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湯「1+X」首家生態企業官宣獨立融資,做「有温度」的無人售貨機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2025-01-21 11:32

大模型競速兩年,從「百模大戰」到「六小虎」,國內大模型公司的FOMO(害怕錯過)情緒逐漸消退,應用落地開始成為影響這些公司能否繼續坐上牌桌的關鍵因素。

早在國內大模型時代開啟之時,曾投資過滴滴、小紅書等企業的知名投資人、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我信仰AGI(通用人工智能),但我信仰應用啊,我信仰能馬上商業化的。」

熱浪翻湧至今,共識愈加明確。「市場派」的朱嘯虎,在2025年初,選中了一個AI零售項目——商湯善惠。

1月20日,商湯善惠宣佈完成A輪融資,由金沙江創投數千萬元領投,微木資本、嘉實基金和金弘基金等知名資管平臺和產業資本跟投,鞍羽資本擔任長期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重點投向零售AI算法研發創新、海外市場拓展戰略方向。

商湯善惠是一個嶄新的形象,它脱胎於AI「四小龍」之一——商湯-W(HK00020,股價1.41港元,市值522億港元)。2024年末,商湯開啟「1+X」新架構后,重組拆分的生態企業矩陣走向「獨立」,意在「快速抓住垂直行業的市場機會」。

商湯善惠即是商湯智慧零售業務獨立后的形態,這也是自完成「1+X」架構之后,率先完成融資的生態企業。

「AI要落地也有不少‘髒活累活’,才能滿足垂直行業特定場景很高的精度要求,完美達成客户期望。」官宣融資之際,商湯善惠創始人、CEO黃迪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商湯善惠創始人、CEO黃迪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商湯善惠創始人、CEO黃迪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黃迪認為,AI應用迎來關鍵節點,「1+X」架構更利於在應用層的探索。技術的突破創造了可能性,但是適應市場纔有發展。而具體到智能零售行業,黃迪闡述了成本優化與先進算法帶來的新機會。另外,得益於移動支付的廣泛普及和智能化零售設備的顯著優勢,智能零售「出海」機遇浮現,不過,海外市場又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發展邏輯。

AI落地,要干「髒活累活」

出於生存需要和市場期待,AI應用層的競爭在今年將變得更加激烈,並有可能帶來行業的「動盪」。

先「捅破窗户紙」的是從早期互聯網時代一直活躍至今的李開復,他説,「覆盤過往的數次技術革命,在‘價值鏈金字塔’中貢獻最大的均是應用層」「大模型將從黑科技發明期邁向‘落地為王’的階段」。

但更早付諸行動的,是商湯。2024年末,商湯科技宣佈開啟新架構「1+X」,其中,新架構中的「1」代表AI雲、通用視覺模型等核心業務,「X」代表重組拆分的生態企業矩陣,包括智能汽車」絕影」、家庭機器人「元蘿卜」、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各生態企業將設立獨立的CEO,並對業務發展負責。

彼時,商湯董事長兼CEO徐立在全員信中也提到,新架構基於集團基礎設施優勢的協同效應,更利於生態企業快速抓住垂直行業的市場機會。

技術與應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這也是為什麼李開復會説「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

黃迪在受訪時闡述了背后的邏輯:AI技術需要大量投入堅持創新,在打穿成本紅線之前,虧損不可避免。但是在應用生態上,只有通過極度的精打細算和激烈的商業競爭,才能推動商業化的迭代,實現模式的最優化——而也只有這樣,這個生意才能賺錢。

「技術創造了可能,而發展在於適應市場環境的能力。」

大模型真正落地於垂直行業,需要小切口的專業數據和不斷對模型進行調優。「用我們以前互聯網創業的行話,叫‘髒活累活’,AI要落地也有不少‘髒活累活’,才能滿足對應行業場景中很高的精度要求和完美達成客户期望。」

黃迪介紹,智能櫃要達到90%的精確度相對容易,但要達到99%的精確度,則需要大量的模型微調工作。這類似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錯誤進行反覆練習,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減少大模型的幻覺。而智能櫃其實是一個結算場景,其中涉及錢,任何微小的錯誤都可能導致用户的投訴和運營商的不滿。

在他看來,AI2.0的能力是多模態、自然語言交互、常識和推理。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可能,就是讓個性化服務的成本大幅降低,因為以往個性化服務都需要人的VIP服務。但是現在,AI讓這種服務的成本大幅降低。

但無人零售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温度感」,如果購買一個包子,冷掉了,都沒法直接處理好,那麼無人零售技術再發達,也無法真正發展好。

「所以我們集中精力在線下用户體驗的提升上。如何讓用户在線下零售服務中,能更方便,能夠解決好各種問題,能夠懂用户,能夠提供流暢的交流,能夠更穩定服務質量。這些都是此次AI技術革命給零售行業必將帶來的很多可能。」黃迪表示。

拆解智能零售櫃業務:走出泡沫期

智能零售櫃並不是大模型時代的新產品,2017年「新零售」概念興起后,互聯網玩家和傳統零售巨頭們先后下場無人零售,將自動售貨機行業帶入智能化時代。當前,中國的智能零售櫃市場已有顯著發展,但滲透率仍有不小的空間。

但AI技術的躍進,給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黃迪認為,得益於成本優化與先進的算法驅動,智能零售櫃的成本大幅降低。當成本降低到某個關鍵臨界點時,智能零售櫃的大規模普及將成為可能。

在成本層面,智能零售櫃相較於傳統自動販賣機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智能零售櫃的成本僅為后者的三分之一。這種顯著差異主要源於兩者在設計邏輯上的根本不同。傳統自動販賣機內部構造複雜,包含全封閉結構、機械臂及彈簧等昂貴部件。而智能零售櫃則更為簡潔,其本質可以視為「一臺冰箱」配備了一些智能硬件。

更為重要的是,隨着AI算法和AIoT(物聯網)芯片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零售櫃對硬件性能的需求正在逐漸降低,從而進一步壓縮了硬件成本。

黃迪認為,這種情形與特斯拉的策略頗為相似——拆掉激光雷達,靠不斷更新迭代軟件算法來保持所有設備都是隨時升級。智能零售櫃同樣受益於AI算法的成熟,實現了類似的成本優化。這是一個明顯的未來趨勢,智能零售櫃對硬件整體性能的要求將持續降低,而對「智能」的需求將不斷提升。這意味着,只要遠程的「大腦」(即雲端智能系統)不斷進化,所有智能設備都能始終保持在技術前沿,為用户提供最新、最優的解決方案。

在智能貨櫃的推廣初期,降低成本是取代傳統自動販賣機的關鍵切入點。然而,對於智能零售櫃運營商而言,增收纔是更為核心的目標。

黃迪也談到,AI算法在這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動了運營商的營收增長。在相同的零售點,用智能零售櫃替換自動販賣機后,銷售額的增長幅度可超過50%。這一顯著增長與成本降低相結合,使得智能零售櫃具有極強的市場顛覆性。

黃迪將算法層面的能力,拆解為硬算法與軟算法。硬算法在於正確識別用户購買的商品和數量。軟算法則基於商品銷售數據,提供智能推薦,優化補貨路徑,減少缺貨損失,助力營業額最大化。他認為,用户在櫃子中找到所需商品的次數越多,消費習慣形成的可能性越大,而這正是運營商所看重的核心價值。

黃迪觀察,2024年,智能零售櫃在無人零售設備採購中的佔比已突破80%,全面取代了傳統自動販賣機,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零售櫃的普及不僅侷限於大城市,還迅速滲透到了中小城市。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銷售的小型智能零售櫃正助力夫妻店主覆蓋周邊居民區和辦公樓。這種靈活的運營模式降低了創業門檻,推動了市場的進一步下沉,增加了點位。

黃迪認為智能零售櫃行業已經逐漸走出泡沫期,成為一項能夠穩定盈利的業務。他判斷,隨着智能設備越來越便宜,智能設備會泛在化。同時,雲端算法的不斷升級和對雲端算力的更高要求也推動了行業的持續發展。

朱嘯虎對此持樂觀態度:「中國乃至全球的線下消費零售市場潛力巨大。我們一直在尋找能在該行業內實現10倍以上效率提升的產品。這不僅要求具備核心技術,更需要有強大的商業變現能力作為支撐。商湯善惠的智能零售櫃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迅猛發展以及其高競爭壁壘的核心技術與我們的投資方向高度契合。」

出海去,以一種更本地化的打法

隨着移動支付的普及,智能零售櫃在海外悄然掀起一場變革,開始逐步替代傳統自助售貨機。

黃迪表示,儘管這一浪潮相較於中國本土市場晚了大約五年,但得益於近年尤其是疫情之后移動支付在海外的廣泛普及和智能化零售設備的顯著優勢,這一轉變正在加速推進。然而,智能零售櫃的「技術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算法、支付以及本地化產品服務能力成爲了企業必須跨越的三大核心挑戰。

缺乏算法支持的智能零售櫃,僅僅相當於一臺普通的冰箱,無法準確辨識用户取出的商品及數量。支付環節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沒有移動支付,就沒有商業場景的閉環。此外,本地化的產品服務能力也至關重要,包括硬件和系統認證,售后維護保養、客户交互等服務問題,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業務在當地市場的成功落地。

與此同時,與國內智能零售櫃「換代即盈利」的邏輯截然不同,海外市場的成熟度決定了其增長路徑更為緩慢。

在許多海外市場,自助售貨機的生態已發展超過30年,運營商並無迫切的升級需求。以某亞洲國家為例,其自助售貨機的滲透率極高,同時人口較少,市場已趨於飽和。對此,善惠採取了一種「自然發展」的策略:通過代理商合作,推動現有市場的替換,同時積極發掘增量場景的潛力。例如,在國內已經驗證的辦公室場景,由於傳統自助售貨機體積龐大無法進入電梯,而智能零售櫃則憑藉其小巧靈活的設計,更便於開闢這一新市場。

「不同於國內,海外市場的特點是零碎且分散,因此我們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海外市場的開拓需要時間,和國內的邏輯截然不同。「我們在海外可能會先慢慢嘗試,一旦某個市場開始上量,會更加集中力量攻堅。」

對海外零售運營商而言,挑戰同樣存在。首先,他們需要教育消費者適應掃碼后結算的新模式;其次,需要調整運營策略以應對智能零售櫃的技術特性;最后,如何開發增量市場,比如辦公室等場景,也是一大難題。「智能零售櫃的滲透率在過去兩三年逐步提升,但與國內相比仍有差距。要讓海外市場真正接受智能零售櫃,需要耐心和時間。」

「整體來説,對國內市場我是樂觀,對海外市場我是特別樂觀,但是特別樂觀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耐心。」黃迪認為,海外市場自動販賣機歷經30余年發展,已形成規模達1500萬台的龐大自動販賣機存量市場,在未來5年內也會有類似中國的80%的替換率。未來,像辦公室這種小型自販售點在國內已經驗證了的增量場景,必然會順其自然在海外也發展起來,會突破存量替換的天花板。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