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本人真的越來越窮了

2025-01-13 16:43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報告, 2023年日本的人均GDP只有$33,949, 低於2022年的$34,112. G7中排名最后,比意大利還低。 在擁有38個成員國號稱富國俱樂部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中(OECD)排名只有22, 遠遠低於韓國的$35,563的人均GDP水平。 

近幾年不斷貶值的日元,顯然要為按照美元計算的日本人均GDP的不斷下滑負有一定的責任。 但是,即使用日元來計算, 日本家庭的平均收入也是不斷在降低的。 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1992年日本家庭年收入的中間值是549萬日元, 就是説當年日本有50%的家庭的年收入是低於549萬日元的。 然而, 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家庭年收入的中間值下降了26%, 只有405萬日元, 也就意味着日本一半的家庭年收入是低於405萬。 

日本的老齡化,導致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家庭比列上升,這是家庭年收入中間值顯著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日本工資過去幾十年的緩慢增長。

近幾年日本政府不斷呼籲企業增加工資, 但是,日本工資增長的速度依然無法和其他OECD國家相比。 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 2024年日本的平均月工資只有33200日元, 也就是2080美元的水平,絕對屬於OECD國家中的低工資羣體。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2024年財政年度,非常努力地把剛入職的大學生的工資提高了11%。 豐田的這一舉措都上了日經新聞了。但是,新入職的大學生的工資, 經過這次「大幅增長」后也只有254000日元, 依然沒有突破「20多歲僱員每月掙20多萬日元」, 這種以年齡來決定工資的日本企業的僱傭傳統。 即使加上豐田2024年給員工的夏季和冬季的7.6個月的獎金,豐田員工的年工資水平,也遠遠低於美國和德國汽車企業的工資水平。 毫不誇張地説,豐田在全球汽車市場的一大競爭力,來源於日本僱員的低工資。

最近日本的三井住友銀行宣佈,從20254月開始,新入職的大學生的起薪從25萬日元調高到30萬日元,漲幅是20%, 這也許預示着日本企業開始打破「20多歲掙20多萬日元「的這種腐朽觀念。 有意思的是, 三井住友銀行把碩士畢業的學生的起薪,僅僅從28萬日元提高到30萬日元, 與本科畢業入職的員工一樣,沒有任何學位溢價。 拿着碩士的學位去三井住友工作的學生,算是白白浪費了兩年青春。 

其實在日本企業和政府工作, 除了年齡有溢價外, 學位是基本沒有任何溢價的。 如果有,也就是讀研究生那幾年青春的一種補償而已。

日本企業和政府機構對僱員的學歷要求,也就是到大學本科畢業為止,不要指望碩士或者博士學位會比本科有競爭力。 這就是為何日本學生大學畢業后大部分選擇直接就業,而研究生教育對希望就職而不是從事研究的學生沒有吸引力的原因。 

指望在日本企業工作幾年后,讀一個MBA/EMBA然后就鯉魚跳龍門,獲得提職提薪, 這都是屬於不瞭解日本企業文化的幻想。 日本大學開始MBA教育比中國的大學早, 但是到現在也沒有形成氣候。即使像著名的一橋大學,也面臨着招生難的問題 。 一橋大學的商學院院長,需要走訪企業懇求企業派員工來讀MBA,從來沒有遇到像國內名校MBA/EMBA被申請人踏破門檻,擠破頭的場景。

長久以來,年薪1000萬日元在日本是一個進入高收入階層的門檻。 根據日本税務局的統計資料, 日本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工薪階層佔全部打工一族的5%。 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1000萬日元也就是47萬元人民幣,這個年薪收入,要遠遠低於國內的金融行業和和IT大廠的年薪。 

經歷了失去的30年的日本,不僅收入下降,也沒有啥高收入階層。 法國經濟學家其名著《21世紀的資本論》中討論的年薪幾百萬美元的超級管理者(super managers),在日本幾乎是鳳毛麟角。 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日本社會主義的基礎」。

(轉自:邢予青東京漫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