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4全球AI製藥融資強勢回春

2025-01-23 09:54

年關將近,智藥局一年一度的全球AI+藥物研發融資匯總也跟大家見面了。

據智藥局監測,2024年全球AI+藥物研發融資總金額為58億美元融資筆數128起兩個數據已經接近2022年的*值。

這一數據或許與市場中絕大多數人感受到的環境相反。

如果説2023年AI製藥的融資環境是「寒氣傳遞」的一年,那麼2024年則明顯是 「分化」 的一年。

資金的大量差異,不僅體現在中 美之間,頭部公司與尾部公司之間,還在上市公司與初創公司之間,也導致絕大多數公司並沒有感受到市場的回暖。

通過對2024年全球AI+藥物研發融資情況進行匯總分析,本篇文章試圖回答一個問題:

AI製藥的資金都流向了哪兒?資金情況具體有什麼變化?

1、中 美温差巨大

近3年來,相信不少人已經感受到了AI製藥乃至整個生物醫藥過山車一般的融資情況。

AI製藥因為兼具計算和生物製藥的屬性,在疫情期間被各路跨界資本追捧,但如今生物製藥的潮水褪去,堅持投向AI製藥的資本所剩無幾,不少企業現金流緊張。

但隨着美國AI技術的爆發,以及AI蛋白質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里程碑,AI製藥領域似乎走出了頹勢。

據智藥局監測,2024年全球AI+藥物研發相關融資總事件達128起,總金額為57.95億美元(約人民幣416.4億元)。

與之相比,2023年全年AI+藥物研發相關融資總事件達104起,總金額為36.01億美元(約人民幣258.4億元)。2024年融資金額大增61%,資金量接近2022年的*水平。

其中 美國AI藥物研發融資事件64起中國37起,其他國家和地區為27起,投融資活動仍然主要活躍在中國、美國和歐洲(歐洲則集中在英國)。

從融資事件上看,2024年的中國的數量略有增長(2023年為32起),主要集中於珠三角、京津冀以及長三角等醫藥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

與此同時,AI+藥物研發全球融資事件增量主要在美國(62起),2023年美國的融資事件為48起。

此外,國內多家公司在一年內獲得兩輪融,包括天鶩科技、萊芒生物、興普泰生物、途深智合等,體現出資本對其管線、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的認可。

例如天鶩科技分別在2024年4月和11月,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和超億元的A輪融資,萊芒生物則因為出色的管線連續獲得天使+輪和A輪融資。

從資金佔比來看,美國仍然佔據全球AI製藥的融資高地,中國的AI製藥資金佔比則為10%。

而刨除晶泰科技、BioAge Labs等公司IPO的影響,中國AI製藥初創公司的融資額佔比進一步下降,僅佔全球融資額的8%。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 美之間的融資差距進一步拉大。

這一情況早在2023年就有所體現。2022年到2023年,美國融資金額佔比從77%提升了80%。中國保持持平,資金佔比從2022年的9%微漲至10%。

美國這一波AI浪潮持續創造了美股的「不敗神話」,英偉達股票創下新高,隨后英偉達又將資金投向了AI+生物醫藥公司。據智藥局統計,英偉達已經投了13家AI製藥公司。

此外,OpanAI也在拿着大模型尋找釘子,也盯上了醫療與生物學,不僅與賽諾菲達成研發合作,還首次投資了AI製藥公司Chai Discovery。

市場環境積極,美國甚至出現了Xaira Therapeutics的超級初創公司,諾貝爾獎得主+跨國藥企研發掌門人+*VC的夢之隊,讓其一出場就拿下10億美元融資。

僅Xaira一家公司,就佔據了全球AI+藥物研發領域17%的融資金額。而絕大多數的初創公司的融資體量不過千萬美元級別,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融資輪次分佈上,2024年全球AI+製藥的融資仍以早期融資為主,絕大多數公司仍然處於種子輪、天使輪以及A輪。

2、寒冬之下,誰拿到了錢?

大額融資方面,智藥局整理了15起全球融資超億美元的AI+藥物研發融資事件(僅統計初創公司)。

相較於往年,2024年的Top10公司融資金額異常的高,達到了驚人的26.9億美元,佔2024全年融資總額的46%。

此外,全球AI製藥融資Top10均為美國公司,首次沒有出現中國公司。

拔得頭籌的是拿下10億美元重磅天使輪的Xaira Therapeutics,也是AI+藥物研發歷史上*一筆融資。

該公司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vid Baker及其團隊創辦,公司首席執行官為Marc Tessier-Lavigne曾任基因泰克首席科學官,前斯坦福校長,背后還有ARCH等知名機構支持。

而據智藥局梳理,AI芯片霸主英偉達投了該榜單上的3家公司,包括Evolutionary Scale、Superluminal Medicines以及Terray Therapeutics,足見其對於AI製藥的重視。

Top15中,中國公司劑泰醫藥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而上榜,劑泰醫藥於2020年成立,由晶泰科技孵化,美國工程院院士陳紅敏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賴才達、王文首共同創立。

筆者發現,全球2024年AI+藥物研發融資中,有39家公司拿下了首輪融資,2023年這一數據為28家。

首輪融資意味着資本仍然願意投向AI+藥物研發新領域,對AI變革生命科學抱有期待。

但不難看出,2024年獲得首輪融資的公司仍然以歐美為主,中國公司的佔比從28%(8家)跌到了12%(5家),國內資本對於AI藥物研發仍然持觀望態度。

「投早期項目主要就是投團隊」,早期投資市場仍然偏向名校背景、行業專家、連續創業者。其中,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vid Baker創辦的多家公司獲得了大量資金。

3、4家公司IPO

據智藥局統計,2024年總計有4家AI+藥物研發公司獲得IPO(首次公開募股)。

中國市場也迎來了首家AI for Science上市公司晶泰科技,並且以開創性的港股18C章程上市。

除開醫藥外,晶泰科技近年來還在不斷擴大AI技術在材料、新能源、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影響力,努力撕下AI製藥的標籤。

但從IPO募資情況來看,相較於2020年以及2021年的美股高點,2023年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普遍下降了 80%,隨之而來的2024年的AI製藥融資行情不是非常樂觀,多家公司已經跌破發行價。

此外,2024年美股AI製藥公司也開啟了併購重組進程,兩家AI上市制藥公司Recursion和Excientia宣佈合併。這也意味着,AI製藥行業的大型併購拉開帷幕,行業玩家抱團取暖。

4、寫在最后

2020年—2021年,中 美AI製藥的投融資市場幾乎是同頻的。

2020年,晶泰科技與Insitro共同拿下當年AI製藥融資Top1,均獲得4億美元融資。

但到了2024年,中 美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的感受有相似,也有巨大的差異。

AI+藥物研發的最高融資不僅暴漲到了10億美元,並且Top10的榜單沒有出現一家中國公司。

短短几年,市場變換。

美國的AI製藥投資機構以TMT基金、醫藥VC為主導,中國AI製藥公司背后的出資方則變成了國資,市場化基金逐漸退場。

或許多種因素能夠解釋這一差異:醫保支付、集採、投融資環境、美股泡沫.....

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AI製藥的頭部公司已經換了一番天地,除開薛定諤外,已經上市的AI製藥公司均面臨着管線和資金流的壓力。

2024年的融資回春究竟是新一輪炒作?還是技術的蓬勃發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智藥局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