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3 13:55
每一條,都算是行業的眼淚。
撰文 | 葉均
出品 | 光伏Time
2024年,對中國光伏行業而言無疑是個相當艱難的年份。
就在上個月,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還在時代周刊的專訪中表示,雖然自己此前就預料到行業的供需失衡,但光伏產業情況之慘烈仍令他始料未及。
「價格出現崩塌,完全降到成本之下。」
」出清「二字,其實可以成為2024年中國光伏行業的最佳寫照。而倘若要以更加全面的視角來為2024年度來做個蓋棺定論,我想或許可以總結為:封王、破底、鉅虧、退市、踏空、併購、專利戰、加税、中東、反內卷這十個關鍵詞。
- 封王 -
「光伏行業第一股」開年易主
3月22日,陽光電源以1529.26億元的收盤總市值一舉超越隆基綠能的1522.43億元,成功坐上A股光伏市值第一股的寶座。
自此,「光伏茅」隆基綠能霸榜光伏板塊的神話首次破滅,陽光電源以逆變器龍頭的身份搖身一變當上光伏行業「一哥」。
更值得一提的是,陽光電源不僅是2024上半年光伏行業為數不多保持業績穩健增長的企業之一,其光伏逆變器等業務方向還足足保有37.62%的毛利率。
在光伏行業闖下出色業績表現的同時,陽光電源儲能系統毛利率更是以40.08%遠超大多數頭部公司,甚至要在寧德時代之上。
陽光電源的一舉封王,標誌性意義還在於:在2024年的產業寒冬之下,讓全行業都清晰地意識到了逆變器企業過去常為人所忽視的強橫盈利能力。
甚至不乏有人戲稱,看似不起眼的逆變器賽道,或已成為光儲行業「最后的一根脊樑」。
- 破底 -
產業鏈全線底價屢次刷新
過去一年,從硅料到組件招標價格,光伏全產業鏈價格被不斷刷新,「跌破底價」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至今已覺不新鮮」。
不過,這種略顯誇張的新聞標題到下半年便極少再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光伏行業諸多環節已的確在第三季度相繼觸及其真正意義上的價格底線。
硅料環節,硅料價格在七月份觸及底部,每公斤大約落在36-41元區間,已然低於行業生產成本,不乏有硅料企業開始逐步減產/檢修。
硅片環節,經歷上半年價格的迅速下探,6月底已全面突破行業生產成本線,纔有了隆基、TCL中環兩大龍頭8月宣佈逆勢上調硅片價格。
電池片環節,據InfoLink分析顯示,環節整體毛利率甚至已經達到-10%以下,繼續跌價的空間收窄,已經很難再次出現大幅的跌價走勢。
組件環節,年初還能維持在略高於0.9元/W的組件招標價格,全年面臨過山車式急劇下滑,幾乎未有緩和跡象。
到10月中旬,對這一價格底線的討論於被暫時落定在0.68元/Wh。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給出的組件成本「參考價」,這已經是光伏組件招標所能開出的底線價格。
- 鉅虧 -
光伏企業普遍業績「大變臉」
價格不斷破底的直接影響下,光伏產業鏈上近百家上市公司遭受盈利、毛利率、負債率、現金流全面告急。
據光伏Time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七成以上企業業績「滑鐵盧」,其中又有近半數已經面臨由盈轉虧。
尤其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核心環節,淨利潤均現斷崖式下跌,幾乎可以説是無一倖免。
硅料、硅片、電池環節價格嚴重觸底,甚至已經出現成本倒掛,包含京運通、雙良節能、弘元綠能在內的多家頭部企業毛利率淪為負值;
組件則作為產業鏈上最掙錢的一環,卻讓大量一體化龍頭栽了跟頭,也成為今年上半年虧損情況最為嚴重的一環。
與此同時,沉迷激進戰略的一眾光伏企業歷經多年橫衝直撞地無度擴張,在業績崩盤的同時也品嚐到了債台高築的苦果。
截至2024年6月末,94家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負債總額已經達到驚人的18197.48億元。
倘若再算上處於IPO進程中的數十家光伏產業鏈上企業以及非上市公司,行業總體負債規模無疑將在2萬億元以上。
而在上半年堪稱慘烈的業績表現下,已有半數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均為負值。
- 退市 -
上市公司步入退市、破產重整潮
2024年,於一年一度的SNEC光伏盛會上最為人熱議的企業,卻壓根就沒有出現在展會現場,只留下一片空地供行業同仁感嘆。
那就是據傳舍下可能價值百萬的400平米展位倉皇撤展的光伏「前上市公司」——愛康科技。
當時股票尚在市場上正常交易的愛康科技,就已經在網絡上經歷總部被親探現場的投資者爆出已然人去樓空、「連電腦都被薅走」的輿論洗禮。
愛康科技式的「大廈崩塌」堪稱去年最受矚目的行業事件之一,其自身卻並非這波寒潮里倒下的第一家光伏上市公司。
伴隨「毛紡鉅子」陸克平麾下江蘇陽光作為光伏行業退市第一股黯然出局,「陽光系」商業帝國迎來其光伏事業的最終謝幕。
緊隨其后,愛康科技、億利潔能、首航高科、東旭光電先后退市,另有金剛光伏、ST嘉寓、ST中利等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一系列光伏上市公司「披星戴帽」,加之皇氏集團、陽光中科、交建股份、向日葵等等一眾光伏新晉玩家相繼出局……
現實證明,光伏產業下行周期的火燒遍了全行業,上市公司也未必就能最終倖免。
- 踏空 -
多家知名企業IPO撞牆
細數完上市公司的羣星隕落,再看還在A股大門前苦苦徘徊的那些知名光伏企業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
如果説,談及鴻禧能源、儒興科技、百佳年代、美晶新材、祥邦科技等折戟IPO的光伏細分賽道企業還只能説是名不見經傳。
那麼,於去年6月底終止IPO,且前后時間僅有一日之隔的中潤光能、潤陽股份就絕對不容小覷了。
作為光伏電池片行業五強之二,這對一度同有全球光伏電池片出貨量第三之名的「難兄難弟」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共同點:
比如,公司名稱都帶「潤」,創始人姓名均帶「龍」(潤陽陶龍忠、中潤龍大強),保薦機構同爲海通證券,且背后分別由鹽城國資及徐州、滁州等地方國資身影。
此外,過去被寄予厚望的「光伏黑馬」一道新能IPO之旅也在8月中旬戛然而止。
當然,比起失敗的IPO,一道新能當年度的最大新聞還是半個多月后那場説不清道不明的併購傳聞。
- 併購 -
巨頭併購傳聞震驚全行業
2024年,光伏行業在「眾生皆苦」的基本盤下,接連出現兩輪極為罕見的超大併購案。
一起,是通威股份擬斥資50億元收購潤陽股份,合計取得潤陽不低於51%的股權份額。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前者控股子公司。
委身通威的潤陽股份,自IPO註冊批文過期以來,負面消息幾乎從未間斷。
公司先在2024年上半年首次被踢出了全球光伏電池片出貨前五榜單。隨后,潤陽又接連遭逢專利糾紛、央企訴訟、財產凍結、停產傳聞等諸多戲碼。這為此前還不明晰其因何上市未成的外界來説,補充了一則最好的解釋。
迄今為止,該併購案仍在推進,也不排除存在調整或終止風險。
另一起,則是一道新能正與全球鋰電產業霸主寧德時代洽談收購的傳聞。
成立於2018年的一道新能在業內的資歷並不算深,卻因「央企」背景及其背后的豪華股東陣容備受關注。
一道新能的身后,不僅有三峽集團旗下睿匯海納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還站着招商局創投、金融街資本、國家電投產業基金、中石化恩澤基金、華能資本等一眾國資背景投資方。
不過,此項收購併無實際進展,僅停留在傳聞階段。后續另有傳言表示,二者談判未成,「寧王」改向隆基、晶科、晶澳、天合伸出橄欖枝。
一系列傳聞后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主動闢謠告終:寧德時代並未考慮收購包括一道新能在內的光伏企業。
- 專利戰 -
行業龍頭頻繁對簿公堂
9月29日,中來股份突然發佈嚴正聲明表示:
在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內不乏專利侵權糾紛事件,亦存在通過入職企業以不法手段竊取、偷盜企業知識產權、商業祕密等情形。
「公司將堅決反對並嚴厲打擊公司內外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商業祕密等侵權行為。」
突如其來的公開表態,不禁給外界留下極大的討論空間。而自去年以來,已成為企業博弈重要武器的光伏行業專利訴訟愈加頻發。
僅去年年內,便有晶澳科技在歐洲對正泰新能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天合光能在美國地方法院相繼起訴潤陽股份、阿特斯專利侵權,晶科能源在南昌起訴隆基綠能等。
此外,晶科能源在此一個月前,還曾向美國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起訴一家日本光伏企業及其在美國和海外的相關實體專利侵權。
除上述企業,愛旭股份、奧特維、通威、中節能、韓華等光伏頭部企業也都曾捲入過專利糾紛。
- 加税 -
美國、印度、巴西等國先后加徵關税
2024年,針對東南亞四國的「雙反」調查,讓過去為穿越貿易壁壘繞道美國市場而齊聚於此的中國光伏企業頗感壓力。
到9月13日,美國政府正式發佈聲明,確定301關税法案最終「靴子落地」,將大幅上調涵蓋「新三樣」在內的對華產品關税。
其中,明確對電動汽車加徵100%關税,對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半導體(含太陽能用多晶硅等)徵收50%的高額關税。
而自3月以來,我國光伏電池片出口前兩大國土耳其、印度先后作出加徵關税決議,進一步築起貿易壁壘。
前者裁定對原產於中國並經由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克羅地亞及約旦五國出口至土耳其的光伏電池組件和太陽能電池板均徵收25美元/平方米反傾銷税。
后者則決定繼續對原產於或進口自中國的光伏電池組件用EVA膠膜、光伏玻璃、輔材生產設備及相關商品加徵關税。
此外,作為中國光伏組件第二大出口國、全球第五大光伏市場的巴西,也在去年年內兩次調整對進口光伏產品的關税政策。
2024年1月1日起,巴西開始對從國外進口的光伏組件實施進口税,並將過去針對光伏組件產品的324項零關税優惠全部廢除。
11月15日發佈的税收調整政策,則將光伏組件的進口税率從原先的9.6%大幅上調至25%,自正式發佈起即時生效,其調整對象涵蓋組裝成面板或模塊的光伏電池產品。
- 中東 -
血拼中東,沙特大單頻繁落槌
由於美國針對中國光伏在東南亞產業發展的「雙反」調查,中東作為中國光伏海外發展的下一片熱土,在2024年受到全行業的重點關注。
去年年內,包括TCL中環、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鈞達股份、中信博、協鑫科技在內的一眾知名光伏企業均宣佈在中東地區的產能擴張事宜,加速向中東出海成為大勢所趨。
而在訂單層面,中企於中東地區的項目簽約更是數不勝數,這種趨勢一直延續至今。就在1月2日,中信博還與中國電建簽訂阿聯酋PV3阿吉班1.5GW光伏項目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東市場當中,沙特的大規模項目最令行業矚目。
7月17日,兩隻沙特ETF基金首秀當天,就有晶科能源、TCL中環、陽光電源三家光伏巨頭集中釋放沙特地區光伏項目合作消息。
- 反內卷 -
協會、龍頭頻繁發起自律號召
「加強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應該算是2024年最熱門的光伏行業會議選題。
去年,包括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工信部在內的多方已連續多次組織座談會,發出「反內卷」的行業自律號召。
只不過,這項自上半年便開始被頻繁討論的集中倡議,並沒有實際作用於不斷下跌的市場成交價格。「反內卷」是光伏行業2024年的主要理念,卻並非市場反映的主要基調。
8月末,隆基綠能、TCL中環兩大光伏龍頭相繼宣佈逆勢上調硅片價格,打響光伏行業反攻第一槍。
二者當時均向外界表示,調價旨在通過價格調整推動行業走出低價競爭泥潭,迴歸健康競爭環境。
10月18日,在16家光伏企業就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達成共識的四天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公開發文疾呼「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在業內丟下一道炸雷。
該文章表示,當前一體化企業N型M10雙玻光伏組件,在不計折舊,硅料、硅片、電池片在不含税的情況下,最終組件含税生產成本(不含運雜費)為0.68元/W。
報告稱,考慮當前行業嚴重供過於求、企業為消化庫存正在極限經營的現狀,上述成本測算並未將折舊納入,因此實際上是低於真實生產成本的,更低於包含三費的全成本。
即便0.68元/W的價格「紅線」仍存在不小的爭議,這一舉動還是讓今年已然縮水超過30%的TOPCon組件價格在0.65-0.7元/W的區間內勉強止跌。
這基本宣告本輪失速下滑的N型組件價格觸底,堪稱一錘定音。
(轉自:光伏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