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20 10:57
歐洲芯片行業這兩年過得並不算太好。
儘管德國成功吸引了臺積電投資建設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ESMC),其預計將於2027年開始投產,英飛凌科技和博世也在德累斯頓推進擴產項目,但壞消息也不斷到來。
首先是英特爾,由於它自身的困境,在馬格德堡的晶圓廠項目停滯了兩年多,最終可能被取消。
而在法國,由意法半導體和格羅方德合作的57億歐元晶圓廠項目於2022年「選擇法國」(Choose France)峰會上高調宣佈,但據彭博社報道,這一萬衆期待項目也已擱置。
在其他地區如火如荼向半導體投資之際,歐洲卻陷入了一片尷尬的沉默之中。
又一個擱淺項目?
2022年7月,一則半導體廠商的世紀聯姻在歐洲掀起了熱議。
意法半導體與格羅方德共同宣佈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在法國克羅勒(Crolles)現有的意法300mm晶圓廠旁新建一座聯合運營的300mm半導體制造工廠,計劃到2026年全面投產,年產量可達62萬片300mm晶圓(約42%分配給意法,約58%分配給格羅方德)。
據意法和格羅方德表示,新工廠將支持多項技術,特別是基於FD-SOI(全耗盡絕緣體上硅)技術的產品,並涵蓋多個技術變體,包括格羅方德的*FDX技術和意法的全面技術路線圖(節點下探至18nm),這些技術預計在未來幾十年中仍將對汽車、物聯網(IoT)和移動應用保持高需求。
FD-SOI技術起源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地區,意法在克羅勒的工廠早期便已將其納入技術路線圖,后來經格羅方德在德國德累斯頓的工廠實現差異化並商業化生產。FD-SOI為設計者和客户帶來諸多優勢,包括超低功耗以及更容易集成射頻(RF)連接、毫米波和安全性等附加功能。
意法在公告中指出,法國政府將為該工廠提供大力的財政支持。該項目將顯著助力《歐洲芯片法案》的目標實現,包括到2030年使歐洲全球半導體生產佔比達到20%的目標。除了在歐洲進行規模巨大的多年先進半導體制造投資外,該項目還將推動歐洲技術生態系統的領導力和韌性,從研發(ST、格羅方德、CEA-Leti和Soitec之間的新合作已宣佈)到大規模製造,進而為歐洲和全球客户在汽車、工業、物聯網和通信基礎設施等關鍵終端市場提供額外產能。
2023年4月,該項目正式獲得了歐盟的支持。根據歐盟國家援助規則,歐盟委員會批准了這項法國援助措施,以支持意法和格羅方德在法國建設和運營新晶圓廠,該援助將以直接補助 29 億歐元的形式提供給 ST 和 GF,來支持該項目總計 74 億歐元的投資。
但兩大公司的合資工廠進展並不順利,在過去的18個月里,這一項目未取得任何進展,據彭博社報道,該項目可能已經已被擱置,其未來可行性存疑,格羅方德去年就已經拿到了美國芯片法案的補貼,而歐洲芯片法案的補貼卻迟迟未發放。
無獨有偶,隔壁德國雖然吸引來了臺積電的落户,但其他項目幾乎同時遭遇到了挫折。
英特爾曾計劃在 2024 年初在德國生產部分*進的芯片,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 (Pat Gelsinger)曾宣稱這是「向整個歐洲邁出的一大步」 ,雖然該項目目前處於為期兩年的「暫停」狀態,但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它基本上被放棄了。
除了英特爾外,其他廠商也不容樂觀,陷入困境的美國芯片製造商Wolfspeed和德國汽車供應商ZF Friedrichshafen AG也推迟了擴張計劃,而格羅方德已將部分生產從德累斯頓遷至葡萄牙。
即使在為數不多的補貼項目中,也存在着明顯的內鬥。2023年10月,格羅方德CEO托馬斯·考菲爾德(Thomas Caulfield)還批評了德國對臺積電的大規模補貼,稱其影響了格羅方德為德累斯頓擴產申請補貼的機會。
考菲爾德表示:「如果補貼使一個主導企業受益過多,那麼就會存在依賴單一供應商的真正風險,從而導致市場喪失抵押品贖回權,以及供應鏈缺乏彈性。」
德國和法國作為歐盟*的經濟體,正面臨政治和經濟挑戰,它們曾在兩三年前許下了補貼承諾,但卻迟迟沒有兑現,這迫使歐洲芯片廠考慮降低成本分散風險的可能性,沒有選擇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它們,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更遙遠的地方。
我們不妨來看看歐洲傳統的芯片三大廠,投資都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
意法半導體
意法在芯片法案公佈的這幾年里,除了歐洲本土外,東亞和東南亞成爲了重點投資方向。
2021年,意法半導體對法國克羅勒的晶圓廠進行了產能升級,增加對高需求技術如SiC和GaN(氮化鎵)的投入。這一舉措旨在應對汽車和工業市場對功率芯片的強勁需求,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意法在這一年還擴建了深圳封測工廠擴建,這一擴建項目旨在支持本地客户在汽車和工業應用中的快速增長,提升客户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
2022年,意法半導體在新加坡投資數億美元擴大8英寸晶圓廠產能,以支持模擬、MEMS(微機電系統)和功率技術的發展,旨在加強亞太地區的供應能力,滿足當地市場對高性能半導體產品的需求。此外,意法還在馬來西亞檳城擴建了封測廠,進一步增加封裝測試產能,以支持更大規模的功率半導體產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意法在這一年還宣佈與CEA-Leti和Soitec在FD-SOI技術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下一代低功耗芯片的發展,旨在保持意法半導體在FD-SOI技術中的*地位,並推動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2023年,意法半導體持續推進意大利阿格拉特300mm晶圓廠建設,預計2025年實現全面投產,該項目將專注於CMOS、模擬和功率產品的製造,以滿足市場對高性能半導體產品的需求。
除此之外,意法半導體還與三安光電合作,在中國建立碳化硅(SiC)晶圓廠,生產碳化硅外延片,該工廠計劃於2025年投入運營,旨在服務於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進一步鞏固意法半導體在SiC領域的*地位。
不難看出,意法半導體的投資區域分佈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在歐洲和亞洲兩大區域有着不同的戰略佈局。
在歐洲,意法半導體主要集中在法國和意大利進行投資,這些投資不僅有助於滿足當地汽車、工業等領域對半導體產品的強勁需求,還能借助歐洲在半導體技術研發和產業政策方面的優勢,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競爭力。通過在歐洲的佈局,意法半導體能夠更好地整合當地的資源和技術,加強與歐洲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推動半導體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在亞洲,意法半導體的投資佈局則更側重於滿足快速增長的本地市場需求,通過在亞洲擴建和興建晶圓廠和封測廠,意法半導體能夠更貼近當地客户,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同時利用亞洲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意法宣佈正在與中國華虹合作,計劃於 2025 年底在深圳生產 40 納米節點的微控制器芯片,製造主管表示,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芯片都意味着錯過快速的電動汽車發展周期。
英飛凌
英飛凌的處境也和意法半導體相似,儘管在法案公佈之初,英飛凌宣佈了一系列歐洲的投資計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英飛凌開始走向亞洲。
2021年9月,英飛凌投資16億歐元建設的奧地利菲拉赫新300mm晶圓廠正式投入運營,這座全新的工廠重點生產碳化硅和氮化鎵功率半導體,同年,英飛凌對中國無錫封測廠進行了擴建。此次擴建旨在增加封測產能,並且專注於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的生產和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英飛凌還與英特爾展開了深度合作,雙方在新技術節點上進行協作開發,致力於推動射頻和無線通信解決方案的量產化。
2022年,英飛凌對馬來西亞古晉封測廠進行了擴建,旨在增強封裝和測試能力,以滿足汽車和工業應用領域不斷增長的需求。同年,英飛凌對新加坡製造設施進行了投資,致力於增強8英寸和12英寸晶圓生產能力,重點聚焦於功率半導體和射頻技術領域。
這一年,英飛凌還與臺積電展開了深度合作,雙方達成協議,確保臺積電為英飛凌提供代工資源,用於尖端微控制器和傳感器的生產。
2023年,英飛凌在奧地利菲拉赫(Villach)對其300mm功率半導體廠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投資金額超過16億歐元。此次擴建旨在擴大碳化硅(SiC)和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的生產能力 。同年,英飛凌還在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開啟了新300mm晶圓廠的建設征程,這一項目的投資金額超過50億歐元,堪稱公司歷史上*的單一投資項目。該晶圓廠專注於28nm以下先進技術節點的研發與生產,特別是針對汽車和工業領域的半導體需求。
而在2024年8月,英飛凌在馬來西亞居林(Kulim)正式啟用了全球*且最高效的碳化硅(SiC)功率半導體晶圓廠。該工廠的一期項目投資額高達20億歐元,主要生產碳化硅功率半導體,並涵蓋氮化鎵外延的生產。居林工廠第三廠區將100%使用綠色電力,並採用最新的節能措施,助力英飛凌實現碳中和目標。該項目已獲得總價值約50億歐元的設計訂單,並收到了來自新老客户約10億歐元的預付款。這些訂單來自不同行業的客户,包括汽車行業的六家整車廠,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工業領域的客户。此外,英飛凌計劃額外投資50億歐元用於居林工廠的第二期建設,以進一步擴大產能。
與意法有所不同的是,英飛凌在歐洲、亞太和北美地區的投資各有側重。歐洲以奧地利、德國為核心,是英飛凌的重要戰略據點,確保滿足歐洲本土電動汽車、工業自動化等產業對半導體的強勁需求。
亞太地區同樣是英飛凌投資佈局的重點區域。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封測廠和生產基地的擴建,緊密貼合了亞太地區市場的快速增長需求。
而在北美,英飛凌積極加強與美國市場相關的供應鏈和製造能力。通過與美國企業的合作以及在當地的投資,英飛凌能夠更好地滿足北美市場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同時藉助美國在半導體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力。
恩智浦
恩智浦同樣表示出了對亞洲的濃厚興趣。
2021年,恩智浦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數億美元擴建現有封裝測試工廠,增強汽車電子產品封裝能力,這一舉措旨在支持北美客户對車規芯片的需求,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效率。同時恩智浦還對中國天津的封測工廠進行了擴建,加強封測能力,優化為中國市場服務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恩智浦還與三星電子達成合作,採用三星的5nm製程技術為下一代汽車和邊緣計算芯片提供代工服務,確保高性能芯片的長期供應,提升恩智浦在先進製程技術上的競爭力。
2022年時,恩智浦在荷蘭埃因霍温的研發中心進行了擴建,擴大AI和邊緣計算研發團隊,聚焦智能駕駛和物聯網領域的創新,同時還對馬來西亞檳城的封測廠進行了擴建,投資提升封測能力,主要面向汽車和工業應用的高性能產品。
而在2023年,恩智浦對奧地利菲拉赫的晶圓廠進行了擴產,專注於增加功率半導體產能,以滿足汽車和工業市場對高性能功率器件的強勁需求,擴產項目聚焦於碳化硅(SiC)和高功率MOSFET技術。其還對美國德州奧斯汀的晶圓廠進行了升級,投資用於提升現有設施的生產能力,以適應下一代節點技術的生產要求。
恩智浦與臺積電在這一年簽署了長期代工協議,確保在先進製程(如7nm、16nm)上的供應能力,這一合作將用於高性能微控制器(MCU)和邊緣計算芯片的生產,提升恩智浦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競爭力。
而在2024年6月,恩智浦又宣佈與世界先進(VIS)宣佈在新加坡成立合資公司——VisionPow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VSMC),計劃投資78億美元建設一座12英寸(300毫米)半導體晶圓製造廠。
該工廠將主要採用130納米至40納米的製程工藝,生產混合信號、電源管理和模擬芯片,目標客户涵蓋汽車、工業、消費電子和移動終端市場。工廠預計於2024年下半年動工,2027年實現量產,月產能預計達到5.5萬片晶圓。此外,雙方還考慮在首座晶圓廠成功量產后,繼續建設第二座晶圓廠。
恩智浦的投資佈局也呈現出了明顯的區域特徵。在歐洲,集中在荷蘭、奧地利等地進行研發中心和晶圓廠的擴建,支持汽車、工業應用和邊緣計算的創新;在北美,恩智浦在美國擴展製造能力,繼續強化供應鏈的彈性和能力;而在亞洲,恩智浦在馬來西亞、中國等地擴建封測工廠,着力提升亞太地區的供應效率。
寫在最后
對於歐洲三大廠來説,歐洲芯片法案公佈之際,它們無疑對未來抱着非常大的希望,歐洲能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源地與重地,與這三大巨頭在芯片上的鼎力支持離不開聯繫。
在當初芯片短缺之際,三大廠公佈了各自的龐大投資計劃,但隨着行業走向下行,這些植根於本土的、依賴法案補貼的投資計劃就愈發顯得臃腫不堪,尤其是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之際,三大廠商在財報中也透露了一縷不妙的氣息。
爲了降低成本和保障供應鏈,除了過往價值較低的封測廠之外,其他地區的晶圓生產也被提上了日程,展望未來,放棄在歐洲興建更多工廠的努力,轉而向東亞和東南亞發展,或將成為歐洲芯片廠的新趨勢。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