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投行如何轉型

2025-01-17 17:3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讀數一幟

  2024年,IPO審覈家數為57家,同比減少81.49%,滬深兩市新增受理僅10家;49家券商股權融資業務實現主承銷收入55.94億元,同比減少77.60%。等待市場回暖的同時,投行開始拓展併購等業務

  2024年,對於券商投行來説,是頗為慘淡的一年。

  一系列下滑的數據或許會帶來最為直觀的衝擊。2024年,首發、非公開發行、可轉債、併購重組、配股審覈家數合計163家,較2023年減少78.27%。其中,IPO(首次公開募股)審覈家數57家,同比減少81.49%;非公開發行與可轉債審覈家數分別同比減少79.36%、75.76%。

  收入方面,Wind(萬得)數據顯示,2024年,券商股權融資主承銷收入55.94億元,同比減少77.60%。多家券商股權融資主承銷收入均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中信建投同比減少81.73%,海通證券同比減少85.12%。

  面對收入的斷崖式下跌,券商投行的生存開始變得艱難。一方面,投行開始積極開拓併購等業務;另一方面,降本增效成了券商們度過嚴冬的通用辦法。《財經》瞭解到,整個行業都是降薪的狀態,包括頭部券商。面對人員過剩,一些券商進行內部人員調整,有投行人士被要求調崗至營業部、債券條線或其他分支機構。此外,一些投行人士開始轉行,或嘗試進入體制內工作,或做新媒體等。

  不僅如此,券商投行們也正面臨更為嚴厲的監管。2024年,「長牙帶刺」嚴監管態勢貫穿全年。罰單數量創新高,處罰力度也加大。

  監管規則正在不斷完善。2025年1月15日,國務院公佈《關於規範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下稱《規定》),明確了中介機構執業規範、收費原則與監管措施。證監會表示,部分中介機構在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存在收費與公司股票發行上市結果掛鉤,誘發財務造假等問題,出臺《規定》進一步加強對中介機構收費等相關行為的監管,防止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不當利益捆綁,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投行業績繼續下滑

  從投行項目通過率來看,2024年的表現可圈可點。Wind數據顯示,2024年IPO審覈通過率為92.98%,高於2023年。2023年IPO通過率為90.58%。2024年,可轉債、併購重組的審覈通過率都高於2023年。

  但是,如果從項目數量來看,則是斷崖式下滑。

  根據Wind數據,2024年,IPO審覈家數為57家,而2023年這一數字是308家,同比減少81.49%。2024年非公開發行與可轉債項目數量分別是58家與32家,分別同比下滑79.26%、75.76%。

  IPO節奏放緩開始於2023年下半年。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公開表態,爲了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此后,IPO的步伐明顯放緩。

  到了2024年,IPO節奏再度明顯降速。2024年上半年,滬深市場出現IPO「零受理」局面。直至6月下旬,三大交易所重啟IPO受理。6月20日,科創板、主板各新增受理了一起IPO申請。隨后,IPO審覈再次進入三個月的暫停期。直至9月30日纔開始增加受理。從11月底開始,速度有所提升,至2024年底,新增受理7家。

  根據Wind數據,2024年全年僅有10家擬上市企業的IPO申請獲受理(不包括北交所),其中上交所8家,深交所2家。

  不僅IPO,再融資、增發、可轉債等投行項目數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投行收入的急劇下滑。

  Wind數據顯示,2024年49家券商股權融資業務實現主承銷收入55.94億元,同比減少77.60%。其中,IPO收入43.74億元,增發9.13億元,可轉債發行收入2.92億元。2023年,74家券商的收入為249.76億元。

  2024年股權融資主承銷收入超過1億元的券商只有12家,2023年這一數字是33家,其中10家主承銷收入超過10億元。2024年,37家券商主承銷收入不足億元,有12家券商主承銷收入不足千萬。

  頭部效應仍在加劇。2024年前十家券商實現主承銷收入41.02億元。市場份額為73.33%。相比2023年68.51%的市場份額,頭部的市場份額更為集中。

  橫向比較來看,2024年賺錢能力最強的券商投行依然是中信證券,2024年實現主承銷收入9.43億元,市場份額16.87%。收入主要來源依然來自IPO,實現IPO收入6.45億元,實現增發收入2.39億元,可轉債發行收入0.45億元。

華泰證券以6.21億元的收入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1.11%,其中首發收入5.46億元。中信建投與國泰君安分別實現主承銷收入4.57億元與4.13億元,海通證券、民生證券、中金公司主承銷收入分別是3.54億元、3.10億元、3.01億元,中泰證券招商證券、國金公司分列第八至第十名。

  但是,如果從縱向比較來看,各家券商股權融資的承銷收入都出現大幅下滑。

  2023年中信證券股權融資主承銷收入是35.95億元,2024年同比減少73.77%;2024年中信建投同比減少81.73%,海通證券同比較少85.12%。

  券商們也正通過人員調整、策略調整實現降本增效。《財經》瞭解到,已經有券商開始轉型至對內服務,挖掘內部項目。也有券商開始實行內部調崗以緩解壓力。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公司有投行人士被要求調崗至營業部、債券條線以及其他分支機構。從投行到營業部,這種落差可謂巨大。「沒人想去,但是不去沒有辦法,除非離職。」一位投行人士無奈表示。近幾年,降薪早已成為券商行業公開的祕密。2024年,多家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薪酬已經比去年少了很多。也有投行人士表示,儘管當前沒降,但再無項目可做,降薪也在預期之中。

  「如果找一個詞形容投行以及投行人這一年,只有一個字——‘慘’。」一家券商投行保代説。

  殘酷的現實下,2024年已經有諸多投行人選擇轉行,或轉投實體企業,或轉行體制內,或做新媒體,或轉了其他行業。例如,此前先后任職國海證券、中泰證券、浙商證券的投行保薦代表人顧仔楓2024年初就成為菏澤市鉅野縣省派駐村第一書記。華西證券保代呂馨玲出現在中國證監會2024年6月份的擬錄用名單中。

  仍然駐守在券商的投行人們目前也將重點轉向北交所與併購重組。2024年,北交所受理IPO項目65家,遠超過滬深交易所的10家受理數量。與此同時,在政策的鼓勵與推動下,併購重組異常活躍。這些都成為投行人努力新方向。

  「北交所的要求並不低,併購重組成功也沒有那麼容易。對於投行人來説,還是比較艱難。」一位中型券商保代表示。

  投行監管持續高壓

  對於已經處在困境中的券商投行來説,面臨的不僅僅是收入的大幅下降,還有更為嚴厲的監管。2024年,監管層多次表態加強投行「看門人」責任。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簡稱《意見》),其提出,建立對中介機構的常態化滾動式現場監管機制,督導檢查保薦機構、律師和註冊會計師履職盡責情況,三年一周期,原則上實現全覆蓋。

  隨后,證監會發布了修訂后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監管規定》《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也增加了監管層現場檢查的威懾力。

  同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其中亦提到,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要求,建立健全執業負面清單和誠信檔案管理制度,進一步壓實投行「看門人」責任等。

  2024年4月12日,新「國九條」發佈,這是繼2004年和2014年之后,國務院第三次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新「國九條」明確要求必須全面加強監管,確保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這也成為資本市場監管的主旋律。

  2024年12月14日,中國證監會黨委在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提出着力提升監管效能,並明確四方面具體要求:堅決落實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突出懲、防、治並舉;進一步健全法規制度,強化執法震懾,突出提升精準性,突出「追首惡」;用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增強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穿透力,提升「四早」特別是早識別能力;加強監管協同,強化准入、日常監管與稽查處罰的高效銜接。

  2025年1月15日國務院正式發佈《規定》,明確了中介機構執業規範、收費原則與監管措施。關於券商投行的收費原則,《規定》要求,證券公司從事保薦業務,可以按照工作進度分階段收取服務費用,但是收費與否以及收費多少不得以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結果作為條件;證券公司從事承銷業務,應當符合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綜合評估項目成本等因素收取服務費用,不得按照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

  中金公司表示,《規定》的發佈,對於整體證券行業而言,有利於遏制不當競爭,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對於投資銀行而言,有利於推動投行充分發揮「看門人」作用,強化責任擔當,加快一流投行建設;對整個市場而言,有利於從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長遠健康發展。

  近期,中證協組織起草了《證券公司保薦業務持續督導工作指引》,並向券商徵求意見。2024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對投行持續督導業務的監管強度,多家券商因持續督導業務未能勤勉盡責而被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為落實「長牙帶刺、有棱有角」要求,持續強化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監管,壓嚴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2024年證監會組織對部分證券公司投行內部控制及廉潔從業情況開展了現場檢查。

  從投行受到的處罰來看,罰單數量不僅創下新高,處罰力度也更大。

  僅2024年10月18日,證監會就集中公佈了十余條行政監管措施,對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中國銀河東方證券承銷保薦公司、光大證券(維權)申萬宏源等11家券商及旗下保薦公司因投行業務違規被罰,分別採取了監管談話、責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行政監管措施。

  10月21日,中原證券因債券業務違規,證監局暫停其2024年10月17日到2025年4月16日半年期間的債券承銷業務。開源證券亦因違規被暫停債券承銷業務六個月。

  華西證券因在金通靈(維權)定增項目中存在違規,證監會禁止其從2024年5月14日開始的半年內提交上市申請、信息披露文件,對公司及兩名簽字保代公開譴責,且兩名簽字保代兩年內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與信息披露文件均不被深交所接受。

  萬和證券因投行業務內部控制不完善,包括內控組織架構不健全、內控部門履職不到位等問題,被暫停保薦、承銷業務三個月。

  2024年,包括海通證券、中金公司、東吳證券、渤海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均因投行業務被立案調查。

  此外,發行領域反腐也持續高壓。2024年11月15日,證監會原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筱強被查,11月20日,證監會原法律部副主任吳國舫被查,兩人都曾任證監會第一屆、二屆、三屆創業板發審委委員。

  1月13日召開的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強調,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懲治腐敗,始終保持對資本市場反腐敗鬥爭形勢的清醒認識,全力支持配合駐證監會紀檢監察組深化證券發行審覈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治理,深入推進風腐同查同治,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