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0 23:52
本報評論員 劉柯
近日,有兩則傳聞很有意思。一是説小米想收購蔚來,但雙方極力否認;二是説英特爾的神祕買家是特斯拉,該消息也暫時沒有得到確認。
先談第一個傳聞。小米收購蔚來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從市場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依舊是羣雄並起,依舊是賺吆喝的多,賺錢的少。造車新勢力中能上規模的主要有蔚來、小鵬和理想這三家新能源車企。其中,理想走的是增程路線,與大多數新能源車企的發展理念有差異,而且理想還在賺錢,暫時沒有「賣身」的急迫性。如果一定要在小鵬和蔚來中選一家,小米肯定會選蔚來。畢竟,蔚來的品牌定位比較高端,客户價值比較高,而且最關鍵的是,蔚來有相對成熟的換電網絡,可以讓小米快速實現客户資源、產能和充換電網絡擴充的「三合一」。
當然,蔚來能被小米盯上,也是因為其虧損嚴重。從2018年到2024年第三季度,蔚來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僅2024年前三季度就虧了近50億元。據稱,蔚來當家人現在每天干的事就是去找錢。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車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沒錢燒了,結局就會很慘。與錢相比,技術已經排在很后面了。畢竟,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都差不多。
因此,新能源汽車現在雖然羣雄爭霸、內卷嚴重,但迟早會進入一個多寡頭、大品牌共同發展的時代。這和燃油車時代是一樣的。
美國的汽車市場那麼大,但也就只有福特、通用和特斯拉等幾個大品牌。歐洲是傳統的汽車消費大市場,但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大眾、寶馬、奔馳和菲亞特、雪鐵龍等不到10家企業。所以,即便我國有很大的消費市場潛力,但最終也不可能形成幾十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相安無事的格局。內卷是一定的,各種兼併競爭也會非常殘酷,最后能剩下幾個大的品牌,也是行業發展的幸事。一味地內卷式殺價搶市場,也沒什麼意義。
新能源汽車發展了這麼多年,除了都在拼外形、拼內飾以外,在覈心技術上有多大進步?基本上都在原地踏步。電池密度已經被壓榨到了極致,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途徑究竟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身在其中的企業都是茫然的。因為大家都想的是怎麼搶市場,怎麼從對手手中搶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海外也在進行着一場萬衆矚目的收購。在博通收購英特爾失敗以后,又傳出特斯拉將收購英特爾。儘管在AI時代,英特爾掉隊了,暫時落后於英偉達、高通等行業巨頭,但不可否認的是,英特爾依然是全球技術頂尖的大佬,而意欲與英偉達競爭的特斯拉,剛好又缺少這個產業鏈環節。海外企業兼併的思路不是單純地橫向做大,而是考慮如何在頂尖高新技術上擴充自身實力,要做高技術含量,做深產品和技術護城河,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能讓火箭飛上火星、能讓AI與人腦結合的特斯拉,本身就是一家技術型企業。其實,市場成功與否,都是功夫之外的事情。如果特斯拉真的要去收購英特爾,而不是去收購汽車製造同行,這纔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來源:《金融投資報》 http://jrtz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