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CES看AI風向:AI+產品層出不窮但實用性欠缺,自動駕駛日趨成熟

2025-01-10 20:29

今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即將落幕,廠商仍在努力拓展AI(人工智能)產品的想象空間。

當地時間1月7日至10日,CES 2025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的4500多家參展商,較2024年的4300家有所增加。今年的CES以「深入未來(Dive In to the Future)」為主題,以AI作為核心話題,進一步展示了AI在自動駕駛汽車、PC(個人電腦)、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醫療保健和下一代電視中的應用。

作為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今年的CES也為觀眾們帶來了許多新產品與「黑科技」。從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AI概念產品到芯片製造商們的輪流出招、再到各大車企向智能駕駛的加速轉型,觀眾能夠從CES上看到當下全球科技產業最流行的各類趨勢。

AI融入萬物,但炒作泡沫仍在

毫無疑問,AI又一次成爲了本屆CES上的重頭戲。自2022年的「ChatGPT時刻」以來,AI從2023年起就成爲了每屆CES的核心話題。

會前,CES的主辦方美國消費技術協會 (CTA)副總裁John Kelley就在演講中表示,AI將是CES 2025的主導主題之一。CTA在會前發佈的報告顯示,目前,在美國,93%的成年人表示自己熟悉生成式AI,61%的成年人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64%的消費者使用AI工具在線購物。

在今年的CES上,解決用户不同痛點的各類AI+產品層出不窮。從PieX AI發佈的全球首款AI情緒追蹤吊墜到Tombot公司專用於陪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AI機械寵物狗,從三星和LG旗下由AI提供技術支持的旗艦電視到更多品牌的AI冰箱、AI空調等等,可以説AI已經開始融入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每一類產品中。

此外,隨着AI的加入為AR眼鏡產業帶來新的活力,搭載AI功能的智能眼鏡也成爲了席捲CES的一大潮流展品。

例如,來自中國AR(增強現實)企業XREAL的Xreal One系列AR眼鏡在展會現場首次線下亮相,利用公司自研的X1空間計算芯片來提供清晰的圖像、120Hz刷新率和穩定的投影,並且可以配備模塊化AI相機。中國AR智能眼鏡企業Rokid則帶來了與暴龍合作的Rokid Glasses,同樣主打「AI+AR」路線,具備發短信、通話等功能,並支持HUD(抬頭顯示屏)實時地圖導航以及AI助手。

AI眼鏡新秀品牌Halliday帶來的智能眼鏡更是從眾多相似產品中脫穎而出。這款眼鏡被譽為全球首款主動式人工智能(Proactive AI)眼鏡,整體重量僅有35克,具有12小時續航,售價區間為399美元至499美元。在DigiWindow技術的幫助下,Halliday的眼鏡只在鏡框的右上方設置了一個微小的點狀裝置,能在佩戴者的自然視線範圍內投射信息,提供接近3.5英寸屏幕的視野,功能包括錄製並總結音頻備忘錄、檢查消息和通知、即時翻譯和導航協助等等。

不過,也有業界聲音指出,今年CES上出現的大部分AI產品依然沒能逃過「華而不實」的魔咒。例如,面對配備「智能」觸摸屏的香料罐、AI驅動的空氣炸鍋、AI遊戲攻略提示器等價格昂貴的AI小部件,實在難以想象其目標受眾。

科技網站TechCrunch表示,CES上那些過於前衞、以至於拋棄了實用性的AI產品是行業中「不受限制的炒作的一種表現」。各類企業希望在相對較低的研發投入下追上AI的風口,看看能不能生產出意料之外的「爆款」。

大量芯片上新,對AI任務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本屆CES上,各大芯片巨頭也紛紛推出了新品。英特爾推出了移動版本的Arrow Lake處理器,AMD推出了9000系列桌面GPU、9000系列移動版處理器、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以及專為電競掌機打造的Z2系列處理器,同時,英偉達正式推出了備受期待的RTX 50系列顯卡。

不過,有分析指出,在PC芯片領域,對AI的關注度似乎有所下降。例如,英特爾新推出的Arrow Lake移動版處理器雖然內置了有利於完成AI任務的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但其規格與上一代Meteor Lake處理器相差不大,沒有在算力性能上進行大幅提升。

同樣地,AMD本次推出的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也內置了NPU,但AMD在市場宣傳上並未將AI作為主要賣點,而是強調其處理器在多核性能方面優於英特爾Lunar Lake。

而這一切背后的原因,或許在於AI PC(人工智能個人電腦)未能在2024年獲得預期中的成長。在英偉達發佈會后的採訪中,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AI PC的增速確實不如市場過去的樂觀預期,他將其歸因於PC端AI生態的不完整。聯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總裁Luca Rossi也在CES上的採訪中對黃仁勛的觀點表示贊同,但自己對未來感到樂觀,相信AI PC的普及率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達到40%至50%,甚至高達80%。

當然,作為AI芯片龍頭的英偉達依然選擇將AI作為旗下產品的最大賣點之一。搭載公司最新Blackwell芯片的新一代頂配版RTX 5090顯卡在性能上達到RTX 4090的兩倍,擁有920億個晶體管和四個AI處理單元,AI算力最高可達2375 TOPS。

而比起AI性能的提升,英偉達RTX50系列顯卡的定價更令消費者感到驚喜。RTX 5090定價為1999美元(約合人民幣1.465萬元),性能略遜一些的RTX 5080、RTX 5070 Ti和RTX 5070則分別定價為999美元、749美元和549美元。其中,RTX 5080的起售價比上一代RTX 4080直降200美元,RTX 5070的起售價也比上一代RTX 4070降了50美元,在玩家社區中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自動駕駛再升級,重返舞臺中央

自動駕駛也成爲了本屆CES一大焦點,外媒評價稱自動駕駛「迴歸舞臺中央」、「再返聚光燈下但不像六七年前那般浮誇」。得益於生成式AI取得的進展,自動駕駛行業也已明顯復甦,並邁向萬億美元規模的臨界點。

自動駕駛頭部公司Waymo在CES展廳打造出史上最大規模展示區,並展出了其中國合作伙伴極氪為其定製的自動駕駛車型。美國自動駕駛測試軟件公司Applied Intuition、豐田支持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May Mobility、日本自動駕駛企業Tier IV,以及亞馬遜旗下無人車公司Zoox等自動駕駛企業悉數亮相。

參展車企方面,不同於往年主打前沿概念車,今年AI、自動駕駛等智能化技術成為展廳主角。例如,索尼與本田正式發佈了雙方合作開發的首款自動駕駛電動車Afeela;奔馳與吉利旗下的smart展示了智能駕駛系統以及搭載了豆包大模型的智能座艙;大陸集團展示了其從路端到雲端的自動駕駛功能等前沿技術。

此次展會聚焦於自動駕駛的不僅有一眾車企,還有英偉達與高通兩大芯片領軍企業。英偉達在本屆CES上推出了下一代汽車處理器Thor,可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更加精準和可靠的決策支持;同時,英偉達通過其Omniverse平臺和Cosmos仿真引擎,提供了從虛擬到現實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堪稱自動駕駛的關鍵開發工具。

被業內稱作「智艙芯王」的高通也在近年來殺入智駕領域,攜驍龍Cockpit Elite(座艙至尊版)和驍龍Ride Elite(駕駛至尊版)亮相CES,搭載上述系統的車輛預計2026年率先登陸中國市場。

英偉達CEO黃仁勛大膽預言,自動駕駛汽車有望成為機器人技術領域首個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產業。展望未來數年,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進程預計將顯著提速。

事實上,資本市場中的動向也明確預示着自動駕駛正處於關鍵轉折點。2024年以來,多家自動駕駛企業成功上市融資、補充彈藥。據不完全統計,超10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在2024年上市或遞表。包括Robotaxi企業小馬智行、如祺出行、文遠知行,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圖達通,自動駕駛芯片企業地平線、黑芝麻智能,自動駕駛方案供應商福瑞泰克、佑駕創新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