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市三周年的商湯科技:陣痛持續,鉅額虧損,多名重要股東減持

2025-01-11 14:21

2024歲末,是商湯科技(HK:00020,下同「商湯」)登陸港交所三周年的時間點。

在2021年12月30日上市之前,商湯科技是 人工智能 領域融資金額最多、估值最高的企業之一,營收規模一度超過「AI四小龍」的其他成員之和,在 資本市場 中不可謂不風光。

隨着時間的推移,昔日「概念為王」的AI賽道已逐漸步入應用投放階段,技術規模化商用的可行性、對業績的反哺能力成為外界衡量企業 綜合 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商湯科技這位「AI四小龍」之首的處境也變得尷尬了起來。高昂的技術投入之下,商湯科技長期處於虧損狀態,還被曝出大規模裁員、縮減海外辦公空間等風波。

即便商湯科技高層對外宣佈其已完成戰略重組,但市場對「持續流血」的商湯科技還有幾分信心,已然成爲了一個未知數。

一、上市三年,市值鋭減三分之二

遙想衝刺IPO當年,商湯科技的技術就已相當亮眼,建成了23個AI超算集羣,生產了超2.2萬種AI模型,訓練了參數量超300億的全球最大視覺模型,並通過統一的AI基礎設施支撐面向各領域的AI模型生產和 軟件開發 。

在2021年上市前,商湯科技相繼進行了12輪融資,共計獲得外部注資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1億元)。諸多明星資本的加持下,該公司上市前的估值達到約1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0億元),是AI領域名副其實的「獨角獸」。

不僅如此,商湯科技的收入規模也在穩步增長,2018年至2020年的收入分別為18.53億元、30.26億元和34.4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36.4%。而彼時排在商湯科技身后的曠視科技,2020年13.91億元的收入體量不及前者的一半。

前瞻的技術生產力、雄厚的投資方陣容,疊加AI概念正值風口的發展機遇,共同點燃了商湯科技在資本市場的熱度。該公司的發行價為3.85港元/股,開盤首日股價便迅速攀升,漲幅一度高達22%,市值更是突破了1500億港元。

但是短短三年過去,如今的商湯科技與之前相比已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截至上市三周年(2024年12月30日)當天,該公司的股價跌至1.51港元/股;2025年1月9日收盤后的總市值僅剩484.80億港元,較巔峰時期「膝斬」。

昔日看好商湯科技的投資者們,似乎也逐漸喪失了信心與耐心,相繼「套現」離場。阿里巴巴在2023年「減持」了7.71億股商湯科技的股份,不再是后者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

另外,軟銀也在2023年進行了減持,最新的持股比例削減至4.8%,同樣不足5%。

二、收入回退,業務出現戰略調整

與之對應的是,商湯科技的業績「成績單」並不算及格。上市當年,商湯科技的收入尚能同比增長36.4%,達到47億元的新高,但接下來的兩年該公司業績便出現「兩連降」,分別下滑19.0%和10.6%。

截至2023年末,商湯科技的收入為34.06億元,收入規模甚至不及2020年上市前的34.46億元。對此,商湯科技在財報中稱,收入下滑主要是由於傳統AI收入下降,被部分生成式AI和 智能 汽車 收入的增加所抵消。

據介紹,商湯科技的生成式AI業務在2023年貢獻收入11.84億元,較2022年的3.95億元大增199.9%,主要來源於市場對生成式AI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的需求爆發性增長,同時該公司對智慧城市等傳統式AI的依賴度有所降低。

實際上,商湯科技押注生成式AI的時間並不算長,「元宇宙」纔是其此前年報中真正的高頻詞。起初商湯科技曾計劃構建「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臺業務」,但隨着市場熱度衰減,其「賦能元宇宙發展」的戰略也逐漸銷聲匿跡。

生成式AI作為重點被商湯科技反覆提及,則是在2023年的年報中。據商湯科技介紹,其自研的「日日新」大模型是中國首批通過《生成式AI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的八家大模型之一,已服務多家公司和企業用户。

就目前而言,商湯科技想要將生成式AI塑造成業績的新增長引擎,尚需一段時日。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生成式AI收入同比增長255.7%至10.51億元,但其最終實現總收入17.40億元,21.4%的增長率明顯不及新興業務。

三、研發居高,鉅額虧損難振信心

要在AI賽道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探尋未來發展前景,鉅額的研發投入幾乎不可避免。2018年至2023年,商湯的研發費用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36.14億元、40.14億元和34.66億元,累計超160億元。

2024年上半年,由於訓練及微調基模型費用、開發生成式AI應用而產生的折舊攤銷,以及服務器運營及雲服務費的增加,商湯科技的研發費用進一步增長6.1%至18.92億元,研發費用率已大於100%。

衆所周知,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類行業有着「坡長雪厚」的發展特徵,要想實現技術到業績的有效轉化並不容易。收入所得無法覆蓋研發支出的商湯科技,至今也沒能將「虧損」二字甩下馬。

結合歷史財務數據可知,商湯科技2018年至2023年分別錄得虧損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171.40億元、60.45億元和64.40億元;2024年上半年的虧損為24.77億元,六年半累計虧損高達527億元。

截至2024年6月末,商湯科技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5.24億元,且自2018年以來持續錄得現金流出。在此前的智慧城市服務模式下,該公司的貿易應收款項總額的賬齡也有所惡化,面臨一定的現金收回風險。

早在上市之初,便有對商湯科技大額虧損表示擔憂的聲音,但彼時AI領域風頭正盛,外界普遍相信其能夠在技術大規模投入商業化運營后扭虧為盈。時過境遷,市場對上市三年仍無法證明自身盈利能力的商湯科技失望,並非毫無道理。

四、裁員降本,戰略重組是否湊效?

重重壓力下,商湯科技的戰略調整似乎已成定局。該公司董事長兼CEO徐立在2024年12月發佈內部信,宣佈商湯科技已完成戰略重組,未來將聚焦核心業務AI雲和通用視覺模型兩大核心業務。

與此同時,商湯科技的智能汽車「絕影」、家庭 機器人 「元蘿卜」、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業務板塊將被拆分為獨立運營的公司,各設獨立CEO,共同幫助該公司構建一個以「1+X」模式為基礎的新體系。

在徐立看來,商湯科技能夠藉助此次調整聚焦核心業務,加速實現盈利和穩定現金流;生態企業在各自細分場景獨立運營,也能共享商湯科技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模型建設成果,在集團內部形成協同效應。

不過,外界還沒能等來戰略重組的成果,便先聽到了商湯科技縮減辦公規模的消息。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商湯科技在新加坡的公司正計劃從市中心約1.1萬平方英尺(約1021.93平方米)的 黃金 地段,搬到租金較低、社區較小的辦公室。

而早在2024年10月,商湯科技就已因戰略轉型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據「硅谷AI見聞」稱,該公司本次裁員涉及安防、自動駕駛、醫療、研究院等多個業務部門,有的甚至「整個團隊全砍」,裁員總數或達一兩千人,賠償方案為N+1。

商湯科技則迴應稱,此次裁員和組織調整是為適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聚焦「大裝置-大模型-應用」核心業務,推動資源的集中和集約化投入,加快組織和管理的年輕化進程,以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商湯科技的「1+X」體系能否幫助該公司重整旗鼓尚需時間考驗,但可以肯定的是,該公司正在為降本增效做出努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