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交所IPO熱度升溫,年內21家企業首次遞表,新股上市數量超去年同期

2025-01-22 11:59

  財聯社1月22日訊(記者 陳俊蘭)1月以來,赴港上市熱度持續攀升,多家企業衝刺香港IPO。數據顯示,截至1月21日,已有29家企業在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其中首次遞表企業共計21家,8家企業均為更新上市申請材料。

  從保薦情況來看,共有19家保薦機構參與這27家公司的IPO項目,19個項目為多家機構聯席保薦,10個項目為獨立保薦機構。

  從保薦數量來看,中金公司參與的IPO項目最多,為10家;華泰國際、中信里昂證券、海通國際以5家的數量並列第二。有4家IPO項目的分別是招銀國際、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和瑞銀集團為3家,國元國際、中銀國際、越秀融資各2家;新華匯富、農銀國際、東方證券(香港)、興證國際、美林證券、天風國際、花旗以及中信建投國際均為1家。

  在業內人士看來,香港市場遞表情緒的火熱,主要原因歸於兩個方面,一是自2024年四季度以來,港股市場在政策的支持下顯著反彈,恆生指數在年末顯著上漲,這為2025年的IPO熱潮奠定了基礎,二是港交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如推出《上市規則》第18c章、降低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等措施,這些改革進一步提升了香港市場的吸引力。

  港股IPO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今年以來,除了企業遞表數量明顯增多外,IPO回暖跡象明顯。隨着香港證監會、港交所持續推進上市機制、股票流動性等改革,港股市場交易日趨活躍。

  截至1月21日,香港市場共8只新股上市,相較於2024年同期的5家增加了3家。這8只新股首發實際募資額合計達到57.31億港元,同比增長163.28%。這些企業涵蓋軟件服務、銀行、汽車、家庭電器及用品、食物飲品等多個行業,展現了港股市場多元化的特點。

  從保薦機構來看,8家公司共有11家機構參與保薦,其中光銀國際的參與保薦的項目最多,為2家,分別參與了賽目科技和布魯克港交所IPO的保薦。其余10家機構均只有一個保薦項目。

  對於今年香港IPO市場,普華永道保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展望IPO市場於2025年可繼續保持升勢,預料2025全年將有約70-80家企業於香港上市,當中涉及多家大型公司準備上市,籌資金額介乎1,300-1,600億港元。並且預計在2025年,人工智能、資訊科技及電信服務、電動能源和零售、消費品及服務相關的行業板塊將會是市場焦點。

  多舉措活躍香港IPO

  爲了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赴港上市,港交所近些年來持續進行上市制度改革,不斷優化上市環境。過去幾年,香港上市條例逐步修訂,包括推出《上市規則》第18C章、下調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以及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等。

  2024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宣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若其在香港提交新上市申請且符合特定條件,將享有快速審批通道。12月19日,港交所刊發諮詢文件,就有關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建議諮詢市場意見,建議將A+H股發行人尋求上市的H股佔其已發行股份總數(不包括庫存股份)的最低15%門檻降低至10%;或相關H股於上市時有至少為30億港元的預期市值,並由公眾人士持有。此前受15%最低門檻限制,2020—2023年期間A+H股發行人於H股主板上市的平均發售規模為39.7億港元,對比無其他上市股份的中國內地發行人為14.9億港元。

  華創證券金融業研究主管徐康認為,降低門檻預計可能提升潛在發行人來港上市意願。此外,企業自身需求方面,出於國際化業務佈局需求,赴港上市吸引國際化資金、拓展業務;政策支持方面,4月證監會發布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2025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或迎來升溫。

  瑞銀全球投資銀行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户部聯席主管李鎮國認為,香港去年IPO融資全球排名第四,今年香港IPO市場排名可能會回到前三名。今年融資的規模,大概超過1000億港幣的融資額。究其原因,主要是去年整體香港股票市場回報不錯。

  李鎮國對於今年香港市場的IPO展望有三個方面:第一,在整個全球利率調低的情況下面,包括香港利率調低,對於一般的股票市場有正面的支持。第二,今年整體中國宏觀環境也會慢慢地恢復。第三,證監會目前非常鼓勵中國企業在香港做首選的海外融資平臺。

  此外,他還表示,在去年美的和順豐成功的A股轉H在香港上市的案例下,今年預計有更多企業通過這個渠道在香港融資上市。從行業方面來説,投資者相對更青睞現金流較強、有穩定增長的企業,比如消費品、工業、工業科技等相關的企業。

責任編輯:張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