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曾是格力「眼中釘」,浙江知名空調企業衝刺港股IPO

2025-01-16 18:40

港交所成為國內家電企業上市熱門地,聚集了海信家電(000921)、海爾智家(600690)和美的集團(000333)這三家巨頭。2025年初,又一家內地家電龍頭企業衝刺港股市場。1月15日,奧克斯電氣有限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説明書,擬於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商界傳奇人物鄭堅江

值得一提的是,奧克斯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控股股東鄭堅江是一位商界傳奇人物。

1986年,當時只是一名汽車修理工的鄭堅江毛遂自薦,帶領7人承包了寧波一個負債20萬元、破舊不堪的龍觀鍾錶零件廠,從而走上創業之路。他四處籌集到2000元錢,從生產加工各種零部件起步,短短几年,將電能表產品做到全國第一。鄭堅江順勢在1991年創立三星品牌,1993年成立寧波三星集團,並且在2011年成功上市。

1994年5月,鄭堅江又把目光瞄向空調,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開始生產空調器,年生產能力達50萬台。他用了8年的時間就做到了國內空調行業的頭部。1991年鄭堅江創立三星品牌時,將「拓荒牛」定義為奧克斯創業精神的象徵。當時,他賦予這種精神的內涵是「安下心、上進心、謙虛心、吃苦心、責任心」。為弘揚和傳承「拓荒牛」精神,在1994年創立空調品牌時,鄭堅江將「牛」的英文音譯為 「奧克斯」。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3年,奧克斯電氣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5.28億元、248.32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24.87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電氣實現營業收入242.78億元,同比增長15.4%;歸母淨利潤27.16億元,同比增長17.8%。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截至2023年,按銷量計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空調提供商。

鄭堅江身家不菲,為國內富豪榜榜單上的常客。在2024年胡潤百富榜上,鄭堅江以225億元的財富名列第213名,這已是鄭堅江連續十多年躋身該榜單。

目前,鄭堅江亦是奧克斯集團董事長。奧克斯集團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分別是2011年上市的三星醫療(601567)(前身是三星電氣)及2014年上市的奧克斯國際。

「價格屠夫」的崛起

奧克斯進入空調產業的1994年,市場供不應求。1990-1993年,空調產量的複合增長率高達136.87%,可以説,只要產得出來就能賣得出去。鄭堅江正是看到了這一機會。

不過,奧克斯空調在成立的前十年都是無名小卒。進入21世紀,美的、格力、春蘭等大品牌產能擴張過激,空調進入供大於求狀態,空調價格也逐漸走低。這時,鄭堅江開始將自己在儀表行業用過的低價策略用到空調上。

2001年,奧克斯發起了一場「免檢是爹,平價是娘」的「爹孃革命」,40多款機型的空調降價幅度高達30%,開啟行業內的惡性競爭。

一年后,奧克斯又發佈了《空調成本白皮書》,稱一臺1.5匹冷暖型空調成本只需1800元,並再次帶頭降價,遭到同行痛罵的同時,卻博得消費者好感,帶來了可觀的銷量增長。

2001-2005年的空調價格戰加速了小品牌的出清,這期間,中國空調品牌從400個直降到30余個,超過九成的小廠潰敗破產。

而「價格屠夫」奧克斯作為價格戰的發起者異軍突起,銷量迅速從2001年的20萬套上升到2004年的325萬套,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完成了從寧波的小家電作坊到全國知名空調品牌的轉變。

家電行業老五衝刺港股

2016年初,奧克斯的中央空調部門選擇了在A股新三板上市(奧克斯電835523.OC),但僅一年后便匆匆摘牌退市

彼時,在其他頭部品牌企業的衝擊下,奧克斯邊緣化危機越來越嚴重,奧克斯行業五強地位岌岌可危。為此,奧克斯加碼智能家用空調業務,擴大了產能並優化了零售模式,同時試圖又用低價策略來實現突破。

此后,奧克斯慢慢穩住了腳跟,收入規模實現了增長。

在2019年,奧克斯遭遇公關危機,其被格力電器(000651)董事長董明珠公開投訴,董明珠稱其空調能效造假,欺騙消費者。受此影響,這兩家公司也多次對簿公堂。2021年,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奧克斯起訴格力及相關經銷商的兩例侵害發明專利權案審作出判決,格力電器被判賠償奧克斯合計約1.67億元。

而此次選擇赴港上市,奧克斯意在進行融資以增強其全球研發能力、提升智能化水平。

發展至今,奧克斯成為一家集家用和中央空調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於一體的空調提供商,並穩住了其市場地位。目前,公司業務覆蓋全球超140個國家和地區。

奧克斯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是業內智能空調的標杆,是全球領先的智能空調品牌,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術方面均保持在行業領先水平。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智能語音空調銷量計,我們排名全球第一。」

不過從規模上看,奧克斯與美的、格力和海爾的收入相差甚遠。公司於2023年的收入僅240余億元,同年美的、格力和海爾的營收分別高達3737.1億元、2050.18億元及2614.28億元。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薛永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