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年急行軍,中國光儲搶赴中東

2025-01-24 16:33

「今年春節要在阿聯酋過了,趁着冬天温度還比較友好,抓緊適應環境。」一名能源基建國企員工在社交平臺預告了自己將「缺席」國內的年夜飯和聚會,在異鄉與親友「線上共賀新春」。

去年年中,他所在公司成功中標了位於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附近的一個光伏電站項目,籌備階段隨之開啟,設備進場、定標等關鍵節點需要更多人力,部分國內員工已陸續啟程趕赴中東。

近年來,中東新能源產業持續升溫,也成爲了中國光伏、儲能上下游企業的重要目標市場。就在1月15日,由中國能建多個下屬子公司共同承建的全球*在建單體光伏電站項目—沙特阿爾舒巴赫2.6GW光伏電站正式併網投運。次日,中國電建宣佈中標全球*光儲項目—阿聯酋RTC光儲項目。

與光儲電站項目建設方一同「走出去」的,還有設備製造商。據悉,在阿爾舒巴赫項目中,國內光伏組件、支架、逆變器的龍頭企業晶科能源中信博陽光電源均是重要供應商。而就在1月20日,寧德時代、晶科能源同日宣佈成為阿聯酋RTC光儲項目的*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商和*組件供應商,引發行業熱議。

實際上,自從2016年沙特提出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NREP)起,中東光儲潛力就引起了關注,到2020年后,該地區新能源項目密集招標、開工,進一步刺激了「出海中東」「拓荒新興市場」的熱情。及至2023年、2024年,隨着國際貿易局勢的持續緊張,歐美等傳統市場壁壘高高築,東南亞海外產能基地也受到狙擊,而國內光伏儲能則深陷「價格戰」泥潭,需求增速也由盛轉衰,大批企業遭遇虧損,急需拓展新的海外市場,中東市場熱度也由此被徹底點燃,除了銷售大軍加速搶佔當地市場,「中東建廠」這個此前被認為風險較大、收益不高的選項也成了時髦之舉。

鈦媒體APP從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國際合作部處瞭解到,整個2024年,會員企業對參與中東考察團的意向都很高,到了今年年初,中東已成了出海的必談話題之一,相關活動也被加緊提上日程。

01 從產品出口到產能出海

在日前召開的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25新聞發佈會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發佈了一系列年度數據,其中海外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儲能企業簽約海外儲能大單規模再次超過150GWh,除了歐洲、北美兩大主流市場佔去半壁江山,澳洲、東亞、東南亞等傳統市場或轉口地依然穩定外,中東市場的崛起也尤其值得關注,該市場在中企海外訂單的佔比已提升到8%,也高於其新增裝機的全球佔比,中企的熱切程度可見一斑。

圖片來自CNESA

圖片來自CNESA

在光伏領域,這種熱情體現得更為明顯。鈦媒體APP梳理海關進出口數據發現,2024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至中東20余國的總額達到262.85億元,同比增長23.4%,在光伏出口持續量增價減(2024年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5.6%)的情況下,成績尤顯突出。

其中,去年對沙特阿拉伯的組件出口額同比增長43.1%,達到134.74億,首次實現對中東單一國家出口額突破百億人民幣;阿聯酋依然是中東地區的「第二選擇」,出口額同比增長28.3%,達到了36億左右的水平;而我國組件在阿曼市場也迎來了大爆發,出口額暴增2.3倍,這一國家也從中東出口榜中的第9名躍升到了第3名。放眼全球,中東地區在中國光伏組件總出口額佔比從2023年的8%漲到了去年的13.1%,是全球增幅最可觀的區域市場。沙特阿拉伯從出口流向國的第6名進一步上升到了第4名,阿聯酋一舉提升10個位次躋身TOP20,阿曼更是從50名開外直接躍升到了第22名。

而且,從TOP20國家的兩年對比情況來看,只有中東的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菲律賓出口額有所增長,其他無論歐洲、南美、東亞或印度、澳大利亞、泰國,出口額均明顯走低。

在光儲領域,中東無疑已成為「熱土」,也成了不少機構年度盤點、前瞻的熱門關鍵詞。2024年末到2025年初,除上述晶科能源、寧德時代外,陽光電源、比亞迪晶澳科技等龍頭也紛紛宣佈在中東斬獲訂單,「超級大單」「*項目」等持續刷屏業內社羣,一位多年從業者感慨稱「最近大家對中東市場真是卯足了勁」。

隨着國際貿易格局的重構和供應鏈的深刻調整,新能源出海已經從「中國造,全球賣」的1.0時代進階到了「全球造,全球賣」的2.0時代。而光儲企業對中東的寄望顯然也不止於項目建設運維、產品出口或組裝出售。202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在中東建廠。

已有10年產能出海經驗的光伏行業仍是先行者。據鈦媒體APP梳理,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0家光伏製造企業宣佈了赴中東建廠計劃,涵蓋四大主材(硅料、硅片、電池和組件)和終端三大件之一的光伏支架,部分項目2025年就將投產。而這10余個項目體量都十分可觀,甚至堪稱驚人,其中晶科能源、TCL中環天合光能在中東的規劃產能均達到或超過10GW的水平,單體產能規模比2023年以來同公司的美國工廠高出5倍甚至更多。

對於鋰電廠商來説,中東也進入了產能出海的視野。此前,贛鋒鋰業億緯鋰能都表示過將在土耳其建設電池廠,儲能電池也包含在其中。而隨着去年10月海辰儲能宣佈將在沙特合資建設年產能5GWh的電池儲能系統工廠,儲能企業加速走向中東建設產能的大幕也已拉開。

從近兩個月密集公佈的建廠計劃和動工喜訊來看,中國光儲很有可能在2025至2026年迎來中東產能落地大年,並由此激發新一輪的出海熱潮。

02 特朗普效應

鈦媒體出品的《光伏出海進化論》報告曾提及,隨着沙特、阿聯酋等大國出臺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減少對油氣產業的依賴,促進能源轉型,中東新能源發展潛力得到重視,成為最受矚目的新興市場之一。此外,當地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稟賦,加之中東主權資金雄厚的實力、與中國相對友好的關係和強烈的投資意願,都進一步推動了中企走向中東。

而近兩年中東光儲市場的增長和對未來的樂觀預期,無疑更支持了這一決策。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InfoLink等機構一致看好2025年中東光伏裝機增長前景,中東光伏工業協會(MESIA)預計到2030年該地區年複合增長率能夠達到30%,即使對全球光伏裝機增長看衰的伍德麥肯茲,也認為中東市場是少數值得期待、能夠維持增長態勢的區域。

儲能方面,東吳證券預測2025年中東儲能大項目招標將密集落地,迎來歷史級別的爆發期,其中2025年儲能裝機有望一舉提升5倍,達到20GWh,2026年再在此基礎上翻倍至40GWh(同口徑統計2023年中東儲能裝機為2GWh,2024年估算翻倍至4GWh)。此外,中東大國的光伏電價是全球*一檔的存在,部分地區光伏+儲能成本已經實現與化石燃料平價,這也為市場需求長期增長打下了基礎。

而在2024年末2025年初這個節點,讓中東市場關注度更上一個臺階的原因,還有特朗普的影響。

從去年11月初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開始,美國新能源的發展前景就顯得不那麼樂觀。當地時間1月20日,特朗普在宣誓就職的首日,就撤銷了拜登政府10余項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清潔能源、限制化石能源的政策,其中即包括大力推動了美國光儲製造業和下游裝機發展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中能源及基礎設施的相關條款。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正式宣佈了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全面停止海上風電的租賃銷售,並通過一系列新的行政令推動油氣增產。拜登政府4年「綠色新政」已告終結,遺產也逐漸被清算,化石燃料加速回到美國能源舞臺中央的同時,光伏、儲能發展的大門也有收窄之勢。雖然機構對2025年美國儲能裝機仍然十分看好,但這更多是考慮到2026年關税落地前的「搶裝潮」刺激。

總的來説,美國光儲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都急劇升高。這就讓全球的光儲企業,都需要尋找新的潛力增量市場。CNESA在《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中分析稱,美國等地貿易保護政策加碼,歐洲等大型市場需求增速下滑的跡象,放眼全球,中東地區已成為光伏及儲能發展潛力最為突出的新興市場。

而對於中國光儲企業來説,「到美國去」的大門似乎收緊得更快,尋找新市場的緊迫性也更強。1月22日,特朗普曾稱最早於2月1日就可能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税,雖然對於早已承受高關税的光伏產品來説,這已無關痛癢,但這種加税趨勢和愈發壘高的貿易門檻,至少讓未來四年相關企業對美國的出口都會變得十分艱難。就連中企的美國工廠,也面臨着更復雜的前景。

目前,光伏組件「五巨頭」(晶科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阿特斯)均已在美國建廠,其中至少四家已於2024年實現投產,儲能企業也不乏赴美建廠的案例,但拿到IRA補貼的只有阿特斯、晶科的部分產能,一旦這些補貼無法落袋,當地產能很可能因過高的人力、投資、生產成本而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而特朗普內閣的新任國務卿馬可·魯比奧,任參議員期間就一直高度關注光伏、鋰電工廠的「身份問題」,對相關項目的「中國背景」有明顯的敵視,也曾數次提案要求加高門檻阻止中企的美國產能拿到IRA補貼。

2021至2024年,作為參議員的魯比奧在個人社交賬號發佈了近20條相關內容,呼籲美國與中國光伏、鋰電脱鈎

對於中國光儲企業來説,美國市場前景堪憂,曾經最重要的海外產能基地東南亞,也已被美國2024年的一系列關税措施和「雙反」政策「打殘」,在此背景下,尋找新的增量市場和產能佈局成為必要之舉,而縱觀中東、拉美、印度等選項,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已建立較暢通渠道,且相關產業受美國政局變動影響較小的中東,成爲了最適合的答案。

03 已知的問題與未知的風險

對於中東市場來説,中國的光儲企業有着明顯的優勢。在日前的海外光伏市場分析及投資機遇研討會上,上海電力大學新能源商業模式與風險研究中心主任司軍艷表示,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產能和全球佈局方面的優勢,能夠極大助力其在中東的發展。《出海進化論》報告中也曾提及,中東國家普遍欠缺本土產能和光伏電站建設運營經驗,中國企業通過「基建+優勢產能」聯合出海的模式,有利於快速打開局面。

不過,對於產品的大批量出口,尤其是產能出海來説,在中東的探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包括天合光能、協鑫科技在內,一些早已宣佈意向的項目,在落地過程中也波折頗多。

不論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還是營商環境來看,中東市場與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東南亞市場都差異很大,但正因為這種差異,這片市場的特點得以被快速的提煉出來,幾乎所有出海中東的企業都會關注到地緣、氣候、低電價、當地資本的屬地化建廠用工要求、宗教習俗等問題,但在這些似乎一眼可見的差異化或風險背后,往往還存在大量的未知問題,因為無法理解當地真正的運作模式和心理機制,而導致預判、經驗失效,明明做了針對性的準備,卻無法切中要害。

鈦媒體APP瞭解到,早在2023年,協鑫科技就將首次海外投資的目的地選在了中東,初選是沙特,但在合作融資和配套支持方面始終無法談妥,沙特基金不肯承擔更多投資比例,與當地政府就工廠場地水電等支持的溝通過也不順暢,最終協鑫只得轉戰阿聯酋,但目前雙方的談判也依然充滿波折。而且,協鑫方面此前也曾對投資者明確表示,中東工廠的產出能否進入美國市場,是影響投資回報率的關鍵因素,如果不能順利進入美國市場拿到高價,回報率可能會低於預期。

就連在出海方面經驗最豐富的晶科能源,也在中東市場吃過虧。該公司董事長李仙德曾在參加央視《出發!去中東》對話節目時強調,在中東簽署合同時尤其要注重細節,特別是賠償細節,儘量不要違約,因為他們的懲罰條款非常嚴厲,當地企業真的會索賠很多錢。在出海建廠反面,李仙德也表示,與當地基金、企業的談判「漫長且艱苦」。

司軍艷曾將出海中東的挑戰歸納為三點:(1)知識產權與技術輸出、環保合規等一系列法律風險;(2)地緣政治、項目所在地外貿壁壘等市場風險;(3)自然環境特殊、人文環境差異等環境風險。鈦媒體APP認為,當地產能的經濟效益同樣需要重點關注,中東電價低廉,雖然能夠刺激市場需求、降低生產成本,但也同時導致光儲產品招標價較低,相比歐美市場,利潤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當地項目回報周期往往較長,如果無法通過供應鏈、規模效應壓降成本,或將產品出口到高利潤區域,那對投資回報來説可能釀成災難級的后果。

此外,如何適應當地營商環境也是問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誠曾透露,中東市場「看似與國際接軌,但還是暗藏諸多叢林法則」,雖然市面上已有不少與中東企業打交道的案例和經驗介紹,但落地實踐中,各式各樣的「潛規則」仍是不小的挑戰。

綜合畢馬威、霞光社、鈦媒體等相關報告來看,普遍建議出海中東的新能源企業做好市場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從市場進入、市場定位等角度實施有效的市場策略;注重因地制宜、入鄉隨俗,瞭解當地法律法規、宗教習俗、文化差異等,並加強本地化水平,打造本地化團隊;打造成本優勢,完善供應鏈體系;從財税合規、運營透明度等維度着手強化全方位管控、精簡流程;實時監測研判地緣、貿易變化,規避「黑天鵝」事件。

不過,最有用的準備似乎還是修煉「內功」,今年年初,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周夢茜曾在一場活動中表示,中國企業出海*的挑戰在內不在外,主要是能力屬地化和治理現代化的不足,她認為,只有建立一套標準化的銷售管理體系,賦予本地銷售公司更多自主權,與當地供應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與全球團隊共享研發資源和技術,並從戰略決策、協同拉通、國際組織與區域管控、考評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治理結構現代化改革,才能幫助中企真正走好出海之路。

在2024 T-EDGE創新大會暨鈦媒體財經年會、鈦媒體財經風雲對話等活動、節目中,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獨立仲裁員陶景洲、走出去智庫高級合夥人陸俊秀等專家也曾提及,出海企業越是面對外部壓力,越要提升自身的全球化能力、內部精細化管理、數據管理能力,只有將自身真正打造成國際性的跨國企業,才能跨越外部阻礙,儘可能規避外部風險。

雖然「到中東去」變得愈發急迫,但這種基礎能力的建設完善,卻很難一日功成。或許,仍有很多問題、尷尬和「釘子」等着入局者,但只要看到問題、找明方向並邁出了腳步,就離正解又近了一步。正如勞倫斯·M.克勞斯在《那些人類已知的未知問題》一書中感嘆的,通過推動那些已知的未知,我們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鈦媒體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