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陪讀中產媽:出國后,我開始偷醬料、薅1塊錢袋子,只逛Costco…

2025-01-13 10:00

來源:INSIGHT視界

都説留學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所有出國深造的人,都希望這段經歷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小到生活能力的提升、第二語言的增進,大到一份好工作、乃至實現階層跨越。

最近,我看到一位34歲的網友,通過出國留學改變自己階層的故事。曾經的她,在國內是獨立女性、自己創業買房,過的是小康生活。34歲來英國留學,經歷了17小時的飛行后,從此,小康變「貧民」。

去超市只看黃標的打折食品、鍋用是二手或者撿來的、聽説超市有免費購物袋送,臉都不洗就瘋跑出去領。

(視頻截圖源自微博 @ Pendlers) (視頻截圖源自微博 @ Pendlers)

看完這個視頻,我感慨萬千。過去留學,能實現階層跨越——向上的那種;出國后,你發現可能要先向下兼容跨越了。

別以為這位博主在誇大事實。同爲英國的留學生馬上留言,詢問哪里才能領到免費的購物袋。結果萬能的網友真的給出了詳細攻略。

可能有人不明所以,就為一個購物袋至於嗎?又不值錢。

我不知道英國什麼情況,在美國你去超市購物,現在基本沒有塑料袋了,裝東西只有牛皮紙袋,不結實、不能重複利用、還要花錢購買。

一箇中號的牛皮紙袋大概0.1美金,換算成人名幣近1元了。放着免費的購物袋不領,是不是做人不靈光!

窮酸氣、超會省,是留學生增進最快的氣質和技能。

在匯率面前,誰能抵擋得住超市打折區的誘惑?

誰不會因為薅到了幾塊錢羊毛而雀躍!要知道在留學生內心的小算盤里,無論是幾塊錢英鎊還是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立馬就變成兩位數的「鉅款」了啊!

大部分留學生都經歷過以下蜕變:

留學前:自己是一線城市獨生女;

出國后:是爲了一盤番茄炒蛋去麥當勞偷番茄醬的賊;

留學前:是這個好吃還是那個好吃呢?要不都點一份吧!

出國后:是這個便宜還是那個便宜呢?好貴啊,還是回家自己做吧。

實不相瞞,去快餐店拿醬料這種事我也干過。

剛出國不久,有一天中午去Taco Bell吃午餐,之所以在一眾快餐店里選擇這家,完全是因為前一天拿到了他家的優惠券。

到店后我發現,店里有特製的小包辣醬驚為天人的好吃,它們就和麥當勞的番茄醬一樣放在臺子上顧客隨意拿。吃完后,我把「魔爪」伸向了檯面,抓了一把帶回家,打算晚上拌麪吃。

至於使用二手、N手家俱、家電、鍋碗瓢盆,對留學生根本不是事兒。

第一次去Goodwill你可能還會有點不習慣、不好意思,會質疑自己的人生:怎麼出躺國把自己混進二手慈善店來了?再去幾次,你只會對這個10美金就算大額消費、並能滿足你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地方相見恨晚。

不過,對留學生來説,二手還不夠、免費的纔是最香的。

在我小區的華人羣里,大家對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實現循環再利用,而這門手藝很多中產們早已爐火純青。

能出國留學的人,過去在國內高低也算中產吧。繞地球半圈落地后,不僅被一方水土逼出了「摳門」的人性,在精神面貌上也越待越土。

出國前,看美劇、英劇,你以為老外們都是洋裝、西服、英倫範兒。出來后,才發現T恤+短褲、hoodie+legging纔是他們一年四季的穿搭。

(@小紅書 留學雜談) (@小紅書 留學雜談)

如果冬天實在太冷,那就外面套一件羽絨服搞定。

許多留學生的一大感受是:你在國外待久了,未必會變胖、變富,但一定會因為「留子穿搭」而變土。

留子穿搭的原則是:只要舒服,不要精緻;只要開心,懶得管別人怎麼看。具體操作就是一年四季T恤、短褲、瑜伽褲、套頭衫輪番上陣。

有一位留學生朋友告訴我,她出國留學幾年,有一次假期回國見幾個好朋友,老友們看到她運動服+瑜伽褲+洞洞鞋的穿着打扮時,都露出了心疼的表情。

朋友問她是不是留學的日子過得太慘了,怎麼把曾經穿修身小洋裝和潮牌的她變成了這副樣子?

留學生活確實不容易,但到不了「苦難」級別,而這種外形上的蜕變只是因為大家入鄉隨俗——在國外,穿得舒適比穿得精緻更重要。

搭配?色系?大牌?潮牌?不存在。除非特別場合,着裝一切以簡單、舒適、隨意操辦。

以至於一年四季看習慣了短袖短褲的外國人,冷不丁冒出一個穿着正式的人,你都會覺得有點用力過猛。

總之,在國外日常生活中,老外們的穿搭以走模糊性別、年齡甚至貧富差異為主要風格,走在街上大家齊刷刷寬松、舒適、懶散。

久而久之,剛出國時還逛一下品牌店的留學生們也把這個愛好戒了,買衣服就逛Costco、Target、Walmart。這些地方的衣服主打三個特點:舒適、經濟、實惠,穿着也特別開心。

尤其是Costco,從一開始「Costco的衣服狗都不買」進化成了每次逛Costco都去衣服區看幾眼。

男人,還需要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留學生,一年四季可以在Costco無限回購,從頭到腳,滿足你所有需求。

北美時尚的盡頭,就在Costco。以至於去年,我從美國的優衣庫置辦了幾件秋冬行頭,讓好久沒有買國際品牌的我激動得發了一條朋友圈。

至於鞋子,如果不想用拖鞋和洞洞鞋「毀掉」自己最后的尊嚴,耐克、斯凱奇、阿迪達斯每天折扣不斷,只要你不挑款式、不買新品,一雙鞋三、四十美金讓你的腳上四季常新。想當初帶出國的高跟鞋、長腿靴,可以不必掙扎在鞋櫃里乖乖吃灰了。

至於在國外待久了的中年人,日常裝扮更是隨性到飄。

我認識一位華人媽媽,十多年前也是在上海靜安區CBD工作的精緻職場麗人,每天踩着高跟鞋、拎着復古方包、穿着修身西裝在寫字樓間穿梭。

到了國外,上班也沒有dress code,每天hoodie+legging、拎個帆布袋子就是一年四季的職場穿搭了。

你分不清她是要去買菜、還是要去搬磚。偶爾有個正式場合需要打扮一下,她就跑去家門口隨便薅幾件Zara的衣服,湊合裝一裝了事。

雖然留學會讓人得「土癌」這種病,但也能治病——矯情病。出國后,你纔會發現過去的自己真是又作、又矯情。治療前后兩個版本的自己,可謂脱胎換骨。

出國前,有輕微潔癖不愛坐地鐵、連包包過安檢都要套袋子;出國后,包包、外套隨地大小放。

出國前,有次媽媽忘記換睡衣穿外褲坐到我牀上,跟媽媽生氣要鬧着洗牀單;出國后,即將修煉到穿鞋上牀躺的境界。

出國前,只吃現包的羊肉水餃,偶爾吃一次速凍水餃會叫苦連天;出國后,冰箱里全是速凍餃子和雞翅。各種速凍食品炫得嘎嘎香,爲了少洗一個碗,連醋醬都免了。

出國前,不吃葱、不吃香菜;出國后,小葱(大葱不打折)蘸醬能頂一個菜,吃得狼吞虎嚥。這可比白人飯的沙拉強多了,只要不是披薩、漢堡和白人飯,都能吃的咣咣香。

出國前,坐30分鍾地鐵嫌累、走一站路嫌遠;出國后,在村里讀書,上課提前一小時出門等shuttle是常規操作、錯過shuttle走二里路不帶喘。

出國前,大葱和蒜苗分不清、五谷識不全;出國后,家鄉的油潑面都能做全套啦。

呼蘭在脱口秀里説過了,「留學生要不然會做飯、要不然會辟谷」,白人飯難吃、下館子太貴,你沒得選。

都能做兩個菜、能捯飭出一頓飯只是留學生們迅速練就的技能之一。會開車、會理發、懂點基本家俱組裝和維修、熟練駕馭各類二手平臺交易都是留學生的安身立命之道,技多不壓身。

(圖片@小紅書 留子momo) (圖片@小紅書 留子momo)

總之,沒人慣着你的時候,留學生活自然能治好你曾經的矯情。

甚至有人因為出國留學改變了自己的擇偶觀。

有一位朋友,出國前本來對男留學生有偏見,覺得他們大多是紈絝子弟、又花又不靠譜。自己留學一趟后,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很多男留學生文能搞定各種paper work,比如申請簽證、辦理保險、申報税務,井井有條;武能開車做飯,從日常燒水煮麪到稍微複雜一些的四菜一湯都能手到擒來。無論是修理家俱還是組裝電器,樣樣在行,生活技能比諸多「巨嬰」們高出不止一個層次,是過日子的好搭子。

留學這件事,說白了,有點像把你扔到一個人生「大逃殺」的場景里,這里語言不通、文化不同、連柴米油鹽都用的不是「同款」。

大家都是從一臉懵開始,你要麼出局、要麼學會適應,於是在適應的過程里,很多人都經歷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而這種改變,大多集中在以下三方面:能力升級、思維拓寬和情感重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我們可以從經濟、文化和地緣這些大背景里找到答案。

能力升級:從生活廢柴到多功能選手

留學后,不管你以前是「媽寶」還是「伸手黨」,只要家里沒帶保姆來,你都得逼自己升級生活技能。洗衣做飯修水管,連漏電的插座都敢搗鼓兩下,技能樹點得比玩遊戲還快。更別提,面對超複雜的簽證文件、房屋租賃合同、學術論文等,考驗的都是自己的學習能力。

究其原因,還是經濟逼的。

留學期間,每一分花費都像長了腿的兔子,跑得飛快。尤其是匯率天天提醒你,你在花「大錢」。所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成爲了一種必要技能。不做飯行嗎?外賣一次頂你半個月的生活費;不修燈泡行嗎?人工費貴得離譜。於是,經濟壓力硬生生把自己鍛鍊成「生活全能王」。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思維拓寬:從「井底之蛙」到「全球視野」

如果説留學前自己的世界是四方的,那留學后,你的世界突然變成了360°全景模式。從各種奇葩文化差異到全球時事,留學會把你的思維從本地的小圈子拓寬到整個地球村。

比如,別人吃飯祈禱,你一開始笑,后來才發現,人家是虔誠;再比如,你以為穿着睡衣去買咖啡是邋遢,結果發現全班人都這樣——你纔是格格不入的那個。

究其原因這是文化衝擊造成的。説好聽點叫「多樣性」,説現實點就是「適應能力訓練場」。

你不僅要學會理解不同文化,還得從中找到自己的立場。與其説是學到了知識,不如説是學會了尊重和包容。這種過程,會讓你的思維從原來單一的「對錯模式」跳到多維度的「理解模式」。

情感重塑:從友情泛泛到「戰友情深」

留學這條路,孤獨纔是主旋律。

沒有爸媽、親人和朋友在身邊,你需要重新建立所有的人際關係。你會發現,那些幫你在零下十度搬家的室友、在深夜陪你趕論文的同學,最終成了你人生中最温暖的記憶。

這讓經歷過留學的人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每一次重逢,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教會了你「擁有」的意義。

地理距離本身就是個情感放大鏡。跨越時區的問候更珍貴,跨越文化的交流更深刻。那些遠離家鄉獨自摸索的日子,讓你懂得了獨立,也懂得了依賴的真正價值。

所以説,留學就是一次人生重啟,經濟壓力逼着你成長、文化衝擊幫你升級思維、地理距離讓你重塑情感。最終,留學的你未必能實現階層跨越、但一定更「完整」,會成為遊刃有余主宰自己生活戲臺的那個主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