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0 14:04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蘇浩 曹學平 北京報道
體外診斷企業聖湘生物(688289.SH)花費重金想在生長激素賽道分一杯羹。
近期,聖湘生物發佈公告稱,擬以8.08億元收購中山未名海濟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海濟」)10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山海濟將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據瞭解,中山海濟一直從事基因重組產品及生物製品的研發和生產,主要產品為人生長激素(短效粉針、短效水針)。
據評估,截至2024年5月31日,中山海濟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值為2.59億元,評估值高達8.1億元,增值達5.51億元,增值率高達212.64%。最終,未名海濟100%股權的整體估值確定為8.075億元,這一交易價格相當於聖湘生物2023年全年淨利潤的2倍多。通過此次收購,聖湘生物也將跨界進入生長激素賽道。
針對本次收購溢價合理性以及公司如何看到生長激素賽道未來前景,《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向聖湘生物方面致函採訪,其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待董祕查閲后進行書面迴應,但截至記者發稿,暫未收到公司方面進一步回覆。
溢價超2倍收購
官網顯示,中山海濟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研發、生產、銷售基因重組產品(注射用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以及研究生物製品的基因工程生物製藥企業。公司業績主要來源於兩款名為「海之元」的注射用人生長激素(短效粉針)及人生長激素注射液(短效水針)。
聖湘生物是一家集診斷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於一體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3年,中山海濟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淨利潤為4826.38萬元;到了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其營業收入增長至4.08億元,淨利潤達到1.05億元。截至2024年11月30日,中山海濟的資產總額為4.37億元,負債總額為8478.34萬元,資產淨額為3.52億元。
在此次收購中,聖湘生物計劃通過現金支付的方式完成交易,資金將來源於公司的自有資金以及銀行提供的併購貸款。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聖湘生物的貨幣資金余額為44.18億元,公司現金流較為充裕。
對於本次收購,聖湘生物方面表示,中山海濟的生長激素佈局可以與公司現有的兒科業務相結合,有助於公司實現「診療一體」的綜合戰略佈局,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同時,雙方的銷售渠道可以高效互補,加強各個等級醫院滲透,最終形成在全國範圍內的健全銷售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購還包含業績承諾條款。中山海濟需在2025年度和2026年度實現經審計的淨利潤(按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淨利潤孰低原則確定)分別不低於1.4億元和1.8億元。如果中山海濟實現業績承諾目標的70%以上,本次交易的整體估值將在原先8.075億元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調整的增加額累計不超過3.925億元。
行業競爭激烈
實際上,在此次收購消息公佈前,聖湘生物的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呈現下滑態勢。
據年報數據,2021年至2023年,聖湘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5.15億元、64.5億元、10.07億元;同期,公司實現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2.43億元、19.37億元、3.64億元。
在2022年,聖湘生物提出「二次創業」,向非新冠檢測業務拓展。其在長沙、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新建研發實驗室,在基因測序、腫瘤早篩、POCT(即時檢測)等多個領域持續深入佈局。
然而,從成效來看,「二次創業」似乎並未達到預期目標。
2024年前三季度,聖湘生物的營業收入雖有提升,達到10.33億元,同比增長63.24%,但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降34.8%,為1.95億元,且營收規模仍與2022年同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23年中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已突破110億元,並預計在未來幾年持續增長,到2030年有望達到28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3.7%。
儘管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但相關企業也面臨着激烈的競爭壓力。目前國內市場上生長激素主要分三種類型:短效粉針劑、短效水針劑和長效水針劑。其中,短效製劑需要每日給藥一次,而長效製劑只需每周注射一次,依從性更高,因此成為各企業競爭的焦點和行業增長的新動力。
在長效生長激素領域,國內目前僅有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的產品上市。以金賽藥業的長效水針為例,該產品在其公司收入結構中的佔比正逐步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已達到32%左右。
此外,還有多家企業的長效生長激素產品正蓄勢待發。例如,諾和諾德的長效水針「Sogroya」,其國內上市申請已於2024年9月獲得CDE受理;維昇藥業的長效生長激素「隆培促生長素」的上市申請也已於2024年3月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
在短效生長激素領域,競爭態勢尤為激烈。此次聖湘生物收購中山海濟,便是看中了其在該領域的潛力。
除了中山海濟,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科興藥業、諾和諾德等企業也已紛紛佈局,推出相關產品。目前,國內短效粉針劑型的生產企業多達6家,包括金賽藥業、安科生物、科興藥業、未名海濟、聯合賽爾、LG化學。其中,安科生物以44%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聯合賽爾和金賽藥業的粉針產品分別佔據31%和16%的市場份額。
短效水針劑型方面,目前有3家企業的產品上市,分別是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諾和諾德。2020年,金賽藥業在水針市場的樣本醫院銷售額高達4.88億元,市場份額佔比達99.88%,幾乎形成壟斷之勢。
此外,集採政策的推進對短效粉針產品價格產生了影響,使其有所下降。相關企業也需在價格與銷量之間尋求平衡。
例如,在2022年廣東聯盟集採中,金賽藥業和聯合賽爾的粉針產品中選,相對最高有效申報價的降幅分別為52.46%和28.98%,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在此背景下,聖湘生物能否藉助收購中山海濟實現業績的突破,還需時間來檢驗。
(編輯:曹學平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