上市物企,並且上市周期較民營物企相比,時間縮短約一半。

克而瑞物管報告統計顯示,目前還有深業物業、聯投城市運營、瑞景城市服務、武漢城市服務等4家國資物企在等待上市,其中深業物業已經在去年10月更新了招股書,即將準備IPO。

中物智庫創始人楊熙坦言,現在物企上市存在難度:「股價低迷有整體市場環境因素,去年港股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地產股也很低迷,物企股價難以獨善其身。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物管企業尤其是民營物企,很難有上市融資機會,即便發行,投資者購買意願也不強。」

他指出,「國資背景物企之所以還能成功上市,主要有地方扶持國企上市需要,不同地區對能上市企業有激勵和獎勵。相較於建築、地產平臺,本身就負責管理公共建築的物管企業收入較為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滿足上市條件。

物企管理轉向「提質」

行業分化加劇,是物管行業去年呈現的一大趨勢。一方面,頭部物企在管面積進一步擴大,行業集中度加深,梯隊間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上市物企出現退市現象,前些年的資本紅利退潮加速。

從頭部物企公佈的數據來看,整體行業管理規模還在持續擴大,但擴張速度放緩。

克而瑞數據顯示,行業前十名的管理門檻從3.4億平方米提升至 3.8 億平方米,同比提升 11.7%。這一增速較2023年的15.32%,已經有所放緩。

即便在行業前十的名單中,集中度的差異也越發明顯。克而瑞公佈的數據顯示,到2024年末,預測萬物雲和碧桂園服務的在管面積均超過10萬平方米,其中萬物雲在管面積約為10.6萬平方米,碧桂園服務則為10.54萬平方米,兩者不相上下,分別位列行業第一、二位。

然而位列第三的保利物業,在管面積則已經落至7.9萬平方米,到第四名的金碧物業在管面積已經落至5萬方的臺階,到第十名龍湖創智生活,在管面積則為3.8萬平方米,只有第一名的35%,可見排名之間管理面積差異之大。

同時,頭部物企也從早前的」跑馬圈地」、擴大規模作為最重要指標,轉向去年更關注在在管面積效率,趨向管理面積質量,將管理精力更多投入能帶來溢價回報的項目中去,部分物管企業也開始有選擇地退出低效低盈利的部分在管社區,公司管理目標也在發生變化。

萬物雲就在去年中報中提到,期內公司退出了17個住宅物業項目,涉及飽和收入0.89億元。綠城服務中期淨減少了2150萬平方米儲備管理面積,其中包括部分交付項目、非核心城市項目以及存在交付風險項目的退出。

世茂服務到去年中期,管理面積也減少了1750萬平方米,公告稱減少原因是爲了提升管理效能,對在管面積進行優化調整,主動退出部分利潤率較低、發展潛力更小的項目。

甚至部分物管企業在逐漸弱化對於管理面積的關注度,在業績中甚至不再提及管理面積。浦江中國、合景悠活等上市物企,都未在2023年報和2024年中報中公佈在管面積規模。

中指研究院在報告中分析,一方面企業由於營收業務多元化,管理面積和營業收入之間的關聯弱化,企業經營重點應轉變為提升經營效益;另一方面,管理面積增速放緩,並且未來很難有告訴增長;另外,管理業態和業務越發多元,部分業態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項目數量而非建築面積。

漸苒諮詢創始人湯曉晨認為,這也和資本市場對物企業要求的側重變化有關:「投資者對優質企業的治理結構、盈利穩定性、現金流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關聯方的背景更加關注,對物企單純管理規模體量祛魅。」

業務延伸、企業化債成新方向

融資難度增加,規模增長乏力,而物作為企主要收入來源的物業費,在2024年也爭議不斷。

重慶、武漢、廣州、青島、銀川等城市在去年都陸續出臺了物業費指導價,天價物業費被整頓。鎮江、無錫、揚州等地也要求,長期空置的房屋可以打折繳納物業費,給不少業主省下一筆錢。

行至年末,隨着新的物業費標準實施,部分物業費收費項目被取消,「取消物業費」的話題再度被熱議。

事實上,多年來物業和業主之間長期因為服務質量和繳費問題存在矛盾,物業費指導價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行業收費標準,但從物企而言,物業費收繳一直以來都存在難度,收費價格的限制,可能會讓物企利潤率進一步攤薄。

克而瑞物管數據顯示,2024年重點城市物業費平均收繳率跌至82%,較2023年淨減少3個百分點,物業費收繳難度進一步加大,相關出台物業指導價城市的物業費降幅在20%-30%左右。

億翰智庫董事長陳嘯天透露,2024年上半年,60%的上市物企現金流下降,平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下降1.24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平均減少6700萬由正轉負;與此同時,62家上市物企應收賬款總額高達1108億元,12家上市物企應收賬款,甚至超過營收總額。

因此,一些物企甚至有管理人員專門負責化債,碧桂園服務就在去年成立了欠款追討委員會,以全面推進欠款追討工作,解決公司的現金流問題。

楊熙認為,大部分業主和物業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質價相符」去解決:「業主方要意識到好的物業服務,尤其是對公共設施的維護,能夠對提高自己的居住環境,以及房產保值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有必要正常繳納物業費;另一方面物企也要提供能夠匹配和物業費相等的服務,而不是隻把重點放在利潤率上。」

他認為,雖然小業主和物業之間的矛盾爭議比較常見,但不論是法律支持,還是小業主的支付能力,都能夠解決物業費的拖欠繳納:「真正難度大的來自於合作或關聯房企,包括前期案場服務,以及部分小區交付后,還有工抵房或者沒有賣出去的房子,這些大業主的欠款收繳難度更大,一些企業暴雷后更難有支付能力,這些會是物企化債重點,其中不乏通過資產抵債的情況。」

事實上,在住宅物業管理發展出現天花板的時候,非住宅業務的拓展也成為新的競爭「紅海。」

除了早前的寫字樓、城市服務等業態,隨着國內製造產業進一步發展,例如大廠的工廠、園區、超級工廠等專業廠區、產業園區的物業管理,也是物業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同時,大型廠區、學校、醫院等人口密度較高的園區所延伸出來的餐飲、食堂等服務需求,也成為一些物業企業的增量業務方向。楊熙透露,以新城悦為例,這家物企開展「物業+餐飲」的新型后勤服務模式,先后收購了數家優質團餐企業,已經給企業帶來數億元營收。

或許,當傳統業務見頂,地產紅利退潮之際,本就具有更強流動性的物業企業,正需要更加靈活的轉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