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去香港上市

2025-01-10 22:40

148

蔡越坤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華北地區一家醫療企業的創始人吳天頻繁前往中國香港,穿梭於各大金融機構所在的高樓大廈之間,與投行和投資人進行一輪又一輪會談。

  2024年,吳天的公司處於快速擴張的關鍵時期。爲了支持這一擴張,公司的股東追加了投資。然而,隨着業務的不斷擴展,這些資金逐漸消耗殆盡。

他原本計劃推動公司在A股上市。但是自2024年以來,A股市場IPO企業數量顯著下降。此外,新的上市規定對企業的財務數據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吳天判斷,公司所在的行業,使得公司在A股IPO的周期可能會延長。由於部分投資人有退出需求,再加上財務壓力,吳天已經不能再等了。

2025年,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推動公司在香港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

2025年伊始,香港證券市場迎來一輪上市熱潮。Wind數據顯示,自1月8日起,有8只新股正在「候場」——它們將在未來7天內相繼登陸港股市場。這些新股包括腦動極光-B(6681.HK)、匯舸環保(2613.HK)、海螺材料科技(2560.HK)、紐曼思(2530.HK)、布魯可(0325.HK)、宜賓銀行(2596.HK)、新吉奧房車(0805.HK)和賽目科技(2571.HK)。與此同時,有十余家內地企業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

回顧2024年,A股IPO數量僅為100家,比2023年的313家降低了68.05%;募資總額同比降低了81.11%。相比之下,儘管2024年港股IPO數量與2023年持平,均為70家。但是,2024年港股募資總額同比增加了89.93%。

一家傳統行業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劉向前慶幸自己所在的公司「先行一步」。2023年下半年,該公司就敏鋭地察覺到A股IPO逐漸收緊,便着手籌備港股IPO事宜。彼時,很多公司還在觀望,期待A股IPO政策放松。

步入2024年,監管層祭出A股IPO新規,其中科創板提高了四項上市指標。2024年A股市場超過430家企業IPO「折戟」,創近年來新高。此時,劉向前所在的企業已經成功在香港市場上市,迅速地緩解了財務壓力。

劉向前發現,在A股IPO收緊之下,一些擬上市企業面臨投資人的回購壓力,不得不另尋上市途徑。香港市場因其相對寬松的上市條件和成熟、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環境,成為許多企業的首選。

赴港IPO升溫

進入2025年,吳天加力推進公司在港股IPO的進程。在香港,他向不同的投資人詳細地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戰略、核心競爭力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力求讓投資人充分了解公司的潛力與價值。與此同時,他還與投行密切地保持溝通和合作,並就公司IPO的各個環節進行細緻討論和規劃。

2025年初,內地企業紛紛加快赴港上市步伐。1月初,包括蜜雪冰城、老鄉雞等在內的14家企業集中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

2025年1月1日,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遞交了更新的上市申請,更新了2023年全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的業務情況和財務數據,這是蜜雪冰城繼2024年1月以來第二次衝刺港交所。2022年9月,蜜雪冰城曾向中國證監會遞交A股上市申請,之后該上市申請失效。1月7日,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司披露《關於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及境內未上市股份「全流通」的備案通知書》,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備案已獲通過。

此外,部分A股上市公司正掀起一波「A+H」上市小高潮。1月6日,邁威生物(688062.SH)公告,公司已於2025年1月6日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發行H股股票並在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

1月6日晚,港交所官方網站披露了江蘇恆瑞(600276.SH)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其聯席保薦機構為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和華泰國際。這意味着,恆瑞醫藥未來有望成為另一家「A+H」兩地上市的藥企。

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佈局「A+H」雙平臺上市的案例持續增多。2024年內已有20家A股上市公司籌劃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在山東誠功(城陽)律師事務所孫玉鑫看來,港股市場正在緩慢回暖。2024年,共有70家內地企業赴港IPO,其中67家於香港主板上市,3家於香港創業板上市,此外還有一家公司即獅騰控股有限公司(2562.HK)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香港市場上市。

香港交易所披露,2024年香港位居全球四大新股市場之一,其上市活動和集資額都遠勝前一年。截至2024年12月20日,香港交易所共迎來66只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830億港元。

在孫玉鑫看來,這主要得益於香港仍是全球領先的金融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時,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當各項生產要素的價格水平回落至某一合理區間,投資收益率就會顯著提升。而香港又恰恰是國際資本進出中國最好的選擇。

發行人的壓力

作為推動公司IPO進程的關鍵人物之一,劉向前深刻體會到,港股市場的熱度攀升與A股市場IPO政策的調整之間存在着緊密的關聯。

劉向前回憶,該公司2021年提交了在A股市場上市的申請,籌備上市事宜。然而,由於財務指標問題等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公司在2022年無奈撤回了IPO申請。

該公司的大股東與投資人簽訂了業績對賭協議,協議中明確指出,若公司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成功上市,大股東需承擔投資人的相應損失。彼時正逢A股IPO上市政策收緊,部分投資人存在退出意願。形勢嚴峻,該公司赴香港上市的意願變得尤為迫切。

因此,該公司迅速調整戰略方向,於2023年正式啟動港股IPO的籌備工作。彼時,很多企業還在A股市場排隊IPO,觀望者眾。

2024年,A股場IPO標準全面升級,明確傳遞出「質量優先」的信號。

2024年3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實施《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證監會表示,將大幅提高現場檢查比例、擴大覆蓋面,對現場檢查中發現的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線索,一經查實嚴懲不貸,以雷霆手段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切實提升發行上市監管效能,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4月30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別發佈股票上市規則系列新規,主板、創業板修訂申報財務指標要求,上市門檻提高。主板企業三年累計淨利潤的門檻從1.5億元提高至2億元,創業板則更加註重衡量企業的成長性和抗風險能力。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IPO數量為100家,比2023年的313家降低了68.05%;募資總額為673.53億元,比2023年的3565.39億元降低了81.11%。

但在一級市場,眾多早期投資者正在急迫等待退出。

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及清科創業CEO倪正東坦言:「退出成為一級市場最緊要的難題。」倪正東表示,在創投領域「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中,「退」是下降比例最高的一環。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2856筆退出案例,同比下降接近60%。

劉向前説,隨着A股IPO降速以及門檻提高,一些企業爲了緩解投資人退出的壓力,同時滿足自身的融資和發展需求,紛紛選擇赴港上市,以期在更寬松的市場環境中實現資本運作和業務拓展。

劉向前建議,如果一家公司無法在A股上市,同時又認為港股市場的估值或投資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但其現金流狀況良好,那麼可以選擇暫時不上市,繼續專注於日常的企業經營。只要公司的現金流沒有枯竭,它就可以維持正常的運營和發展。對於那些面臨投資人退出壓力、尚未實現盈利的公司來説,如果其現金流狀況不佳,可能會被迫選擇赴港上市,以便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實現投資人的順利退出。

港交所的吸引力

吳天的公司選擇在港股市場提交IPO申請,除了A股IPO收緊和投資人的退出需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考量是能夠接觸國際化資本。在吳天看來,港股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高,能夠為公司提供更廣闊的融資渠道和更高的國際曝光度。從估值的角度看,吳天認為,通過與國際投資者的互動,公司的估值將更加公允,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和未來的發展潛力。

孫玉鑫認為,從融資角度看,企業赴港IPO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國際資本,而國際資本對投資標地的多樣性要求,仍高於內地。因此企業可能會獲得更符合自身要求資本的青睞,解決融資方式、融資途徑單一的局面。從業務角度看,企業赴港IPO將面對的是全球範圍內的投資者,有利於提升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這將有利於企業的出海。從投資角度看,其在香港設立的投資主體,可以作為下一步實施海外投資的運作平臺,相較於內地的監管體系的要求,香港在監管方面相對寬松、實施更加便利。

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在2024年出臺了許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進一步提升了產品和服務,增強了其對企業的吸引力。

2024年10月,香港交易所與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聲明,宣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包括加快已於中國內地上市的合資格公司在港申請上市),爲準申請人及其顧問在制定上市計劃方面提供更大的確定性和透明度。

香港交易所於2024年12月20日披露,相關舉措包括計劃在利雅得開設辦事處以及將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和杜拜金融市場納入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加強亞洲與中東資本市場的聯繫;成功實施惡劣天氣下如常交易的安排,致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2024年,香港交易所完成並公佈了多項重要戰略舉措,包括各項改革措施、新產品、戰略合作,以及提升面向未來基礎建設的計劃,相信這些舉措將為市場帶來長遠積極影響。

普華永道中國香港地區資本市場服務合夥人梁令欣表示:「全球IPO市場正在復甦,在各方政策提振香港資本市場下,融資活動逐步回暖。香港上市條例修訂后,企業可以更快速及更可預見地在港上市,相信將吸引更多企業赴港上市。過去幾年,香港上市條例逐步修訂,有利於不同類型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資。預計將來會有更多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集資,令香港上市公司的種類更多元化。」

經濟觀察報根據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梳理,截至2025年1月9日,2024年及2025年累計有超過80家企業正在香港排隊進行IPO,目前這些企業的審覈狀態均為「處理中」。其中,IPO排隊企業選取依據為審覈狀態為已刊登申請版本、已刊登聆訊后資料集。

普華永道在2025年1月2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已經遞交申請在香港上市的企業約有80家,這些企業包括來自不同行業,包括製造業、零售、消費品及服務等傳統行業的大型企業,也有來自生物科技、醫療和醫藥、人工智能、資訊科技及電信服務等新經濟行業的公司。

普華永道認為2025年香港IPO市場可繼續保持升勢,預計全年將有70—80家企業於香港上市,其中涉及多家大型公司,籌資金額預計為1300億—1600億港元。

德勤在相關報告中指出,2025年香港新股市場會受到新任美國總統的貿易措施、美聯儲減息安排、內地經濟刺激方案和經濟表現、地緣政治前景不明朗所推動,加上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的優化,預料更多A股上市公司、內地企業、中概股會因此而在香港上市。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全國主管合夥人劉啟鴻説:「雖然2025年或會有更多內地公司選擇到中國香港而非美國上市,然而我們相信一些較小型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來自科技行業的企業,還是會結伴到美國上市。因為美國的投資者更容易接受一些創新的業務模式,以及當地市場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可比的同業,使得估值更理想。」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天、劉向前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