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3 19:0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焦文娟 哈爾濱報道
過去,吉利的戰略是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大眾」,旗下有12個品牌、5個智駕團隊、各子品牌還有自己較為獨立的採購體系。在市場擴張初期,這種打法是適用的。
當競爭更加激烈,降本增效盛行,聚焦纔是最好的作戰方式。一位自主車企CEO向《21汽車·一見Auto》做出判斷,「2025年將是史上關停並轉來得最激烈的一年。」他認為,由於資本市場輸血不容易,外加政府產業基金風險控制更為嚴格,車企融資不易。「規模不大、資源分散,甚至現金流為負的企業,風險挑戰比較大。」
吉利的調整早早開始,2024年9月20日,吉利發佈《台州宣言》。之后,幾何併入銀河,極氪和領克合併。為應對2025年的變化,吉利再次明晰了未來三年的航海戰略圖。
在堅持整車業務主線的背景下,2025年,吉利堅定「兩橫七縱」佈局。「兩橫」是指形成吉利汽車集團和極氪科技集團兩大汽車業務主體;「七縱」是指在整車架構、電子電器架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驅系統、動力電池和超級電混七項技術上,聚焦全產業鏈創新。
兩大汽車業務主體的掌舵人分別是80后「少壯派」CEO淦家閲和70后、在吉利深耕近29年的「老將」安聰慧。明晰主體后,2025年,銀河銷量目標劍指百萬,極氪立志「在2024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倍以上的增長」,在2026年銷量破百萬、實現每年40%的複合增長率,成為「中國新能源時代的BBA」。
早在2014年,吉利已經開展過一次品牌整合,即將吉利帝豪、吉利全球鷹、吉利英倫三個子品牌匯聚為統一的吉利品牌。整合后,吉利品牌實現了資源投入、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優化。2015年,吉利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2%至51萬輛,超過比亞迪。
2024年,吉利控股集團全球銷量突破333萬輛,銷量超過長城、奇瑞的123.3萬輛和260.4萬輛,但比「銷冠」比亞迪少93.6萬輛。其中,吉利乘用車(包括吉利、吉利銀河、領克、極氪)在2024年的總銷量超217萬輛。
2025年,吉利乘用車板塊的銷量目標則設定在了271萬輛,同比銷量增長25%。其中吉利汽車集團的目標為200萬輛;極氪科技集團目標為71萬輛。
加上遠程商用車20萬輛的年銷目標和沃爾沃此前立下的120萬輛銷量目標,2025年吉利控股銷量目標超過411萬輛。作為對比的是,2025年比亞迪的銷量目標是550萬輛,吉利與比亞迪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當新勢力們不約而同轉向AI,吉利離造車業務越來越近。
更加明確的是,整車業務是吉利未來的焦點,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 CEO 安聰慧稱「聚焦汽車產業」是《台州宣言》最核心的思考。未來,「對和主業不符,協同作用不大的業務,將逐步剝離。」李東輝表示。
聚焦整車業務的第一步要繼續做整合。繼幾何併入銀河、極氪與領克合併后,吉利控股再度開啟整合動作——雷達汽車和翼真汽車(LEVC)併入吉利汽車集團。
在併入吉利汽車集團(下稱「吉利汽車」)之前,雷達汽車和翼真汽車都直屬於吉利控股集團,與吉利汽車並列。有目共睹的是,雷達和翼真的加入讓吉利汽車的產品矩陣擴充至轎車、SUV、皮卡、越野、MPV序列。
雷達汽車是吉利控股在2022年7月正式發佈的純電皮卡品牌,當時其定位為高端新能源户外品牌,吉利希望能以此進入新能源皮卡市場。其首款車型雷達RD6基於SEA浩瀚架構打造,在品牌推出當年11月上市,此外,雷達品牌還有雷達金剛和雷達地平線兩款皮卡車型在售,價格區間覆蓋10萬元至30萬元。
翼真汽車最早是吉利在擴張時期奔向世界的第二步棋。翼真汽車在誕生之初就擁有海外基因,它最初是英國的一家出租車製造商,成立於1908年。2013年,吉利完成對翼真汽車全資收購。
在此后的十年間,吉利控股對翼真汽車屬於「放養」狀態。在吉利麾下,2022年12月,翼真才明確轉型方向是成為全球智能零碳出行科技品牌。現在翼真則是吉利試圖攻入MPV市場的跳板。直到去年6月,翼真才推出其旗下第一款純電豪華MPV車型L380,售價37.99萬至47.99萬元。
兩個「知名度不高」品牌的市場表現也不甚人意,走向整合則是為避免資源浪費的必然。公開資料顯示,雷達品牌在2024年1-11月的累計銷量為4553輛,同比下降2.9%,月均銷量400余輛;翼真L380同期的累計銷量為1208輛。
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併入新品牌時,品牌間存在的客觀差異或將帶來衝突和資源的不合理分配。邁出整合只是第一步,管理差異、定位差異問題仍有待磨合。
品牌整合背后,還有采購、研發、人才團隊等資源的整合。
「我們已經將各品牌的採購與SQE(供應商質量工程師)資源整合成立了中央採購、中央SQE,統一了供應鏈管理。」李東輝介紹。
研發上,吉利原本有包括BMA、SPA、SEA等多個技術平臺。在GEA全球新能源架構和SEA浩瀚架構的研發中,安聰慧透露,兩個架構共享BOP(工藝清單)工藝路線和製造硬點,製造效率可提升10%,並實現更好的零部件規模化效應,零部件通用化率可達70%以上,研發投入降低30%、研發效率提升30%。未來,吉利還將打造一套共享的電子電氣架構EEA4.0,賦能研發效能和軟件迭代速度。
整合形成的合力主要服務於打造兩大汽車集團,吉利汽車集團和極氪科技集團分別面向主流和高端兩個市場。
·整合吉利、吉利銀河、雷達、翼真后,吉利汽車集團的主要使命是面向大眾主流市場,同時加速新能源轉型;
·整合領克、極氪的極氪科技集團,則承擔衝擊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的重任,目標成為「中國新能源時代的BBA」。
對於吉利汽車集團下的吉利汽車品牌,中國星系列將持續深耕燃油車市場;吉利銀河則定位「主流新能源」,聚焦10到20萬元區間,採用純電、混動並舉,實現主流家用市場全覆蓋。
在極氪科技集團內部,領克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覆蓋小型至中大型車,主攻20萬及以上市場;極氪定位「豪華科技品牌」,以中大型車為主,主攻30萬及以上市場。對於雙方同時覆蓋中大型車市場,領克的中大型車聚焦混動,極氪的中型車聚焦純電,大型車聚焦超級電混。而領克獨有的小車,則堅持純電路線。
《21汽車·一見Auto》從多位信源處獲悉,極氪的智能駕駛部門已經在給領克明年改款車型研發智能駕駛,和已有的極氪智駕項目進行平行研發。
對吉利汽車集團和極氪科技集團兩個集團的進行定位分級后,吉利控股對旗下的技術分級也做出了詳細規劃。
·在整車架構方面,未來吉利將佈局兩大架構:GEA全球新能源架構和SEA浩瀚架構。
·電子電氣架構上,吉利還將打造一套共享的電子電氣架構EEA4.0。
·在智能駕駛方面,大眾主流市場車型將搭載平臺化高價值智能駕駛方案;高端豪華車型則會應用極氪自研的浩瀚智駕。
·智能座艙將會提供FlymeAuto和ZEEKR AI OS兩套座艙系統。
·在電驅平臺規劃上,未來將有180平臺和220平臺兩大平臺,前者將應用在性價比產品,后者則搭載在性能產品上。
·在動力電池領域,吉利控股既有吉利自研自產的神盾電池,也有極氪自研自產的金磚電池。
·對於超級電混系統,吉利已經推出了雷神EM超級電混,注重兼顧性能與能耗,目前主要應用在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在2025年上海車展期間,注重更高性能和更高效率的極氪超級電混將推出。
多位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早在2024年上半年,吉利高層就已經在討論將多個品牌進行合併,以應對當前激烈的車市競爭,但難度不小,「每個品牌都發展到一定階段了,有自己強烈的個性特質,也有一定的用户羣、品牌知名度,品牌融合會是一個大的工程。」
淦家閲預測,2025年市場競爭將進入變革年。但吉利對2025年期待不低。
根據規劃,2025年,吉利的乘用車板塊全年銷量目標為271萬輛,要實現同比25%的增長,其中新能源的銷量目標為150萬輛,即新能源的滲透率達55%以上。吉利控股也制定了未來三年戰略目標:至2027年,整車銷量將超500萬輛。
在271萬銷量目標中,吉利汽車集團要達到年銷200萬輛成績,銀河的年銷量目標是突破百萬輛。這一目標的難度實現不小。2024年,吉利品牌的銷量為166.9萬輛,其旗下的銀河系列銷量達49.44萬輛。
除了已有的吉利星願、銀河E5和星艦7等車型外,銀河正計劃推出更多車型來實現目標。
1月6日,吉利銀河L6 EM-i 與吉利銀河L7 EM-i 首次亮相,均在原有3-DHT的基礎上,增加EM-i車型版本。「2025年將是吉利的產品大年。」在上述產品外,淦家閲表示,2025年,銀河將推出將推出5款全新產品,包括2款SUV和3款轎車。
另一方面,銀河仍要挑起吉利汽車新能源的大梁。按照規劃,2025年吉利汽車的新能源銷量也要實現70%的增長。2024年,吉利銀河新能源銷量為49.44萬輛,佔比55.7%,同比增長80%。
與比亞迪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主銷車型展開全面競爭,銀河仍需應對諸多外部挑戰。
以銀河系列較為暢銷的銀河E5為例,國聯證券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2024 年1-8 月,銀河E5所在的A級SUV市場,銷量前三依次為比亞迪元 Plus、比亞迪宋 PRO 和哈弗 H6,分別實現月均銷量 2.25萬輛、2.12萬輛和1.47 萬輛。2024年,銀河E5上市5個月交付8萬台,月銷1.6萬輛,要撼動比亞迪在細分市場的位置,是2025年銀河挑戰百萬目標必將面臨的挑戰。
對於汽車業務,吉利還押注甲醇燃料汽車,試圖在開闢的新賽道重新掌握話語權。
早在 2009 年,李書福就提交了「儘快出臺甲醇汽車國家標準」的提案。2015 年,吉利與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簽約合作,開始研發甲醇燃料汽車。吉利介紹,2024年吉利甲醇汽車全年銷量增幅達130%。2025年第四季度,吉利將面對C端用户推出第五代可醇、可電、可油的超醇電混產品,推出轎車和SUV車型。
走到造車生涯的第28個年頭,吉利做了三次關乎命運的決定:發佈《寧波宣言》、收購沃爾沃、發佈《台州宣言》,每一次抉擇都讓吉利的前途走向一條全新的業務主線。
2007年5月17日,李書福發佈《寧波宣言》,吉利宣佈不再以低價競爭為主,而是要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李書福在宣言中強調,吉利要從「賣得便宜」轉變為「技術領先」。《寧波宣言》發佈后,吉利在2009年推出了吉利帝豪系列,到2016年累計銷量突破百萬,成為一代「國民家轎」。
收購沃爾沃后,吉利和沃爾沃雙方共同打造了新一代基礎模塊架構CMA,這成為后續吉利最重要的技術平臺。雙方還成立了高端品牌「領克」,意圖和其他合資車企競爭。自此之后,吉利開啟「買買買」之路,併購寶騰、路易斯,入股戴姆勒、收購美國太力飛行汽車等,向全球化帝國拾級而上。
多品牌加持下,吉利於2017年銷量達到124.80萬輛,並在之后4年保持了「自主一哥」之位。
在價格戰打得更加激烈的2024年,吉利發佈《台州宣言》,李書福明確提出吉利要開始從「戰略擴張轉向戰略整合」。這一過程中,吉利將進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係,減少利益衝突和重複投資,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造車28年,吉利見證了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的變遷,見證了身邊對手的起落。順應時代、敢於變革,或許便是吉利汽車穿越周期的祕訣。
(記者易思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