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活動回顧丨融不進的意大利家庭,回不去的愛爾蘭家鄉:託賓最新小説《長島》新書首發

2025-01-26 21:02

轉自:上觀新聞

上海譯文出版社和羣島圖書聯手打造的2025年開年重磅新書、託賓新作《長島》現已全面上市。

從《布魯克林》里背井離鄉的小鎮姑娘,到《長島》中兩個青春期孩子的母親,艾麗絲始終徘徊在漂泊與迴歸、摯愛與痛失、個人的自由與責任之間。恩尼斯科西小鎮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輪番出場,交織出一部情感豐富的傑作。

近日,我們邀請到了本書的策劃人彭倫、譯者柏櫟和讀書博主渡邊做客譯文直播間,探討託賓筆下的作品與人物,一起探索「恩尼斯科西宇宙」,看看這部《布魯克林》的續作中,人物的情感波瀾和命運走向。

上海譯文出版社摘錄了本次活動的精彩內容,與各位朋友分享:

01

彭倫:如果生活完美幸福就沒有故事可講

大家都知道,現實中,真正完美且幸福的生活是很少的。當我得知託賓將寫了一部《布魯克林》續集時,我知道他肯定不會寫艾麗絲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肯定會為她安排一些戲劇性的故事,婚姻中肯定會出現不幸,如果艾麗絲幸福,他就沒有故事可講。

在《布魯克林》中,艾麗絲是一個比較被動、羞澀、內向的年輕姑娘。在《長島》中,已經是中年人的艾麗絲則變得比較主動,她的主張是很強烈的,她不能接受丈夫的私生子未來進入這個家庭並且被婆婆接納,因此她選擇先回愛爾蘭看望母親,藉機想一想未來的打算,但她始終無法接受託尼的私生子進入家庭的可能性。

我認為讀《長島》時觀察艾麗絲的視角是很重要的切入點。我們會思考艾麗絲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她有了更多的生活閱歷,另一方面,《布魯克林》的背景是1950年代,《長島》的背景是1970年代中期,這二十多年中,艾麗絲經歷了美國社會巨大的變化,經歷了民權運動、女性解放運動、反戰等。因此我認為她或多或少受到了美國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變得更加進步。在小説中我們會看到她與她的公公發生了一次非常激烈的爭吵,並且產生了隔閡。當然她爭吵是爲了保護孩子,她堅決反戰。但其實我覺得她也是受到美國了進步思潮的影響,變得敢於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我閲讀《長島》時得到的深刻印象。艾麗絲所經歷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她在小説中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系列反應,包括在與婆婆、丈夫和其他人的對話中,始終處於進攻性或者主導性的角色,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點。

02

柏櫟:融不進的意大利家庭回不去的愛爾蘭家鄉

無論在美國還是愛爾蘭,艾麗絲都給我一種無枝可依的印象。她嫁給託尼之后,雖然在美國結婚生子25年,但是始終沒有融入意大利人家庭。

關於你剛纔提到的飯桌上發生的爭吵,實際上這個家庭是那個年代大家長式的家庭。雖然他們的父親要求所有人都服從,但是艾麗絲是一個不太會服從人的女人,她具有獨立性,比較注重個人隱私和邊界感。

她生活的地方是四幢房子圍起來的地方,類似四合院。她自己和託尼住一棟房子,他的公公婆婆住一棟房子,託尼還有兩個弟弟,他們分別住在另兩棟房子,這樣四棟房彼此間隔很近。

在這樣的環境中,艾麗絲格格不入。其他人似乎都出生在意大利文化的家庭,包括託尼兩個弟弟的妻子也都是意大利人,彼此關係比較好。艾麗絲對她們來説是外來者,關係不是特別親密。艾麗絲一直不習慣於星期天大家聚餐,大家都在那邊發言,她不知道應該説什麼好。后來她與她公公在飯桌上發生了一次關於越戰的爭吵之后,她被告知不用再來參加家庭聚會。但因為她原本就不想參加,所以反而感到非常開心。

艾麗絲只有在自己的小家庭中與丈夫、兒子和女兒有親密關係。然而在託尼出軌后,這種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她被迫離開這個地方,這時她才選擇回家。恰好她的母親要過八十大壽,她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回去看望母親。雖然她已經25年沒有回過愛爾蘭,但是當她回去后,事情並不順利,一方面是她與母親的關係相處不佳——這里有背景,因為在《布魯克林》最后艾麗絲幾乎不辭而別,她幾乎提前一天才通知母親,第二天就突然離去。這是因為恩尼斯科西那邊是人情社會,你突然在美國祕密結婚,對誰都沒有告訴,甚至連你的母親都矇在鼓里。別人都以為她會留下來,會跟吉姆結婚,這時候她突然離開,這件事情讓她母親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長島》里有個細節提到,她母親一直到當年聖誕節過后纔敢走上街頭逛街。她的母親感到非常尷尬和沒有面子。在過去25年里,她的母親對艾麗絲處於一種「不想與你多説話」的狀態。雖然艾麗絲每個月都堅持給她母親寫信寄照片,但是她母親幾乎從來都不回信。實際上,她的母親並不是不愛艾麗絲,只是處於一種「你傷害了我」的情緒中。

03

渡邊:大家都會美化

自己沒有做出的選擇

《長島》的戲劇性已經展示在前兩頁了。我們剛纔提到託尼出軌的事情,在你打開書的前兩頁立刻就能看到。我們羣里很多讀者打開這本書后就説:「開頭這麼勁爆的嗎?」「一上來就要這樣嗎?」

這其實是給我個人感觸較深的一個話題。當時艾麗絲選擇背井離鄉,在家里還有姐姐和母親的情況下獨自遠渡重洋,從愛爾蘭小鎮來到美國布魯克林,在這里結識了意大利帥小夥託尼並且與他結婚,和他生育了兩個孩子。

25年后,面對丈夫的出軌,艾麗絲被迫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做出的人生選擇的后果,確定當時的選擇是否正確,以及選擇的男人託尼是否正確。彭倫老師提到的《布魯克林》中有一部分故事是艾麗絲因為姐姐去世重新返回老家與老家的男孩吉姆談戀愛,最后與吉姆不辭而別,不告訴男朋友她在美國已經結婚,直接離開並且傷透吉姆的心。

當她重新返回老家時,又遇到吉姆,這時她面臨一個人生選擇,即回到老家愛爾蘭重新開始一段新生活,還是繼續接受已經出軌的老公,並且接盤以及撫養別人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人無法同時踏入兩條河流,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去考慮當初沒有做出的選擇是否更好,比如「當年我與ta在一起就好了」「如果我當初考到那個學校就好了」「如果我接了那個offer就好了」,大家都會美化自己沒有做出的選擇,這個點實際上很打動我。

當艾麗絲回來后,她與吉姆的重逢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以及艾麗絲如何處理自己這段前任關係,我認為這是本書中特別牽動人心的一條線。

04

渡邊:託賓擅長在我們

熟視無睹的細節上打動人心

如果像我一樣生活在小村子,村子里所有人都認識所有人。你的一舉一動,你家里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成為其他人家里餐桌上的談資。例如,別人都是20多歲結婚,而你到30多歲還沒有結婚,你肯定每年都會成為整個村子里的談資。大家會反覆説,誰家的誰誰都這麼大了,還沒有結婚。

這種壓力在《長島》里也特別真實地存在着。我認為有很多地方正如你剛纔所説,非常能共情。艾麗絲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做出了決定,她決定返回美國尋找新生活,這個決定卻讓她在愛爾蘭老家的老母親抬不起頭來。我認為直播間里很多朋友都能感同身受,如果你現在還在上海、北京打拼,馬上春節回家,你肯定會特別不想回家,你可能就讓家里的老父親、老母親在村子里或者鎮子上無法抬頭。你在上海還在上學、打工,沒有按照家族的意志和大多數人的意願在家里結婚生子。我認為這個東西真的太能引發共情了。

艾麗絲從美國回來后見到了南希,南希是她在20多歲時最好的閨蜜。這時她們兩個見面聊了一點就是寒暄敍舊,敍完舊之后託賓開始寫道,艾麗絲走后,南希突然心生憤恨,她很恨艾麗絲當年是突然之間不辭而別,就是你為什麼不跟我打聲招呼就走了,你把我自己留在這個小地方,你自己又回到美國了。

接着描寫南希回到廚房時,似乎第一次注意到她家的廚房是多麼寒磣,瀝光板檯面全部開裂,瀝水臺上堆放着髒的盤子和餐具,窗户也需要清潔。南希拿起碟子賣力地擦洗,彷彿這能改變什麼。因為艾麗絲突然到來,她都沒有換好衣服,所以她又在鏡子里面瞅了一眼自己,下定決心以后白天穿衣一定要精心挑選,不能隨便從衣櫃里拿出一件合身的就穿上。我認為這個段落如果不是託賓,很多作家可能都不會想到也不會去寫,其實就特別的細緻。也只有那些非常細心思考和反思的讀者纔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並且容易被打動。

當你遇到一個曾經與你是同學和發小的人,她現在混得很好,過年回來時穿着一身名牌走到你前面從容自如地打招呼聊天,聊完天后你會突然反思自己穿得好寒磣。我認為託賓在寫小説時會給我們一些這樣的鏡子,讓我們發現熟視無睹或者從未想到的地方,這些地方特別打動人心。

三線並行,視角互現

一部可以作為寫作課範本的小説

彭倫:託賓在《長島》里採用三個人的視角講述一件事情的不同側面,我認為這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同寫法。整個《長島》節奏非常快,故事發生在短時間內,艾麗絲從美國回到老家,再到她的一對子女過了幾個星期來到愛爾蘭;而《布魯克林》這個時間段比較長,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

渡邊:柏老師,這兩本書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柏櫟:最大的不同在於託賓第一次在《長島》里採用三個人物的視角,這在他以前的小説中從未出現過。這不僅是與《布魯克林》的不同,而且區別於他以前所有的作品。之前託賓寫小説,幾乎一直採用單一視角,單一有限視角給人一種特定的感覺,敍述者的面目可能較模糊,被敍述的對象非常清晰。因此有人認為小説中的配角形象非常生動鮮明,但敍述者很難用幾個詞或者幾句話概括。然而《長島》採用了三個視角,並且會用三個視角描寫同一場景。

例如渡邊老師剛剛提到的艾麗絲與吉姆第一次碰面,吉姆站在街道的一頭,艾麗絲在街道另一頭走過去,兩個人都假裝沒有看到對方。這個場景首先從艾麗絲的角度描寫了她自己的心理活動,之后又從吉姆的角度描寫吉姆的心理活動。這兩個視角並列,使場景顯得非常豐富。

渡邊:我認為這本書特別適合作為寫作課的範本,其中包含一些技法的運用,尤其是當他設計一些用三個視角的人物的寫法時,會刻意讓這三條線同時行進。他們三個人的行為加上心理有時交錯、交叉、碰到,有時又平行錯開。這種錯開會讓讀者讀得特別揪心。尤其是這本書的一個巧思,也是編輯的一個巧思,不知道是否有看書的朋友打開看了,內封上是一個電話亭。當你看完故事后,大概看到電話亭就會覺得設計很巧妙。

我剛纔提到的三個人物,他們像在暗夜中的三條光線一樣,或者有時候交錯,有時候錯開。有一次的交錯發生在電話亭,晚上艾麗絲去電話亭,后來又有人去電話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趕到電話亭,但是在電話亭發生了一些只有讀者能夠看到的巧妙的、細微的情感交錯。我認為這種交錯的時刻是託賓小説特別迷人的地方。

相關薦讀

《長島》

[愛爾蘭]科爾姆·託賓 著

柏櫟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長島》是《布魯克林》的續篇,續寫了艾麗絲在和託尼結婚生子、搬去長島之后的生活。他們的關係出現危機,艾麗絲不願撫養託尼和婚外情對象所生的私生子,回到了愛爾蘭的家鄉。在那里,她重逢了舊時閨蜜南希和舊日戀人吉姆,卻不知道這兩個人已經有了結婚計劃。吉姆和艾麗絲舊情復燃,故事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故事以三位主人公的視角交替敍述,「恩尼斯科西宇宙」中的角色輪番登場,整個故事圍繞着愛情、家庭和個人選擇展開,深刻刻畫了人性的複雜性和情感的多面性。

丨作者簡介丨

科爾姆·託賓,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他1955年生於愛爾蘭韋克斯福德郡恩尼斯科西鎮。畢業於都柏林大學。自1990年發表第一部小説《南方》以來,託賓已出版十一部長篇小説,兩部短篇小説集,一部詩集,多部戲劇、遊記、散文集。《黑水燈塔船》(1999)《大師》(2004)、《馬利亞的自白》(2012)都入圍布克獎決選名單,《大師》榮獲2006年度都柏林國際文學獎等文學獎。《布魯克林》獲2009年度英國科斯塔最佳小説獎。《魔術師》榮獲2022年度英國弗里歐文學獎。2011年,英國《觀察家報》將託賓選入「英國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識分子」,同年,他獲得愛爾蘭筆會文學獎,以表彰他對愛爾蘭文學做出的貢獻。2014年,他當選美國藝術與文學院外籍榮譽院士。2021年,他獲得大衞·科恩文學獎。

目前,託賓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Irene and Sidney B.Silverman 人文講席教授,2017年至2022年擔任利物浦大學校監。2022年,他被愛爾蘭藝術理事會任命為愛爾蘭桂冠小説家(2022-2024)。

轉編自【上海譯文】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户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為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