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5 07:46
JPM會議*天,強生搶了聚光燈。
強生宣佈以146億美元收購專注CNS領域的Intra-Cellular,以獲得其重磅抗精神病藥物Caplyta。
一旦成行,這將超越Karuna、Cerevel,成為2023以來,CNS領域最重磅的一筆併購交易,也能夠為歷經挫折的CNS領域,重新添上一把火。
對於強生來説,拿下一款峰值5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既能補強CNS佈局,更能在應對即將到來的專利懸崖面前,多幾分從容。對於Intra-Cellular來説,也將徹底上岸。
2024年至今,整個行業僅一筆超過百億美元的併購,來自諾和諾德收購CDMO企業Catalent,若聚焦到生物製藥領域,強生收購Intra-Cellular則是*一起超百億美元的收購案。
當然,強生CEO Joaquin Duato表示:「大額交易更像是例外,我們創造的大部分價值來自於小型交易和合作,在這些交易中我們可以利用自身規模的優勢。」
無論JPM大會期間是否還會有其他重磅併購交易浮出水面,2025年纔剛剛開始,手握重金的大藥企,不會也不能放過尋求增長的機會。
這也將醖釀新的一輪洗牌。
/ 01 /
50億美金重磅炸彈
讓強生斥資146億美元收購的Intra-Cellular,到底什麼來頭?
作為一家專注CNS藥物研發的創新葯企,Intra-Cellular目前的核心資產是一款每日1次口服抗精神病藥物Caplyta。
這是一款5-羥色胺2A(5-HT2A)受體拮抗劑和多巴胺受體D2調節劑,最早由百時美施貴寶研發,2015年Intra-Cellular獲得許可,進行全球開發。
從機制上看,lumateperone可部分激動多巴胺D1和D2受體,拮抗5-HT2A受體,抑制DA和5-HT轉運體,以及促進NMDA受體的NR2B亞基活化,因此Caplyta在多種CNS疾病中展現出了治療潛力。
2019年12月,Caplyta被FDA批准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2021年12月又獲批用於輔助治療與I型或Ⅱ型雙相情感障礙(雙相抑郁症)相關的抑郁發作。
在這兩大適應症的支撐下,Caplyta已經展現出了不菲的商業化潛力。2023年,其銷售額已經達到4.62億美元,同比增長86%;2024年繼續增長,前三季度銷售額達到4.82億美元,預計全年最高可達6.85億美元。
不出意外,Caplyta還將繼續快速增長。就在去年底,Intra-Cellular向FDA提交了Caplyta的第3項新適應症上市申請,用於重度抑郁症(MDD)的輔助治療。
在兩項全球範圍內開展的雙盲、安慰劑對照的3期研究中,Caplyta作為抗抑郁藥的輔助治療,在減輕抑郁症狀方面顯示出統計學顯著和具有臨牀意義的改善。除此之外,Intra-Cellular還在探索其兒童適應症和長效方案。
要知道,MDD的潛在患者人數要遠多於精分和雙相。根據強生披露的數據,全球超過10億人——即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神經精神或神經退行性疾病。而在美國,大約240萬成年人患有精神分裂症,610萬成年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2100萬成年人患有MDD。
按照強生的説法,如果獲批,Caplyta有望成為過去15年中*獲批治療MDD及雙相I型和II型抑郁症狀的藥物。
正因此,在強生眼中,Caplyta的銷售峰值將達到50億美元。
/ 02 /
一場雙贏
自2019年Caplyta獲批以來,Intra-Cellular股價不斷上漲,近一年漲幅超30%,市值已經接近百億美元。
強生溢價收購消息傳出后,其股價大漲34%,市值來到134億美元。
在部分市場人士眼中,Caplyta不斷進擊,還有其他在研管線正在加速推進,Intra-Cellular沒必要賣身。
現實是,根據氨基君此前對海外*biotech的覆盤,起碼要5年、10億美元才能邁過營收平衡點。如何在保持研發競爭實力的同時,提高銷售額、攤薄費用率,始終拷問着所有步入商業化階段的biotech。
對於Intra-Cellular來説,Caplyta已經上市5年,銷售額也超過5億美元,但仍處於爬坡階段。銷售費用居高不下,研發投入也不能停,同時還有仿製藥虎視眈眈。Caplyta的新化學實體獨佔權於去年12月到期,儘管根據橙皮書列出的專利可以將其針對仿製藥的保護延長至2040年,但目前已經有多家仿製藥企提交了簡化新葯申請。
就在上周,Intra-Cellular剛剛解決了與山德士的專利糾紛,后者同意在2040年之前不會推出Caplyta的仿製藥版本。這一消息公佈后,其股價上漲超14%。
而根據外媒報道,Intra-Cellular此前共起訴了7家仿製藥申請者,山德士之外,還有多起訴訟正在等待着判決。
這種情況下,投入強生懷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正如Intra-Cellular CEO在內部信中所説,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公司也將達到另一個里程碑。在他眼中,強生將提高Caplyta的銷售預期。支持公司尋求MDD獲批,擴大銷售團隊;同時,藉助強生在神經科學領域全球推出療法的經驗,會加速Caplyta放量,以及推進其他管線的研發。
對於強生來説,重金收購Intra-Cellular,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囊括一款5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
除了這款藥,強生還將獲得ITI-1284、lenrispodun、ITI-1020、ITI-333、ITI-1549等多個在研管線,這會進一步加強其神經領域的管線佈局。
目前,強生的神經科學業務的支柱是抗精神病藥物Invega和抗抑郁鼻腔噴霧劑Spravato。2024年5月,強生表示其在研的MDD新葯seltorexant在III期MDD3001研究成功,患者抑郁症狀和睡眠有了顯著和有意義的改善。
強生的神經科學業務也並非一切都好。10月份,強生終止了3個神經科學領域的臨牀研究項目:seltorexant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II期臨牀研究、JNJ-0376治療帕金森病的I期臨牀研究以及P2X7拮抗劑治療雙相障礙的II期臨牀研究。
顯然,儘管強生已經在該領域佈局多年,但依然無法改變CNS的研發困境。
而隨着幾款重磅炸彈的專利即將到期,STELARA(2023年專利到期)、SIMPONI(2024年專利到期)以及DARZALEX(2029年專利到期),都是強生單品銷售額前十的藥物,其不得不加速戰略調整。
過去一年,徹底剝離消費者業務后,強生進行了一系列動作,包括集團品牌煥新、重大收購等,一個「新的強生」開始完全專注於創新制藥和醫療科技兩大領域。
具體到創新葯領域,強生全面聚焦腫瘤、免疫、神經三大領域。此前,其向外披露了新的五年計劃,預計到2030年推出20多種新葯和50多種產品。
其中,10種或更多藥物的峰值銷售潛力至少為50億美元,包括特立妥單抗注射液和JNJ-2113;15種銷售潛力為10億-50億美元的產品,包括Spravato、seltorexant、aticaprant和 JNJ-4804等。
而隨着收購Intra-Cellular,強生也將再度收穫一款50億美元大單品,為其應對專利懸崖危機,增添新的助力。
/ 03 /
併購與洗牌
CNS市場規模巨大,吸引着越來越多大藥企加碼。強生之前,渤健選擇抄底CNS開拓者Sage。
由於臨牀試驗接連失敗,2024年Sage股價暴跌近75%。截至2024年1月10日收盤,Sage股價報5.5美元/股,市值只有3.4億美元。
渤健則以7.22美元的非約束性報價,收購Sage,總估值為4.42億美元。此前雙方就達成合作,共同開發和商業化兩款CNS產品:用於治療PPD/MDD的Zurzuvae,以及治療原發性震顫的SAGE-324。
根據協議,渤健需要支付首付款8.75億美元,后續最高16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溢價40%(104.14美元/股)的股權投資。可以説,僅上述這筆交易的首付款就是此次收購的兩倍。
去年10月,靈北製藥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Longboard Pharmaceuticals,獲得一款高選擇性的5-HT2C超級激動劑,用於治療難治性癲癇DEE。
艾伯維則再次押注阿爾茲海默症,以14億美元收購Aliada,后者的核心資產是ALIA-1758,目前處於臨牀I期試驗開發階段的抗澱粉樣蛋白抗體。
當然,不只是CNS領域,整個生物製藥領域的併購,都將升溫。
儘管2024年大型交易數量大幅減少,併購金額相較2023年有所下滑,但是,從大藥企在這次JPM大會就能看出,大藥企依舊對小型併購有着極高的興趣,也十分渴望那些專注於早期或中期資產。
抄底Sage后,渤健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繼續通過併購方式擴充自身實力。
羅氏則在大會上展示了其強大的「併購火力」,每年可以調動約100億美元的資金。同時,其CEO強調,公司並不打算盲目花錢,而是更青睞那些能與現有產品組合形成良好互補,或能在關鍵疾病領域帶來顛覆性突破的目標資產。
吉利德CEO表示,現有產品能夠每年穩定產生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因而可以進行「適當的併購及構建合作伙伴關係」來補充管線。在JPM2025大會開展期間,吉利德也達成了一筆交易,以17億美元的總交易額引進Leo Pharma的STAT6抑制劑。
禮來則在大會首日,宣佈以10億美元預付款「搶下」Scorpion Therapeutics的PI3Kα抑制劑項目,並承諾在后續的監管與銷售里程碑達成后追加15億美元;GSK則宣佈以11.5億美元收購IDRx,囊獲一款罕見病藥物。
JPM大會期間的這些交易,為2025年生物醫藥併購帶來了更多希望。
事實上,無論是高盛還是美國醫藥VC機構Atlas,均認為併購市場未來值得期待,因為這些大藥企彈藥充足。
根據高盛測算,在債務槓桿為2.5倍EBITDA的情況下,這些公司潛在的融資能力約為5000億美元。若槓桿水平提升至4倍EBITDA,其融資空間更可接近9000億美元。而目前,XBI的總市值約4000億美元。
也就是説,即使不加大槓桿,大藥企也有實力買下所有的biotech。
在專利懸崖與新技術興起的雙重壓力下,通過收購企業或引進資產,早已成為巨頭們保持長期增長與競爭力的主要路徑。
從JPM大會首日傳遞的信息來看,生物醫藥領域出現更多超10億美元甚至更大規模的併購交易,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而這,也將引領新一輪行業洗牌。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氨基觀察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