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申能財險成立首年淨虧24.6億元!接盤天安財險業務后根基仍待築牢

2025-01-27 12:18

(來源:機構之家)

2025年1月26日,申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能財險」)交出了其首份年度償付能力報告。

回溯過往,申能財險的登場並不平凡。2024年1月16日,它正式掛牌成立,由申能集團牽頭設立申能財險,註冊資本100億元,發起股東均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背景雄厚;2024年8月28日,經監管批准,同意申能財險受讓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安財險」)的保險業務;2024年10月1日,申能財險完成對天安財險保險資產的受讓,包括但不限於保單賠案、信息系統、員工隊伍、機構網點等,同時繼承、延續了既往的承保、理賠與服務經驗。

其誕生本就承載着諸多期待,因而其首年業績自然備受關注。根據償報披露的數據,2024年申能財險保險業務收入35.11億元,淨利潤-24.57億元,其中四季度單季保險業務收入35.11億元,淨利潤-24.91億元。顯然,僅從保險業務收入來看,申能財險公佈的全年累計數據主要反映了自10月1日完成受讓以來的表現,並未涵蓋原天安財險在前三季度的業績。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根據此前申能集團公眾微信號相關視頻披露的信息,2024年前11個月申能財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42.61億元,同比增長3.62%,其中,非車險業務同比增長18.76%,公司市場排名從去年同期的12位上升至11位。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從這一數據維度來審視,申能財險的整體體量遠超四季度償報中35.11億元保險業務收入,兩者之間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不過申能財險淨利潤表現仍令人相對困惑,單季虧損高達24.91億元。從投資端來看,第四季度單季的財務和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0.33%和0.38%,這樣的成績顯然難以覆蓋負債成本。這背后的原因可能與申能財險成立時間較短有關,導致其在資金運用上或存在較大的侷限性。儘管詳細的年報數據尚未披露,不過,投資收益受困、原天安財險業務賠付支出的剛性,以及承接整合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支出及歷史包袱,或許可以部分解釋這一鉅額虧損。

四季度車險保費收入佔比高達72.91%

從業務結構上來看,在第四季度,申能財險的保費結構呈現出明顯的車險主導態勢。車險保費收入高達25.60億元,佔據了總簽單保費的72.91%,這一比例顯然過高,反映出公司當前業務結構的不平衡。這種失衡與原天安財險的業務結構有着直接的關聯,申能財險在承接天安財險業務后,儘管非車增速喜人,但車險業務的高基數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在非車險業務中,僱主責任險表現突出,簽單保費達到1.26億元,成為非車險中的主要產品。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同時,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四季度分支機構數據,申能財險排名靠前的地區包括安徽省、廣東省、河南省、江蘇省、山東省、上海市、浙江省、重慶市,分別實現簽單保費3.21億元、3.49億元、2.47億元、3.43億元、2.82億元、1.30億元、3.36億元、2.15億元。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發現,南方地區以及沿海地區的分支機構表現尤為突出,業務規模排名靠前。

然而,從承保成本結構來看,申能財險面臨一定的壓力。綜合成本率105.33%,處於承保虧損狀態,其中綜合費用率和綜合賠付率分別為34.46%和70.87%。特別是業務管理費佔比24.01%,這一比例處於相對較高水平,這或許意味着公司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對費用的依賴度較高;當然,申能財險作為新成立的公司,在承接天安財險業務后,為實現業務整合與市場拓展,初期投入大量費用也在情理之中,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高費用率的現象。

受業務承接影響償付能力快速下降

從償付能力來看,償報顯示,申能財險4季度末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06.51%,,相較於上季度末的5720.19%,大幅下降了5414個百分點。進一步拆解數據,其中實際資本環比下降33pt,最低資本環比上升1145pt,顯然最低資本的下降對償付能力的大幅變化影響更大。

具體來看,實際資本從上季度的水平下降了33.41億,降至66.93億,償報解釋,這一減少主要是由於本季度受讓天安財險資產包后,商譽及其他非認可資產的增加。在企業合併中,購買方支付的對價超過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會形成商譽,而商譽不被視作認可資產,因此直接導致了實際資本的減少。

與此同時,最低資本從上季度末的水平增加了20.08億,達到21.84億。其中,保險風險最低資本較上季度末上升20.68億元,主要由於本季度受讓天安財險資產包中的保險業務與新業務的規模增加,其對應的保費與準備金的風險暴露上升;市場風險最低資本較上季度末上升3.33億,信用風險最低資本較上季度末上升1.33億,這主要是由於債券和權益類資產規模的增加,使得相應的最低資本也隨之上升。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從目前的預測數據來看,2025年一季度末,申能財險的償付能力預計會下降4.76個百分點,雖只是小幅下探,但這一趨勢也值得留意。畢竟,申能財險作為新入局的險企,后續業務規模大概率會走擴張之路,尤其是在非車險業務領域。公司自詡為聚焦價值創造能力的綠色財產保險企業,那麼在非車險方面,開展創新型業務想必是其必不可少的一步棋。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當下中小財險公司普遍面臨着財險盈利的難題,申能財險或許同樣難以獨善其身,置身於這樣的行業格局之中,其后續償付能力的走向無疑充滿了諸多變數,是會隨着業務拓展而承壓,還是能憑藉創新與價值創造能力實現突破,仍需進一步觀望。

總經理薪酬或較其在太保收入有所下降

從人事佈局的角度來看,2024年無疑是申能財險的關鍵一年,堪稱其「人事架構搭建年」。這一年里,申能財險在董監高團隊的組建上動作頻頻,大刀闊斧地完善着公司的管理架構。截至目前,公司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團隊已基本成型,人員配備趨於完整,一支專業且富有經驗的管理隊伍已然浮出水面。

單看第四季度,申能財險在人事上的「補強」舉措就頗為亮眼。短短三個月間,公司董事會新增四位董事,其中三位非執行董事和一位獨立董事,為董事會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多元化的視角與豐富的行業經驗。同時,高級管理團隊也迎來兩位成員——一位總經理助理和總精算師,分別是徐惠林和朱德武,進一步提升了管理團隊的專業性和決策的科學性。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從整體架構來看,申能財險目前擁有10位董事、1位監事以及9位高級管理人員。這樣的人員配置,在同行業企業中較為完備,為公司的穩健運營與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可以預見,在這支精干的管理團隊的帶領下,申能財險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更具底氣和競爭力。

從薪酬上來看,成立首年申能財險報告期最高年度薪酬為222.26萬元,暫無與盈利掛鉤的獎勵支付計劃,這一最高薪酬大概率歸屬於公司總經理盛亞峰。參考其在中國太保時期的薪酬水平,通過查閲太保近兩年的年報可以發現,2022年至2023年期間,盛亞峰在行業風險處置託管組工作,其薪酬從託管費用中領取,而根據中國太保2021年的年報,盛亞峰在2021年從公司獲得的應付税前報酬總額為251.8萬元。對比兩家公司的薪酬數據,盛亞峰在申能財險的薪酬相較於在中國太保,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少。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來源:申能財險2024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整體來看,2025年,作為申能財險正式啟航的開局之年,其發展態勢備受矚目。在這關鍵的起始階段,人事佈局與基礎夯實無疑是重中之重,相較之下,短期的業績表現反而退居其次。畢竟,受制於牌照獲取時間、業務資源整合、市場認可度積累等多種複雜因素,申能財險運營體系仍處於積極探索與完善的過程中。然而,當下的財險行業競爭態勢已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老牌財險企業憑藉深厚的市場根基、廣泛的客户資源和成熟的運營模式,牢牢佔據着市場份額;新興的財險公司也在不斷尋求創新突破,試圖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在這般殘酷的競爭環境里,申能財險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快馬加鞭、大步向前。去年12月18日,申能財險黨內第一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大會明確了申能財險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即加速打造成為具備價值創造能力的綠色財產保險企業。按照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公司需加快向精細化、集約化轉型;依據差異化發展的需求,要憑藉「能源 +金融」的獨特優勢破局突圍。申能財險作為市場中備受矚目的新興力量,未來是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跨越式發展,還是在前行道路上面臨諸多挑戰,值得市場各方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