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經濟學家智庫:5000億美元「星際之門」豪賭,美國AI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如何影響中國?

2025-01-23 13:41

【文/新經濟學家智庫 晶恆】

隨着美國宣佈了規模空前、旨在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版圖的「星際之門計劃」(Stargate Project),中美科技競爭態勢正變得更加激烈。

該計劃不僅將為美國在人工智能(AI)與通用人工智能(AGI)領域的領先地位提供強力助推,也預示着全球產業鏈格局可能迎來新一輪重構。

基於白宮官網、OpenAI官方網站、歐洲人工智能聯盟等美國與歐洲多家權威機構的數據,以及美聯社、《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網站的報道,同時對比歷史上「星球大戰計劃」拉動軍備競賽的經驗,本文從多個維度探討這一計劃對中美關係與世界科技生態的潛在影響,同時針對中國的應對提出部分建議,以期為相關單位及關注中美科技博弈的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星際之門計劃」緣起與核心目標

「星際之門計劃」是由OpenAI、軟銀、甲骨文(Oracle)等多家龍頭企業聯合發起,在未來四年內計劃投入5000億美元建設全新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根據美國白宮和美聯社等多家歐美權威機構的披露,該項目得到了特朗普本人和美國政府高層的支持,甚至被稱作與「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相當的大規模研發工程。從全球產業鏈佈局上來看,該項目的顯著目標是鞏固美國在AI與AGI領域的領先優勢,並在關鍵技術節點上強化對外部競爭對手(主要是我國)的壓制。

BBC報道截圖 BBC報道截圖

21日的白宮發佈會上,特朗普總統表示:「這一重大投資是對美國潛力的強有力聲明,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同一場閤中表示:「這將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項目。它將創造數十萬個工作崗位,建立一個新的以美國為中心的行業,並推動創新的邊界。」他同時還提到,人工智能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保健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這5000億美元的「天量」投入並非一次性完成,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在發佈會上承諾:「今天,我自豪地承諾為這個項目投入5000億美元。這是美國新時代的開始。」孫正義還補充説,軟銀將立即投入1000億美元,並計劃在未來四年內達到5000億美元。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這種方式使該計劃對科技生態的衝擊猶如連綿不斷的海浪,給國際競爭格局帶來層層漣漪。

細察該計劃的投資構成不難發現,除了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和雲計算基建設施外,大量資金將投向尖端AI芯片、算法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分析指出,「星際之門計劃」的基礎設施建設將首選在美國本土落地,旨在助力美國完成「再工業化」進程。同時,OpenAI與微軟、英偉達等深度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算力平臺的更新升級。這些舉措緊密結合,使美國在未來的關鍵技術賽道上佔據優勢地位,不僅服務於經濟發展,也被用於維護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

新經濟學家智庫分析認為,應重視甲骨文公司的加入,該公司的加入將為該項目提供強大的數據庫和企業級解決方案支持,提高美國企業在全球信息流與產業鏈中的話語權。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發佈會上指出:「人工智能對美國人來説具有巨大的潛力,甲骨文已經在得克薩斯州開始建設數據中心。」

綜合各方信息,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星際之門計劃」不僅是一個聚焦技術發展的項目,更在經濟、政治與軍事層面具有多重意義。從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被形容為一場新的「科技軍備競賽」,在未來四年乃至更長期內,都將對全球的數據中心市場、AI研究方向以及人才流動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美國而言,這是一次彰顯「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的典型實踐;對於世界各國,尤其我國,則意味着外部環境可能發生劇烈變化,進而影響本國科技發展的節奏與佈局。特別是在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熱門AI領域,美國可能通過持續的鉅額投入和技術迭代,加深與其他國家的技術差距,並在國際科技合作體系中掌握更多主導權。

對比「星球大戰計劃」: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

儘管「星際之門計劃」與上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SDI)在技術領域側重點不同,但二者都體現了美國以鉅額投資來保持或擴大戰略優勢的相似邏輯。

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首次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旨在開發一種能夠攔截和摧毀來襲核導彈的防禦系統。「星球大戰計劃」是以高技術導彈防禦為核心,號稱要在外太空建立激光和粒子束攔截系統,對抗前蘇聯的核打擊能力。雖然該計劃在技術層面未全部落地,卻在宏大宣傳和西方盟友的協同下,成功把蘇聯拖入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進一步消耗其經濟實力。這一歷史節點往往被視作是冷戰后期美國在國際舞臺取得優勢的關鍵轉折。

星球大戰太空激光攔截概念

現如今,AI與AGI被視為21世紀的「新石油」,誰在這場競賽中掌握核心技術與數據庫規模,誰就能在經濟及軍事安全上擁有更多話語權。美國正式在這一背景下發起了「星際之門計劃」。

「星際之門計劃」與「星球大戰計劃」最大的不同在於應用領域和影響範圍:前者不僅着眼於軍事安全,更廣泛地涵蓋產業升級、社會服務與全球經濟。根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福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等智庫的研究報告,AI技術的普及和聚變式發展,可能在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多個領域帶來深遠變革。

與當年的太空武器研發相比,AI的滲透程度更高、產業觸角更廣。一旦美國企業在AGI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全球供應鏈、人才流向、高端製造都可能出現再平衡,從而對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競爭對手施加無形壓力。

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根據歷史經驗,類似「星球大戰計劃」這樣的頂層項目常常具有極強的「示範效應」,無論其最終成敗如何,都能在國內外引發大規模跟進和競賽。如今,當「星際之門計劃」被美國政府正式立項並投入千億美元時,也意味着潛在競爭對手必須重新評估自身的技術儲備和資源投入。

中國作為全球AI研究的另一大熱土,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國際環境變化:既要承擔起自主研發和產業升級的挑戰,又要警惕國際輿論和供應鏈控制可能帶來的掣肘。如何在這場全球科技競逐中抓住機遇、化解挑戰,成與敗不僅對中國的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更將深刻影響中美關係以及全球科技競爭的未來格局。

「星際之門計劃」對中國的潛在影響

一方面,「星際之門計劃」的實施必將帶動全球AI市場的再洗牌,尤其是算力和芯片領域的供應鏈分配。

美國在數據中心、雲計算及芯片設計方面有着雄厚的技術和市場基礎,大規模投入會讓相關企業的研發周期和創新速度顯著加快。同時,美國還可能利用這一項目穩固其在操作系統、編程框架及AI生態鏈上的領先地位,從而提升對全球AI人才和學術資源的吸附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恐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尤其是在對海量數據處理、高端服務器採購、先進芯片獲取等環節,可能遭遇更為嚴格的技術封鎖或合作壁壘。

另一方面,「星際之門計劃」所宣揚的「再工業化」也意味着美國政府在工業製造、自動化和智能製造領域會投入更多關注。對於近年來崛起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而言,這意味着在國際市場上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機遇在於,中國若能保持對核心技術的持續研發投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以及2025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為契機,加強與亞非拉以及歐洲部分國家的產業協同,也可能在智能製造新賽道上迅速拓展國際市場份額。

挑戰在於,美國此舉同時可能拉動其盟友加大對關鍵零部件、工業軟件和基礎材料的管控,並在國際經貿談判、技術標準制定中更顯強勢,中國企業若想進入高端市場,需要付出更多資源和成本應對合規和競爭難題。

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Old World Labs展區的機器人展示 資料圖:新華社 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Old World Labs展區的機器人展示 資料圖:新華社

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星際之門計劃」不僅在技術和經濟層面對中國形成壓力,也在人才和創新生態層面造成影響。

全球頂尖AI人才往往流動性更高,他們追求的不僅是薪酬與科研條件,更在意所在國家和機構能否持續提供龐大的算力支持、前沿研究環境和穩定的發展前景。如果美國通過該計劃整合了微軟、英偉達、OpenAI、甲骨文等多方資源,打造出多個世界級研發中心,那麼全世界的頂級人才將更傾向於前往這些中心執教、科研或創業。此消彼長之下,中國在吸引國際高尖端人才時可能面臨阻力,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需更大投入來維繫人才隊伍的規模與質量。

挑戰、機遇與展望

面臨「星際之門計劃」引發的全球科技競逐,中國需要在中長期層面審慎佈局。

中國在5G、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高鐵、基建等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定優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就,在GPT3出現之前,一度領先全球。2017年,中國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AI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戰略指導。國內研究機構和企業,如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通過「吳道」模型等成果,展現了在大規模語言模型研發上的實力。同時,根據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中國在AI專利申請數量上位居全球領先地位,顯示出強大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這些成就為中國在全球AI競爭中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隨着OpenAI產品的一騎絕塵以及美國將AI逐步提升爲國家戰略,並通過「星際之門計劃」投入巨資構建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中美科技差距存在進一步拉大的可能。雖然中國在部分領域取得了優勢,但在底層芯片、軟件架構、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上仍需補強。要想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中國需要在更多領域推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並持續保持技術研發的高投入和高強度。

儘管挑戰巨大,但中國也面臨一些值得利用的機遇。

美國的超大規模項目雖聲勢浩大,但其基礎設施搭建往往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和技術合作。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和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美國在部分設備和專業服務上仍需與其他國家保持合作。例如,美國對高端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需求主要依賴荷蘭的ASML公司,而在生物製藥領域,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也存在一定依賴。這為中國在特定產業鏈環節上創造了合作的切入點。

此外,中國在智能穿戴設備、電動汽車電池和光伏產業鏈等領域展現出顯著的全球競爭力。例如,中國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高性能的電池和光伏組件,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供應者。這不僅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也為中美之間的潛在合作創造了基礎。

然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使得這些戰略性合作充滿不確定性。中國需要在產業鏈佈局和技術創新上採取更加靈活且前瞻的策略。一方面,企業應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政府需制定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的中期、長期政策,確保在全球科技競逐中保持主動。

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儘管競爭激烈,但未來中美科技競爭格局並非簡單的「你輸我贏」,而更可能出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動態博弈,近期TikTok的博弈就是很好的案例。

在人工智能發展上,中美於健康醫療、公共安全、AI倫理等領域還存在精準合作空間,但由於核心技術的託管、敏感數據的保護和知識產權的爭奪等因素,雙方在關鍵節點上的競爭仍將持續加劇。全球科技治理可能因此更加分化,一些國際組織和標準制定的平臺究竟能否容納雙方利益,尚待觀察。

「星際之門計劃」的出現,也再次提醒所有關注全球科技發展和中美關係的人:在多極化不斷演進的世界里,科技早已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引擎,而是一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以及地緣政治地位的象徵。

把握機遇、沉着佈局

結合以上研判,新經濟學家智庫認為,我國在面對「星際之門計劃」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時,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予以應對:

1、加大對底層研究和關鍵技術的投入  

切實提高對底層芯片、操作系統、基礎算法等領域的研發支持力度,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條。

中芯國際為例,該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致力於提升其芯片製造能力,尤其是在先進製程技術方面,正在研發新型人工智能芯片,以滿足國內市場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同時,DeepSeek作為一家新興的AI公司,其最新推出的DeepSeek-V3大模型以高性價比和開源特性迅速崛起,展現了中國在AI算法領域的創新能力。在操作系統方面,中國的銀河麒麟操作系統也在不斷發展,旨在替代國外操作系統,增強國家信息安全。

這些實例表明,中國在底層技術自主可控方面正積極推進,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可考慮堅持通過設立專門基金或項目,如同當年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此次除去匯聚央企、科研院所,還要特別重視將民營科技企業的力量納入通盤,集中攻關「卡脖子」環節,從而避免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  圖自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  圖自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

2、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態  

借鑑美國在AI人才培養和科研環境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深化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機制。增強國內AI研究中心的算力支持和科研條件,為高端人才提供體系化成長路徑和項目經費。關注科研倫理與知識產權保護,給頂尖研究者以清晰、公平的發展預期。

例如,字節跳動設立了「字節跳動獎學金計劃」,每年向頂尖博士生提供資金支持,以鼓勵他們在AI領域進行深入研究。2024年,該公司與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可擴展大模型智能技術聯合研究中心(SIA Lab),專注於大模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種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還促進了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

3、強化與新興市場和歐洲國家的合作  

在地緣政治競爭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龍計劃」六期合作協議等平臺,與更多新興市場在AI技術和產業上開展協同。同時,保持與歐洲國家在前沿研究、標準制定及監管框架方面的溝通合作,降低因技術封鎖或政治博弈帶來的生存壓力。

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日益緊密,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中興通訊積極參與非洲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多個國家建立數據中心和雲服務平臺,從而提升當地的數字化能力。在埃及,通訊與信息技術部啟動了「數字埃及建設者」計劃,華為作為合作伙伴參與其中,為1000名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支持他們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領域深造。

中國與法國在人工智能倫理和治理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共識,簽署了《中法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聯合聲明》,強調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領域的共同努力。這種合作不僅促進了技術交流,還為雙方在AI領域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4、積極培育國際化的龍頭企業

鼓勵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科技企業大力出海,爭取更多國際市場份額。完善國內金融支持和監管體系,為企業在海外併購和技術合作中提供法務及政策保障。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多元業務佈局,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也讓國際社會更多地瞭解和認可中國的科技實力。

例如,榮耀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爲中國科技企業「出海」提供了成功的案例。2024年,榮耀全球化勢頭迅猛,全年海外市場年度增幅達50%,12月海外銷量佔比更是超過50%,聖誕期間,單日銷量更是突破15萬台。2025年初,榮耀宣佈正式進軍印度尼西亞高端市場,與三星、OPPO、VIVO、小米等品牌展開競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榮耀在歐洲市場取得了重大突破。早在兩年前,榮耀就已啟動歐洲市場的佈局,將其視為「第二本土」市場進行深耕。目前,榮耀已與歐洲前五大運營商達成渠道合作,在其子網全面上市Magic旗艦系列和HONOR數字系列。

5、加強戰略溝通與風險評估

在中美高層互動與國際科技組織的場合下,中國需高度警惕並適應美國執政黨更迭帶來的政策劇烈波動。

目前,特朗普重新上臺后迅速推翻拜登政府的近80項政策,包括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取消多項氣候、能源領域的規制政策,明確表明美國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日益削弱。此外,特朗普政府的強硬立場,以及針對中國科技領域如芯片限制和市場準入的措施,凸顯中美競爭的加劇及由此帶來的技術封鎖風險。對此,中國需要建立起動態而全面的風險評估體系和戰略溝通機制。

1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 圖源:彭博社 1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 圖源:彭博社

具體而言,應通過多部門協同建立預警機制,實時監測美國政策走向,特別關注可能影響中國科技出口管控與市場準入的變化。中國貿促會1月提出,建議電子行業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的預警與應對機制,以有效預防和化解經貿摩擦。這表明在監測和評估風險方面,一些機構已有初步的框架。

同時,要善用科技、經貿和外交對話工具和渠道,例如《中美科技合作協議》(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 STA),在博弈中爭取局部合作的機會,同時在具體技術標準、爭端解決機制等方面緩解衝突。

此外,面對科技脱鈎的潛在風險,還需制定更完備的應急預案,確保關鍵行業和國計民生的持續穩定。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中國應以靈活的戰略溝通和前瞻性佈局增強主動應對能力,在全新的全球博弈局勢中保持競爭力和韌性。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科技格局中,「星際之門計劃」或許僅僅是美國在AI領域不斷翻新的宏大布局之一,但其深層次的政治、經濟與軍事考量,卻足以讓它成為影響21世紀國際關係的重要轉折點。

對於中國而言,這既是一次技術與產業的全方位挑戰,也是一次思辨與戰略優化的寶貴契機。唯有保持定力、加速創新、穩步推進國際合作,才能在眾多不確定性中贏得一席之地,併爲全球科技文明提供更多積極貢獻。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New Economist」。)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