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8 14:23
來源:源媒匯
作者 | 潘卓倫
「如有高層變動信息廣汽集團會第一時間對外公佈。」
1月18日,對於有媒體稱廣汽集團1月17日召開干部大會,官宣原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成為新一任廣汽集團董事長,廣汽集團公關部方面回覆源媒匯的求證時表示。不過,另據內部人士透露,1月17日確實召開了一場高層會議,有上級主管部門也參加了該會議。
廣汽集團領導班子換屆早就排上日程表,2024年國慶期間,廣汽集團發佈公告稱第六屆董事會、監事會任期屆滿,但由於工作籌備原因換屆選舉適當延期,公司將積極推進換屆工作。如果在2025年春節前廣汽集團的這項頭等大事塵埃落定,也算是在新年開了個好頭。
預計2024扣非淨利潤為負數的廣汽集團,十分需要這樣的「新年新氣象」。當然,這也不能把鍋全扣在一把手頭上,畢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回看現任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的廣汽生涯,滿滿都是功績。
曾慶洪的廣汽生涯可以回溯到40年前,他從廣州客車廠汽車修理工開始與廣汽結緣,隨后在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帶隊量產神車雅閣,開啟廣汽合資的輝煌篇章。在一線證明自己的曾慶洪,后來在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再到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步一個腳印成為集團掌門人。
值得一提的是,掌舵廣汽多年的曾慶洪工資可不高。據多年來廣汽集團財報披露的高層薪酬情況,曾慶洪的年薪基本都在百萬出頭水平,2020年為104.86萬元,至2023年漲到133.37萬元。與之相比,被聘為職業經理人的現任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薪酬要高得多,過去五年的工資總和輕松超過1000萬元。
若曾慶洪退休,馮興亞接任廣汽集團董事長,或許意味着后者選擇放棄高薪,誓將廣汽集團帶出低谷。
力證廣州能造車
在聊新任董事長要怎麼把廣汽集團拽出泥潭之前,還是先回顧一下老董事長的貢獻。關於曾慶洪的廣汽故事,有廣汽人向源媒匯提及厚積薄發的廣汽傳祺,也有高瞻遠矚的埃安。
但聊得最多、最津津有味的,還是廣汽本田。
讓時間回到1997年,當時廣州標緻一地雞毛,年銷不足1000輛、負債29億元,廣州的汽車製造一度窮途末路。所幸,在多方努力下,本田取代標緻成為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汽集團前身)的合資外方,為大門被堵死的廣州汽車製造業開了一扇氣窗。
廣州經歷不起再一次的造車失敗,時任廣東省省委書記的李長春直言這可能是廣州最后一次機遇,副市長張廣寧更親自擔任廣州本田董事長,但要將廣州標緻留下的爛攤子化腐朽為神奇談何容易。在這樣的背景下,曾慶洪在1999年7月出任廣州本田執行副總。
從廣州標緻的失敗中總結出經驗的曾慶洪,不僅狠抓生產,僅用9個月完成353項工程改造為第六代雅閣的投產奠定基礎,還一改早期合資車企外方主導的模式,避免廣州本田走上廣州標緻的老路。
例如,在廣州標緻的合資中,超40%的零部件進口率為整車生產、售后維修都帶來巨大的麻煩。有見及此曾慶洪堅持將生產主導權拽在手里,好比2000年合資雙方為增產問題產生分歧,最終逼得本田方面妥協,這纔有了次年廣本產銷6萬的佳績。
漸漸地,外資方發現曾慶洪的每一次據理力爭都普遍指向積極的結果,廣州本田也駛入發展快車道。2003年,曾慶洪主導讓第七代雅閣以更實惠的價格進入市場,較上一代車型低4萬元的售價令市場重新洗牌,同年便令雅閣銷量提高到超8萬輛擠進同級車型銷量TOP3,隨后創下連續19個月同級車銷量冠軍的紀錄。
「原來雅閣的國產化率是60%,新雅閣提升到了70%,降低了進口件成本;廣本的生產規模從原來的5.9萬輛提升到了今年的11萬輛,規模帶來了平均成本的降低。」曾慶洪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雅閣的成功,不僅讓本田加快奧德賽、飛度等全球車型的導入,還成為廣汽集團與豐田、菲亞特克萊斯勒、三菱等海外車企組建合資公司的最佳案例。同時,一系列合資車企的風聲也帶動了零部件廠向廣州靠攏,幫助本地產業鏈不斷完善。
從抱合資大腿到傳祺、埃安當家作主
成功打贏廣汽本田這場廣州造車翻身仗,曾慶洪在2001年兼任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開始拉扯廣汽豐田。至2005年,曾慶洪出任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在隨后的10年間,廣汽集團的合資板塊不斷壯大,廣本、廣豐成為國內合資車企中的標杆,還擴展了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兩個合資品牌。
廣汽合資板塊順風順水,但曾慶洪也惦記着廣汽的自主業務。「中國汽車產業必須搞自主品牌!」曾慶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説。
2006年,廣汽集團成立廣汽研究院;2008年,廣汽集團增設廣汽乘用車公司;2010年,廣汽首個自主品牌廣汽傳祺發佈......雖然不比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的出道即巔峰,但廣汽集團的自主板塊穩紮穩打,至2012年集團上市時業務規模佔比已經可以與合資板塊媲美。
2016年,曾慶洪接棒當時60歲退休離職的張房有,成為廣汽集團董事長。
上任廣汽集團董事長后,曾慶洪在保持已有大盤穩定的基礎上,力推自主新能源品牌「埃安」。憑藉物美價廉的產品策略,以及先B端(網約車市場)后C端的市場策略,埃安銷量持續走高。
2022年廣汽埃安在A輪融資的估值達到1032.39億元。作為參考,蔚來汽車(NYSE:NIO,09866.HK)2022年末市值169.56億美元(以2022年12月美元匯率中間價計算,摺合人民幣約1181億元),小鵬汽車(NYSE:XPEV,09868.HK)85.2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93.6億元)。
2023年,埃安交出48萬輛的成績,期間還創下連續10個月月銷4萬輛、純電動車企全球最快銷量破百萬等各項紀錄。
在廣汽傳祺、埃安等自主品牌的崛起下,廣汽集團在2022年、2023年總營收連續破千億規模,直追國內上市車企TOP3。
多線告急,新任董事長需力挽狂瀾
如今廣汽的自主板塊已成為集團基石,反而合資板塊江河日下。
2024年,廣汽傳祺銷量基本與2023年持平,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銷量同比降幅分別達到22.32%和26.52%,在市場中深陷價格戰的泥潭。
據源媒匯梳理,無論是廣本雅閣還是廣豐凱美瑞,終端售價均下下探到15萬元以下區間,業內人士稱這是從未遇到過的行情。已價換量的政策也讓兩家廣汽合資車企遇到了經營上的難題,其中,據媒體報道,廣汽本田已啟動規模超千人的裁員計劃。
「廣汽不反對價格戰,也不怕打價格戰,但是要有理性和有底線,不能過度。讓利可以,但讓本不可持續。」對於目前廣汽面臨的處境,在今年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曾慶洪呼籲有關部門和同業應站在長遠發展角度上去「卷」。
「企業的目的是盈利,是交税和就業,沒有效益的企業無法生存。」曾慶洪説。
曾慶洪的喊話,被市場解讀為為廣本、廣豐的下滑而喊,是因為害怕自主品牌友商將他們的市場份額搶走。但事實上,他的喊話,還為站在新能源車價格戰一線的埃安而喊。
在2023年交出高光成績后,埃安踏入今年像被拉閘斷電一般。2024年埃安銷量同比下降21.9%,並深受「裁員」、「與應屆生解約」等市場負面消息困擾,IPO進程也停滯多時。
埃安乃至廣汽的困境,一方面是錯失良機,廣汽曾是最早與華為達成深度合作的車企之一,但后來因為意見不合而分手。如今眼看賽力斯、奇瑞、北汽等車企因為華為成功搶佔市場C位,廣汽又重投華為懷抱,官宣將推出雙方共同定義的30萬級新能源車。
另一方面,是合資車企電動化轉型乏力。雖然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已加快電動化,前者今年專為中國市場開發電動車品牌燁,希望通過寧德時代、華為、科大訊飛等本土供應商的助力拉近與國產新能源車的差距,但目前來看進度依然令人擔憂。
在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令車市競爭變得複雜、激烈的背景下,要帶領廣汽集團扭轉頹勢,難度不亞於當年曾慶洪從零到一干成功廣州本田。目前來看光是搬總部、擁抱華為還遠遠不夠,市場期待接棒的集團一把手儘快祭出番禺行動2.0、3.0、4.0。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