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網紅李開復

2025-01-15 20:48

來源:字母榜

如果要在大模型領域選出一位兼具行業影響力和行業爭議度的人物,那李開復一定榜上有名。

2023年中決定親自下場擔任零一萬物CEO時,李開復一度被業內拿來跟王慧文做比較,討論兩者的創業項目究竟誰更貴。隨着王慧文因病退出,一年多后,還留在大模型牌桌上的李開復,同樣麻煩纏身。

最新的爭議發生在1月初。「阿里收購零一萬物」消息傳出的當晚,李開復便率先在朋友圈做了闢謠,並在次日接受了好幾波媒體的專訪,以告訴外界零一萬物並非解散,只是放棄了對超大規模參數模型的訓練,未來仍將專注訓練中小模型,併發力應用側。

在此之前,零一萬物還曾陷入「套殼Meta開源大模型LLaMA」以及放棄預訓練的多輪質疑聲中。

頂着中國「AI教父」頭銜下場搏鬥的李開復,在自己選中的大模型賽道被反覆質疑,甚至有激進行業人士,直接將李開復和其背后的零一萬物稱之為「大模型混子」,恆業資本創始合夥人江一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其實我們更早都知道了(李開復)要放棄預訓練的事情,這在行業里不算是一個太大的祕密。」

不同於此前二十多年在中國的佈道者角色,調轉身份成為創業者的李開復,這次與其他人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技術、產品和商業化,正化身一道道選擇題,一邊篩掉落伍者,一邊比出優勝者。空留影響力而暫時缺乏行業認可度的李開復,其身上AI教父的氣質,也越來越讓渡給AI網紅的新形象。

如同雷軍選擇汽車作為自己最后一次創業一般,李開復則將大模型視為自己的最后一舞。2022年11月ChatGPT亮相后,看到它的那刻,李開復「意識到它的出現比我預期的要快……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我必須參與其中。」

對更大成功的渴望,成為驅使雷軍和李開復這類早已功成名就之人,再次躬身入局的最大誘因。

2010年,雷軍終於決定投身智能手機創業后,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和林斌都不理解,反問雷軍「你什麼都有了,創業圖什麼?」

雷軍曾反思自己在小米之前的創業經歷,覺得很多產品都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卻總是失之交臂,並認為「這是時代使然,公司基因使然,迴天乏力。」

尤其是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上市后,看着市值只有一家主流互聯網上市公司的零頭,雷軍曾告訴《財經》,他曾以為金山可以承載他的夢想。現在,他想做一家百億乃至千億美元的公司,「否則你做一家又一家10億美金的公司價值有多大?一次又一次複製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李開復對成功的渴望比雷軍還要大10倍。之所以放棄投資方式而選擇自己下場做,李開復給出的原因是自己「想要創建一個偉大的企業」,並相信在微軟時期的職業經歷,使自己學到了打造下一個潛在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所需的能力。

只不過,隨着李開復丟棄掉AGI(通用人工智能)夢想,他的萬億公司願景,也變得更虛幻了一些。

在ChatGPT出現2年來的國內大模型創業浪潮中,李開復還是那個最高頻發佈朋友圈闢謠消息的AI創業者。

1月初網傳「阿里收購零一萬物」消息后,李開復便再次通過朋友圈闢謠,然后才指揮零一萬物官方發佈了闢謠聲明。

綜合李開復的對外迴應信息,經歷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后的零一萬物,未來超大模型訓練會交給阿里,自己則主攻中小參數的行業模型。

這一轉變更早來自於李開復去年5月份的思考。當時,零一萬物已經選擇不再盲目追求擴大參數量,並捨棄了訓練原定萬億參數的超大模型Yi-X-Large的計劃,轉而訓練了更小更快更便宜的MoE混合專家模型Yi-Lightning。

闢謠「阿里收購零一萬物」消息之前,去年10月份,李開復還通過發朋友圈闢謠了零一萬物停止預訓練的消息,並在當時堅定迴應稱,零一萬物絕不會放棄預訓練工作。

更早之前的2023年11月,立志研發通用大模型底座的李開復,則陷入一場套殼Meta開源大模型LLaMA的質疑之中。當時,李開復也是第一時間通過朋友圈予以澄清。

儘管三次闢謠的內容指向不同,但導致這些謠言輪番找上零一萬物的一大主因,還在於公司太窮了。

在同爲大模型六小虎(零一萬物之外,還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百川智能、階躍星辰)的其他幾家相繼拿下一眾知名投資機構和大廠的多輪融資之后,零一萬物成立至今,被曝出的融資消息只有兩條:一是2023年10月完成由阿里雲領投的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超10億美元,躋身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獨角獸行列;二是去年8月完成數億美元新融資,投資方包括某國際戰投、東南亞財團等。

阿里雲成了零一萬物當前唯一公開明確的投資人。比融資數額少更糟糕的是,融資環境正變得越來越難。江一表示,進入2025年,行業對大模型的投資會變得更為謹慎,「類似李開復做出放棄預訓練的決定,在六小虎中幾乎都不同程度存在,就看它們資金能撐到什麼時候來對外宣佈自己的戰略調整了。」

除了大模型自身商業變現艱難之外,生態鏈的錯位,也讓這波AI創業顯得愈發不易。在同樣開發大模型的國內創業者李輝看來,原本大家期望中的場景是,芯片賺最少的錢,平臺賺一定的錢,應用賺最多的錢。但現實卻是提供GPU芯片的英偉達,一家賺走了行業超八成的利潤,「但這種倒三角局面不會一直持續下去,2025年,隨着AI原生應用的爆發,會有所改變。」

暫時等不到生態環境改觀的零一萬物,從成立伊始,就走上了一條勤儉節約做AI的路徑。

去年6月份接受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採訪時,李開復就曾預言,未來一年內可能會看到有一半公司放棄預訓練。「有些創業公司就融不到錢了,如果你是個創業公司,就剩比如説1億美金了,然后一個月要燒2000萬美金,是五個月把它燒完賭一賭,最后燒一個模型打敗谷歌,還是用三年拿這1億美金打造一個APP?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未來,李開復明確零一萬物將不再追求訓練超級大模型,這也意味着零一萬物成為行業第一家宣佈放棄追尋AGI的玩家。「從商業角度考慮,我們認為只有大公司能繼續做超大模型。」

字節成了李開復上述判斷的最好例證。在大模型賽道一度處於落后位置的字節,通過一年多時間的追趕,到2024年底,一躍躋身國內一線梯隊,其不僅補齊了基礎模型的技術性能,還在產品上相繼佈局了豆包、Cici、Coze、星繪、貓箱、豆包愛學、即夢等,涵蓋了AI智能助手、AI社交、AI工具和AI教育、AI視頻等主流應用賽道。

但將AGI拱手相讓給大公司后的李開復,無疑將會迎接未來更多的審視和質疑。

如果將時間回撥到20年前,當下對李開復的質疑,多少有些難以想象。

2005年7月,決定加入谷歌的李開復,開始迎來人生的一場世紀大訴訟。在被前東家微軟以違反競業協議告上法庭之時,時任微軟CEO的鮑爾默便曾將李開復稱為中國的「教父」,以此來佐證李開復在中國的影響力。

鮑爾默彼時給李開復帶上的教父頭銜,多少還算不上實至名歸。隨后,通過籌建谷歌中國,並將前沿科技宣傳給國內更多人的李開復,正式得到業內認可,並冠上了中國「AI教父」的美譽。

李開復的一生也與AI結下了不解之緣。1983年,以計算機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李開復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並選定了語音識別研究方向,成功開發出了全世界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的應用程序,1988年《商業周刊》因該項創造授予李開復「最重要科學創造獎」榮譽稱號。

1990年夏天,28歲的李開復,決定放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助理教授職位,從學界投身產業界,加盟蘋果,領導團隊發明了QuickTime,併成為蘋果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隨后,李開復從蘋果又相繼跳槽到SGI、微軟和谷歌。

參與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和谷歌中國的經歷,使得李開復不僅與更多AI人才有了交集,也藉此培養和發掘了一大批相關人才。脱身於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更是一度成為中國互聯網以及AI領域的黃埔軍校,張宏江、張亞勤、沈向洋、王堅等業內赫赫有名的大佬,均出身於此。

產業界的努力之外,李開復還格外重視跟大學生的交流。早在1990年,李開復就曾在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開個四個星期的課程,向中國大學生介紹前沿AI知識。2003年,李開復還自己出資創立了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平臺「開復學生網」,2006年,其更名為「我學網」。在上面,李開復自述其回答了上萬箇中國學生的問題。

創新工場的籌辦,則成為塑造李開復中國「AI教父」的最后一層砝碼。

到2008年,在谷歌中國的工作,已無法滿足李開復的自我追求,「我越來越意識到,管理更大的團隊不是我心中的目標,我更喜歡從無到有的創造,而不是經營一個巨無霸。」

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背景是,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從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過渡的前夜,一大幫創投機構都冒了出來。2009年8月,李開復也創立了自己的投資機構——創新工場,並投中了一批知名公司,如摩拜單車、知乎、豌豆莢、墨跡天氣、美圖等。

藉助李開復在科技領域的多年經驗,創新工場搶先押注前沿科技賽道,「投早、投小、投科技」一度成為其最重要的標籤之一。

到2016年,「人機大戰」——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九段李世石的爆發,讓原本侷限在科學和科幻領域的AI變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大眾熱點話題。創新工場也開始進一步聚焦,同年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李開復親任院長,致力於AI技術與科研、實驗室、高校、人才的生態鏈接和技術轉化,開創了一套「VC+AI」的投資新模式,官方宣傳稱投資了10多家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

2012年被投資的曠視科技,成為創新工場投資的第一家AI公司,隨后創新工場的這份AI獨角獸名單中相繼加入了美圖、地平線、第四範式、馭勢科技、Momenta、文遠知行、比特大陸、飛步科技、極飛科技、鎂伽、創新奇智等的身影。

但投資前沿科技的風險也隨之而來,這些公司大多因為超前佈局尚未能做到盈虧平衡,其中也只有顯得不那麼前沿的美圖,實現了盈利。

其他要麼如馭勢科技、Momenta、極飛科技等暫未傳出上市消息,要麼如比特大陸、曠視科技等,上市遇挫。

尤其是作為創新工場AI投資首秀的曠視科技,即便頂着上一波AI創業「四小龍」的名頭,在港交所、科創板等上市大門前兜兜轉轉3年之后,還是選擇了放棄。去年12月,曠視科技正式撤回上市申請。

那些已經成功上市的公司,如地平線、文遠知行、第四範式、創新奇智等,則如李開復所創立的零一萬物一樣,仍然面臨着何時盈利的靈魂拷問,且其股價均經歷了一波下滑的拋物線,目前都處在股價跌破發行價的狀態之中。

此時就顯現出了作為投資人的好處來。早在2018年初AI大熱之際,李開復在對外採訪中就明言,大家過分高估了AI的商業變現能力,「每個創業者都很想把自己的創業公司包裝成一個AI公司,每個VC也都想要標榜自己是一個AI投資人。但是AI投資其實不適合新手參與。如果對AI技術本身沒有了解就急着參與到AI的早期階段來,這樣的人會賠得連褲子都不剩。」

這其中顯然不包括被稱為中國「AI教父」的李開復。在2019年被晚點問及創新工場回報最好的基金是哪一期時,李開復回答:「投AI項目最多的回報最好……比如曠視回報400倍、VIPKID回報1200倍。」

在旁觀者的投資人身份之外,疊加一層AI創業者的新角色后,李開復也不得不直面AI商業化的難題。

在宣佈零一萬物不再追求訓練超級大模型,轉而繼續訓練參數適中的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基於后者打造可以賺錢的應用之前,李開復已經調轉了公司的商業化路徑:在國內優先發展To B領域,To C應用則先做國外,再做國內。李開復給出的理由是,國外的付費意願比較高,先探索商業化最快的路徑,國內以后C端也會有機會。

但這條新的堅持訓練中小模型的策略,李開復還能堅持多久則要打個問號。

繼千億參數模型Yi-Large之后,去年10月,零一萬物對外發布新旗艦模型Yi-Lightning,「后續零一萬物的模型參數量可能也不會再大於Yi-Lightning。」李開復説道。

去年10月對外闢謠放棄預訓練時,李開復給出了大模型公司要不要做預訓練的兩個衡量標準:一看自己能不能預訓練出一個比開源足夠好的模型;二看預訓練的花費能否承擔得起,且訓練出來以后它能用多久?

眼下,李開復堅持繼續做中小模型預訓練的理由之一是,自己的Yi-Lightning模型依然能打,「所以肯定自己要做。當然務實地説,如果哪天開源模型打敗了我們,我們肯定也要思考是不是就別做了。」

而一旦失去模型層的支撐,李開復一開始構想的「Infra+模型+應用」三位一體佈局,或許也將不得不重新調整。

在李開復設想中,零一萬物要做的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大模型公司,就如同PC時代的微軟。「當時,微軟做Windows kernel,相當於今天的大模型;做Windows,相當於今天的API和平臺;做Office,相當於今天的應用;然后做基礎設施,相當於今天的 Azure Cloud。」李開復舉例説道。

除了基礎設施和模型需要一起做,模型和應用也必須一起做,「因為它們實際上是一體的。」李開復判斷道。

但當零一萬物越來越走到與企業客户利益綁定后的行業大模型領域,在獲取確定性商業回報之外,也令其失去了大規模擴張的可能性。

失去AGI創業機會后,留給創業者做出下一個BAT的機會也變得無限渺茫。傅盛在這方面比李開復更早有了清醒的認識,「我已經放棄BAT的創業夢了,那的確沒機會。」

在最近接受晚點採訪時,面對想打造AGI時代的微軟的夢想,是否隨着放棄超大規模預訓練而破滅了的提問時,李開復回答道,「當然沒有……只能説我們現在是從應用起步。誰都可以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

參考資料:

《他第一個講了出來,不再追求 AGI》晚點對話

《對話李開復:爲了變道,籌備了數月》虎嗅

《李開復獨家迴應:盲目堅持負擔不起的東西,並不是健康的選擇》36氪

《連線Insight對話李開復:不願「透支」未來,零一萬物全面轉向「小而美」》連線Insight

《對話李開復:如果美國形成AGI霸權,我們應該怎麼辦?》騰訊科技

《對話李開復:不走OpenAI「燒模型」之路,大模型to B要有新打法》中國企業家雜誌

《李開復:中國落后美國大模型差距縮小為 6 個月,瘋狂降價是雙輸》AI科技大本營

《對話李開復:價格戰燒不出 AI 超級應用,好模型有貴的道理》極客公園《已經有人在問「李開復和王慧文誰估值更貴」了》投中網

《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中信出版集團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