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鑫聞界|貸款容易還款難,拍拍貸、KOO錢包頻被投訴誘導貸款、暴力催收

2025-01-26 16:31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黃壽賡

「反覆宣傳是隨借隨還,借出來發現提前還款需要支付高額違約金。」臨近春節,一筆貸款無法還清,令尹先生十分煩惱。2024年12月,本不缺少流動資金的他,在KOO錢包推廣人員的勸導下,辦理了貸款,隨之而來的是與宣傳不符的高額息費。KOO錢包是助貸公司信也科技(FINV.N)旗下主要產品,公司另一知名產品為拍拍貸,曾為內地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無獨有偶,二者目前均是誘導貸款、暴力催收投訴發生的重災區。

宣傳的「隨借隨還」變了卦

2024年12月19日,正在自家公司會客的尹先生被一名推廣人員找上門,該人員自稱是某銀行工作人員,可為其辦理一筆額度很高、隨借隨還的貸款。

「他完全沒有提自己是KOO錢包推廣人員這一真實身份,而是反覆強調這筆業務與支付寶聯動,如果芝麻信用分高就能辦,而且是正規銀行放款。」憶起當時情形,尹先生表示,雖然自己並不缺流動資金,但做生意難免會遇到周轉,考慮到未雨綢繆,便同意詳細瞭解一下。

隨后,該推廣人員又向尹先生介紹了息費政策,「2釐8」「隨借隨還」成為主要賣點。「因為當時我這還有客人在,就沒能仔細計算他説的一些數據。」尹先生回憶,后續的辦理過程幾乎都是該人員代勞,包括KOO錢包下載、一些具體的操作,僅在簽字時讓尹先生點了幾下。

7萬元的貸款很快到賬,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是利息的問題,尹先生説,「推廣人員偷換概念,一開始説的是備用金,放那不用就不用支付利息,但實際上,貸款下來直接被辦理了分期還款;同時,推廣人員説的‘2釐8’是日利息,而我們日常使用的都是月利息單位。」

察覺事情不對,12月19日當天晚上,尹先生即要求還款,但被推廣人員拒絕,要求必須用滿一個月。一個月后,尹先生再提還款,又被以「放款日當天不能還款」為由拒絕,而這一次,尹先生發現,他要還的不僅是利息,還有3%的提前還款違約金。「違約金我不能接受,當時辦理的時候都沒提過這茬。」尹先生説,「等過了1月19日再提還款,違約金變成兩個月的了,總共要還3000多元,相當於把我套牢了。」

頻頻被投訴誘導貸款

據公開信息,尹先生所使用的KOO錢包是助貸企業信也科技旗下主要產品之一。信也科技成立於2007年,前身為內地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2017年11月10日,拍拍貸於美國紐交所上市。

拍拍貸上市前后,也是國內P2P監管持續收緊之時,上市僅一個月,監管機構就發佈141號文,引導P2P平臺向助貸機構轉型。2019年11月,拍拍貸對外宣佈更名為信也科技集團,並於當年宣佈停止P2P業務,轉型為「金融科技開發平臺」。

轉型助貸后,信也科技合規壓力減輕,但KOO錢包、拍拍貸相關投訴仍大量發生。以尹先生的遭遇為例,類似事件常常見諸第三方投訴平臺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及社交媒體。統觀來看,投訴者遭遇基本可概括為,有KOO錢包地推人員自稱是某銀行工作人員,上門推薦安裝KOO錢包App,而后以測試能有多少額度備用金為開始,一步一步引導用户輸入信息,最終取得貸款。貸款利息較高,若提前還貸則需要支付違約金。

記者實際下載應用註冊后,很快接到自稱是拍拍貸工作人員的電話,以查詢備用金額度為由,勸導記者填寫相關信息。尹先生也稱,自己公司所處一個工業園區,里面小微企業眾多,被推廣人員誘導貸款的或許並非自己個例。

旗下產品投訴量數以萬計

除了誘導貸款,拍拍貸與KOO錢包還被投訴泄露個人信息、暴力催收。近日,濟南市民趙女士向本報反映稱,自己在未向拍拍貸透露聯繫方式的情況下,即經常收到拍拍貸產品短信,其中涉及「預轉入」「借款即將到期」等話術,並附有鏈接,點擊后跳轉至拍拍貸App下載頁面。趙女士認為,拍拍貸存在個人信息泄露、誘導貸款的問題。

針對暴力催收,不僅有借款人投訴稱,「一天被撥打十幾個電話,嚴重影響生活」「未經允許,私自聯繫工作單位,導致有失業風險」;還有投訴稱,「與借款人根本不熟悉,也未欠拍拍貸錢,但仍被天天打電話、發短信」。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月26日,以「拍拍貸」為主體的投訴量高達5.22萬條,近30天投訴量近1700條,主要是由集中於暴力催收;以「KOO錢包」為主體的投訴量超過4700條,主要是由集中於誘導貸款、暴力催收。

對於尹先生類似遭遇,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澤西認為,「從民事上講,可能構成欺詐行為,用户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另外,利息、違約金合計超過四倍LPR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用户不用支付。」此外,他還提到,非法獲取用户信息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暴力催收或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如果情節嚴重,還可能構成《刑法》第293條規定的催收非法債務罪。

針對上述投訴真實性及經營合規問題,記者曾聯繫信也科技方面進行求證,並向其發送了採訪提綱,但對方未予回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