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2 10:08
李寧「重奪」中國奧運合作權一事,塵埃落定。
1月15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正式發佈公告宣佈,李寧公司獲得2025—2028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體育服裝合作企業徵集項目,李寧品牌將在2025—2028年期間以官方體育服裝合作伙伴的身份服務中國奧委會及中國體育代表團,這也是李寧時隔16年后,再次成為中國奧委會的合作伙伴。
回頭來看,2005年「旁落」中國奧運合作權,是李寧發展上的重要分水嶺。失去了中國奧運合作權后,李寧這個中國第一運動品牌開始被一眾后來者超越。
其中,后來取代李寧成為中國奧委會合作夥伴的安踏表現最為亮眼,僅從市值來看,李寧的市值不到安踏市值的五分之一。
最近兩年,李寧頻繁因為設計、價格等被推上風口浪尖,甚至連曾經相當出彩的「國潮」打法也逐漸失靈,如今其已然陷入增長困境之中,2024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僅2.33%。很顯然,李寧「重奪」中國奧運合作權的意圖就是爲了打破目前的增長困境。
8億「豪賭」中國奧運合作權
實際上,這並不是李寧第一次拿到中國的奧運合作權。
資料顯示,在1992年至2004年期間,李寧曾連續四屆作為官方體育服裝合作伙伴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征戰奧運賽場,可見李寧很早就拿到中國的奧運合作權。此外,李寧自1991年簽約中國國家射擊隊、1992年簽約中國國家跳水隊、2000年簽約中國國家乒乓球隊,與三支「金牌夢之隊」有着二三十年的長期合作。
但是,在「重奪」中國奧運合作權這一件事上,李寧還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據媒體報道,李寧對新一期中國奧運合作權的報價高達8億元,而上一周期安踏給中國奧委會合作權的費用為6億元,足足漲了三分之一。
2024年上半年,李寧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達到了43.27億,跟去年同期的39.48億相比增長了9.6%,費用增速明顯高於營收增速(2024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僅2.33%),而在這一次重新拿下中國奧運合作權之后,可以預見,未來李寧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還會有進一步的增長。
當然了,李寧之所以願意付高價「重奪」中國奧運合作權,主要還是源於業績上的壓力。
據財報顯示,2020—2023年,李寧分別實現營收144.6億、225.7億、258億和276億,營收增速分別為4.23%、56.13%、14.31%和6.96%,除2021年之外其余三年表現都不是太好;而在淨利潤方面,同期李寧分別實現淨利潤16.98億、40.11億、40.64億和31.87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3.3%、136.14%、1.32%和-21.58%。
而在2024年,李寧的增長問題更加嚴重,2024年上半年李寧分別實現營收和淨利潤143.5億和19.52億,增速分別為2.33%和-7.98%。
受到業績的影響,近幾年李寧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也不太理想。截至最新收盤,李寧股價報收15.74港元/股,總市值為406.8億港元,從最高點算起,如今李寧的股價已經跌去了超過八成,市值則蒸發超2340億港元,摺合人民幣超過了2000億。
在時隔16年之后,李寧明顯是想要藉助「重奪」中國奧運合作權,打破目前的增長困境。
「單品牌」困境難突破
從表面來看,李寧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增長方面。
但是,如果進一步拆解后可以看到,李寧之所以會出現增長難題,很大原因在於其一直沿用的「單品牌」策略。
2015年,李寧正式提出「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戰略,聚焦籃球、跑步、健身、羽毛球以及運動生活五大核心品類。但是,在后期的實際運營中,李寧並非嚴格按照「單品牌」策略來操作——在「李寧」這個主品牌下,李寧還延伸出了「中國李寧」、「李寧YOUNG」、「李寧1990」等多個子品牌。
圍繞「李寧」打造品牌矩陣的好處很多,其中最明顯的自然是可以藉助主品牌快速打響子品牌的名氣,不需要再花大力氣做營銷,但也很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例如2022年突然出現的「李寧大佐」事件,原本只是子品牌的問題,但最終對整個李寧品牌系列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除了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之外,「單品牌」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很容易觸及天花板。
相比之下,另一大國產運動品牌安踏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跟李寧截然相反——安踏一直走的都是多品牌方向。在公開場合中,丁世忠曾表示「品牌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做出來的,要花20年,甚至50年」,品牌是最寶貴的資產,不能輕易改變和放棄,需要改變的只是品牌背后的產品和供應鏈,是讓品牌煥發出更大的價值與魅力。
據資料顯示,丁世忠先后將俄羅斯及東歐市場的運動休閒品牌Sprandi(斯潘迪)、日本運動品牌DESCENTE(迪桑特)、韓國高端户外品牌KOLON SPORT(可隆)、童裝休閒品牌KINGKOW(小笑牛)、擁有Arc`teryx(始祖鳥)和Salomon(薩洛蒙)American Sports、國產女性運動品牌MAIA ACTIVE收入囊中。也正是通過頻繁收購成熟的體育品牌,安踏實現了迅速成長。從業績來看,安踏營收從2008年的46.27億膨脹至2023年的623.6億,15年翻了足足14倍。從這個角度而言,走多品牌策略的安踏則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