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4 13:08
2024年,在新「國九條」等政策引導下,監管部門通過嚴把入口關、加強監管等,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IPO市場呈現出穩健前行的態勢。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100家企業成功登陸A股市場,首發募資總額為673.53億元。從融資板塊分佈來看,滬市主板17家、科創板15家、深市主板7家、創業板38家、北交所23家。
新股發行階段性「變奏」之際,北交所積極納「新」,進一步擦亮「專精特新」招牌。
對比來看,北交所2024年新股數量佔當年發行總數的比例從2023年的18.68%上升至23%。北交所過會企業數量佔比、新增受理企業數量佔比呈上升趨勢;多家企業轉戰北交所,更多闖入「輔導關」的企業將目光投向北交所……
多項數據折射出,北交所市場「磁力」持續增強。方正證券北交所研究團隊認為,隨着高質量的上市公司供給加快,預計2025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特性會更加凸顯。
北交所「添丁」23家,上市首日平均漲幅超217%
北交所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在2024年匯聚多家創新屬性優、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業。Wind數據顯示,2024年,北交所新增23家上市公司,募資總額為46.84億元。
截至2024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擴容至262家,總市值5386.01億元(以2024年最后一個交易日計算),共有4只個股總市值超過百億元,分別為貝特瑞、錦波生物、曙光數創和艾融軟件。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其中提出,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強化新股發行詢價定價配售各環節監管,從嚴監管高定價超募,提升中小投資者獲得感。
從發行價格來看,2024年,北交所新股平均發行價格為10.49元/股。當年發行價格最高的北交所新股為萬達軸承,發行價20.74元/股;其次,海昇藥業、林泰新材、瑞華技術的發行價均超過19元/股;方正閥門的發行價最低,為3.51元/股。
新股供給量減少的同時,2024年,新股的稀缺性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關注和參與,多隻新股上市首日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除海昇藥業上市首日平收,其余22家新股上市首日均實現上漲,23只北證新股首日平均漲幅達217.68%。
具體來看,2024年上市的北證新股中,有17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盤漲幅超100%,其中銅冠礦建上市首日收盤漲幅高達731.41%,方正閥門、勝業電氣、科力股份、萬源通首日收盤漲幅均超過300%。
相應地,2024年北交所新股申購持續火熱。數據顯示,方正閥門、林泰新材的中籤率均為0.03%。方正閥門的發行結果顯示,47.36萬戶投資者參與了其網上發行,網上有效申購數量達1071.59億股,網上有效申購倍數達3387.35倍,創下北交所新股紀錄。
開源證券認為,由於2024年北交所新上市企業從行業賽道、技術能力等角度去看,均具備優質的稀缺性,同時較低的發行估值對資金吸引力強,因此新股首日漲幅也較高。
從行業分佈來看,製造業企業仍是北交所的「主力軍」。從發行上市企業的數量來看,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等行業位居前列,多為國家支持鼓勵發展的高端製造行業、戰略性新興行業。
從整體業績表現來看,多隻北交所新股2024年度業績預喜。
例如,瑞華技術預計2024年實現營收6.2億元,同比增長57.26%;預計淨利潤1.17億元,同比增長2.91%。
萬源通預計2024年實現營收10億元至10.5億元,同比增長1.62%至6.7%;預計歸母淨利潤1.2億元至1.3億元,同比增長1.65%至10.12%。
方正閥門預計2024年實現營收7億元至7.8億元,同比增長3.04%至14.82%;歸母淨利潤6400萬元至7100萬元,同比增長5.62%至17.18%。
24家企業順利「闖關」,過會率100%
2024年,滬深交易所在發行上市審覈制度作出優化完善,進一步壓實發行人第一責任和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在嚴把「入口關」的同時,上會企業數量也出現下降。據統計,2024年A股首發上會公司合計55家(二次上會按最終結果計算),其中通過53家,被否1家,暫緩1家,通過率為96.36%,較2023年提升4.13個百分點。
分板塊以最終結果來看,北交所、科創板及創業板2024年過會率均為100%,滬深主板上會企業過會率為83.33%。北交所過會企業數量領先,為24家;其次為主板12家、科創板10家、創業板9家。
從業績表現來看,24家北交所過會企業最近一年的平均歸母淨利潤為8274.74萬元,歸母淨利潤中位數為5632.96萬元。多數北交所過會企業的歸母淨利潤集中在3000萬元至5000萬,有10家,佔比41.67%。
同時,在2024年北交所過會企業中,也有多家公司業績亮眼。財務數據顯示,最近一年歸母淨利潤超過1億元的北交所過會企業有4家,分別為開發科技、天工股份、瑞華技術、戈碧迦。
上述企業中,開發科技淨利潤規模排在首位。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25.5億元,同比增長42.39%;歸母淨利潤4.86億元,同比增長165.67%。公開資料顯示,開發科技屬於儀器儀表製造業,公司主營業務為智能電、水、氣表等智能計量終端以及AMI系統軟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從審覈節奏來看,2024年北交所上會企業,從受理到首發上會的平均時長約277.75天,
較2023年的平均時長有所增加。2023年北交所IPO企業自申報至首次審議平均用時約202天,有8家企業用時少於100天。
從申報到過會,用時最短項目為萬達軸承。公司於2023年11月6日獲北交所受理,僅經歷一輪問詢后便迎來「大考」,用時74天。同時,該公司也是直聯審覈機制獲北交所受理的首例,是首家掛牌新三板不滿一年的申報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萬達軸承主營業務為叉車軸承及迴轉支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叉車軸承、迴轉支承等。公司總募資額為1.19億元,募集淨額為1.02億元,用於「工業車輛專用軸承產能提升項目」、「智能裝備特種軸承研製及產業化項目」兩大項目中。
用時最長的項目為戈碧迦,該公司自2022年10月31日獲受理,於2024年1月迎來首發上會,期間間隔444天。招股書顯示,戈碧迦是一家從事光學玻璃及特種功能玻璃研發、製造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特種功能玻璃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納米微晶玻璃、防輻射玻璃、耐高温高壓玻璃等。
新增受理66家,蘇浙粵包攬超半數
在IPO受理節奏上,2024年,A股市場IPO受理共77家。其中,北交所新增受理6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過六成。同時,北交所對受理企業的問詢審覈節奏保持穩健,2024年有24家企業上會並通過。
從時間分佈來看,全年北交所企業受理的高峰期集中在年中和年尾,這與2023年的情況相近。據統計,2024年6月和12月分別有28家企業、32家企業獲受理,約佔全年北交所新增受理項目的9成。
在區域分佈方面,蘇浙粵三省仍牢牢佔據着北交所IPO「第一梯隊」的位置,包攬超數北交所申請受理企業。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憑藉貢獻13個新受理項目躍居「榜首」;浙江、廣東分別有12家、11家企業獲受理。
就擬募資金額而言,上述66家企業合計募資約241.94億元,其中擬募資額超過5億元的企業有14家。傑理科技擬募資額為10.8億元,為當年北交所最大IPO;錦華新材、泰凱英、金鈦股份、安勝科技、頂立科技5家公司的擬募資額超過7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4年新受理的北交所IPO「小而美」特點明顯,且優質企業不斷增加。據wind數據,66家被受理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的中位數為5.17億元,平均數為7.55億元;歸母淨利潤的中位數為6307.96萬元,平均數為7791.89萬元。
有14家企業淨利潤邁過了億元大關,超過6000萬元的企業數量為34家,佔當年新受理企業的「半壁江山」,包括傑理科技、中環潔、安勝科技、錦華新材、艾科維等。
最近一年利潤規模最大的北交所新受理企業為傑理科技。2023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9.91億元,同比增長29.29%;歸母淨利潤6.23億元,同比增長85.42%。
招股書顯示,傑理科技是一家專注於系統級芯片(SoC)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主要面向藍牙音視頻、智能穿戴、智能物聯終端等領域。在此次北交所IPO前,傑理科技曾兩度「改道」,相繼衝刺上交所主板、創業板IPO,但均未果。
「后備軍」持續擴容,券商積極佈局
與IPO受理企業規模相比,北交所的「后備軍」更加充足。Wind數據顯示,按照輔導備案日期統計,2024年北交所新增輔導企業180家。從審覈狀態來看,有163家企業處於輔導期,4家企業輔導驗收通過,13家終止輔導。
行業分佈方面,后備企業主要集中於專用設備製造業(佔比16.11%)、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佔比10.5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佔比6.66%)。
其中,不乏從滬深交易所「改道」而來的企業。譬如,2024年11月,特富發展在浙江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擬北交所IPO,輔導機構國泰君安。此前,特富發展曾有滬深IPO計劃;2024年9月,曾在A股主板IPO「受挫」的菊樂股份,也將目光看向北交所,在四川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不僅吸納了更多優質企業,也有望成為券商競相追逐的新高地。
從保薦機構角度看,民生證券保薦的企業數量最多,為12家;申萬宏源保薦數量為11家,海通證券、國泰君安、開源證券保薦數量均為10家。部分中小券商也躋身前列,佔據一定北交所市場。如財通證券、長江證券、國投證券等機構保薦企業數量均超過5家。
在2025年度策略會上,開源證券副總裁孫金鉅表示,將緊緊圍繞「一流北交所特色券商」和「最佳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商」的戰略目標,堅定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第一創業、長城證券近期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也提到,將加大北交所發行力度,積極拓展北交所業務。
展望2025年,方正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隨着北交所IP0標準提高,預計2025年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專精特新「小巨人」特性將更加凸顯。
開源證券研究團隊認為,從中長期看,北交所肩負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使命,未來發展空間較大。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已超過6000億元,未來兩年有望加速高質量擴容,並進入萬億元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