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溢價收購,關聯交易,鷹瞳科技如何走出迷局?

2025-01-13 13:40

都説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在近年生成式AI新概念的加持下,醫療行業也在突飛猛進的發展。《未來醫生白皮書(2024)》顯示,中國臨牀醫護人員在AI技術採納上領先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員已在日常工作中應用AI工具,遠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不過,頭頂「AI+醫療第一股」光環的鷹瞳科技,卻並沒有因此取得業績突破,甚至因為連年虧損而陷入發展困境。由此也不得不令人擔憂,在這個充滿機遇的市場,鷹瞳科技何以扭轉局勢?

增收不增利成為常態,名聲在外盈利能力卻存疑

公開信息顯示,鷹瞳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提供慢性病早篩及管理、近視防控、斜弱視治療等全方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醫療器械公司,擁有多款自主開發的產品管線,能夠滿足更廣泛的人羣對健康服務的各種需求。

據瞭解,鷹瞳科技的核心產品Airdoc-AIFUNDUS。而且,這款人工智能SaMD(醫療器械軟件)的1.0版本,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三類器械註冊證,能夠輔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問題的診斷評估,2.0和3.0版本也在研發推進階段。

據其財報數據顯示,鷹瞳科技通過以上人工智能軟件與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了數百萬人次,且檢出了超百萬人次的重大陽性案例。由此可見,其為相關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作出了貢獻。

不過,相比其服務的客户數量,鷹瞳科技的盈利能力卻十分堪憂。例如,據鷹瞳科技歷年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3041.5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2.04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卻一直告負。甚至時至2024年上半年,其歸母淨利潤虧損額度仍有擴差之勢,達到了8050.2萬元。

由此可見,近年以來,鷹瞳科技已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其盈利能力卻遠未改善。

以2023年度數據為例。鷹瞳科技2023年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鷹瞳科技實現營收2.039億元,同比增長79.5%;實現毛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124.04%。

而與營收、毛利潤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歸母淨利潤依舊處於虧損狀態,高達-1.33億元。據統計,其五年期間累計虧損超7億元,而這種虧損還在進一步擴大。

據分析,鷹瞳科技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增長承壓,一方面與其因監管變化做出的虧損準備有關。據鷹瞳科技在財報中解釋稱,由於監管法規將激光近視治療儀重新歸類為三類醫療器械,並自2024年7月起禁止企業銷售未取得相關認證的產品,導致該公司對本應向客户出售的一批激光近視治療儀做出了2370萬元的虧損準備。

另一方面,隨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AI能對鷹瞳科技的業績增色幾分,也是一個未知數。而其挑戰在於,醫療AI從技術到應用,需要在專業領域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與服務能力,也需要在AI技術實際上,與AI科技大廠相匹敵。

AI應用遭遇攔路虎,研發投入不足遭市場詬病

衆所周知,醫療AI賽道是一個相對熱門的賽道,AI科技大廠對其也是虎視眈眈。

因此,如何同時兼具人才、研發能力、數據資源、應用場景等,對鷹瞳科技來説,就是非常巨大的挑戰。而對於鷹瞳科技而言,這些也是其相對欠缺的地方。如此種種,也勢必會影響其AI技術的應用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鷹瞳科技引入AI輔助工具進行醫療檢查,還需要讓下游的醫療機構與其步調一致,能夠從觀念、實用等角度,讓醫療機構的醫生,接受AI技術的引進。

很顯然,讓不同機構、不同認知層次的醫生都接受這些新型觀念,也並非易事。

除此以外,鷹瞳科技的AI技術成色,也頻繁遭到質疑。不可否認的是,一家AI科技企業的技術成色,往往可以通過其研發投入來窺探一二。

但是實際上,近年以來,鷹瞳科技的研發投入不升反降。可供查詢的數據是,2024年上半年,其研發費用為4898.6萬元,同比下降13.3%。

而在更早的2023年,鷹瞳科技的研發費用就已縮減11.1%至1.12億元。與鷹瞳科技研發投入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內部經營管理相關的開支卻不減反增。

例如,2023年的行政開支、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同比增長38.2%、0.7%至9898.1萬元、1.01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鷹瞳科技的行政開支繼續增長3.43%至4198.8萬元,讓其盈利能力進一步受損。

企業正向盈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以犧牲研發投入來保住利潤,恐怕會讓其陷入惡性循環。畢竟,AI醫療賽道,是一個技術為王、被普遍視為技術密集型的賽道。

產品競爭力不足,溢價收購被指疑點重重

而鷹瞳科技的困境在上市之初或早有預兆,此前就有微博大V對鷹瞳科技提出疑問,該條微博表示,鷹瞳科技溢價收購案疑點重重是否涉及利益輸送?營業成本與收入增速不匹配、毛利率反常變動。

一切的事件的源頭為鷹瞳科技1.82億收購智瞳科技70%股權的這次交易,而北京智瞳的股權結構變化是此次收購案的關鍵。嘉興睿眼瞳創業投資合夥企業(目前註銷狀態)成為其最大股東后,股權穿透顯示背后大股東為北京中觀智和科技有限公司。

而北京中觀智和科技有限公司在鷹瞳科技溢價收購前夕精準切入並獲得北京智瞳大部分股權,這一操作使北京智瞳的股權架構變得複雜且疑點重重,引發了市場對其背后真實意圖和潛在風險的關注 。

此前,鷹瞳科技溢價收購前精準入局並獲得大部分股權的北京中觀智和科技有限公司,因存在大量疑點,而被外界質疑,稱其與關聯公司之間或許存在利益輸送。新浪財經也曾報道過這一交易疑點,。

與此同時,鷹瞳科技自身的財務質量可能同樣存在問題。而由於其技術成色不足,鷹瞳科技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

例如,從關鍵性能指標來看,其產品與競品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例如Airdoc-AIFUNDUS敏感性91.75%,特性93.10%;而致遠慧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93%;硅基智能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敏感性87.29%、特異性95.51%。

這也意味着,鷹瞳科技雖然為「AI醫療第一股」,但其核心產品已陷入同質化競爭之中。

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其產品滯銷,存貨周轉率不斷降低。歷年財報數據顯示,2021-2023年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45.03天、116天、159.17天。存貨周轉天數變長,也意味着其存貨周轉率下降。

這也足以説明,公司存貨項目的資金佔用增長過快、銷售能力下降、公司的產品滯銷,產品競爭力下降或者説供大於求。

由此可見,目前尚未走出盈利困局的鷹瞳科技,還面臨着產品技術壁壘有限、對外收購疑點重重、存貨周轉率不斷下滑等多重隱憂。

雖然鷹瞳科技早年也是資本眼中的香餑餑,但是隨着其上市之后,業績並無明顯好轉,投資者對其信心,似乎也顯得越來越不足。種種跡象表明,鷹瞳科技的AI醫療的故事越來越不好講了。

作者:尼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