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1-10 15:4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廣州報道
2025年開年以來,多家房企密集披露債務重組進展,碧桂園這家曾經的「宇宙房企」也在此時拿出了債務重組的框架。
1月9日晚間,碧桂園公佈境外債務重組提案的關鍵條款,主要解決碧桂園現有債券債務、現有銀團貸款債務以及由碧桂園借入或擔保的若干其他貸款融資下的境外債務。
碧桂園為債權人提供了以下幾種選擇,分別是:現金回購、以強制性可轉債的形式進行100%債轉股、展期與部分股權化結合、發行新債延長年限等。這幾種方式,削債的比例最高達到了90%,如要完全不削減本金,則需要自2025年6月30日后展期11.5年。
碧桂園稱,如果重組提案得到落實,碧桂園集團將可以實現大幅去槓桿化,目標是減少境外債務最多116億美元。同時,碧桂園也有望延長境外債務到期時間以及降低融資成本:其中,到期時間延長至最多11.5年,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則從重組前的每年約6%降低至重組后的每年約2%。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碧桂園的債務重組方案雖然非常「激進」,但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反應已不如此前強烈。按照碧桂園此前的計劃,碧桂園即將在下周補齊延發財報,以當前的市場環境推測,碧桂園的財報出爐或將進一步降低市場的預期。
激進的方案
碧桂園此次所提供的債務重組方案與其他房企在形式上沒有太多區別,主要的不同在於碧桂園削債的力度。
分情況來看,碧桂園給予現金回購的選項時,將在重組生效日將債權人所持相關範圍內債務通過要約回購的形式出售給碧桂園以換取現金,這種方式最少削減90%本金。
第二種選項則是通過強制性可轉換債券的形式進行純粹股權化,進行此操作后將導致100%的債務股權化,到期日也將相應延長,將是從2025年6月30日后3.5年。
此外,債權人還可以選擇延長債務年期與部分股權化相結合,這種組合則將導致67%的債務股權化。其中,部分股權化的形式包括強制性可轉換債券及新債務工具,強制性可轉換債券的最終到期日為2025年6月30日后7.5年。
最后的一種選項是通過新債務工具的形式延長債務年期,這種方式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最終到期日為2025年6月30日后9.5年,該選項將削減35%本金;而如果不設本金削減,最終到期日則將延長至2025年6月30日后11.5年。
碧桂園在公告中宣佈,其已與由七家知名銀行(均為集團長期業務夥伴)組成的協調委員會達成共識,協調委員會由共同持有或控制碧桂園三筆銀團貸款(未償還本金總額為36億美元)未償還本金額約48%的貸款人組成,他們均支持碧桂園持續努力落實重組。
如果最終方案落實,碧桂園將可以實現大幅去槓桿化,目標是減少境外債務最多116億美元。同時,碧桂園也有望延長境外債務到期時間以及降低融資成本:其中,到期時間延長至最多11.5年,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則從重組前的每年約6%降低至重組后的每年約2%。
此外,碧桂園控股股東楊惠妍家族此前也曾為碧桂園提供過11億美元的股東貸款,楊惠妍家族在公告中表態,將考慮將這筆現有的股東貸款轉為公司或附屬公司的股份,具體條款有待協定。
接近碧桂園的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碧桂園已經收到不少債權人的表態,表示願意長期支持公司度過當前的難關,同時期望公司能夠儘快完成重組。
脫困的可能性
儘管債務重組方案處處透露着「不友好」,但債權人目前也沒有太多可以斡旋的空間。給予碧桂園喘息的機會,尋求活下去的可能性或許是更好的方法。
接近碧桂園的人士透露,碧桂園已完成境內債第一次重組,若實現境外債務重組,短期債務和經營壓力將顯著下降。集團正積極自救,自2022年以來已處置資產及盤活資金超600億元。
而根據公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碧桂園境外應占有息負債總額約164億美元;碧桂園樂觀預測,預計2024年至2039年可用於境外分配的淨現金盈余介於200至250億元之間。
這種估算是否合理,取決於碧桂園能否迴歸到正常的運營軌道。
由於碧桂園早在2023年就已經基本全面停止拿地,按照商品房的建設周期2-3年的時間來看,碧桂園2025年保交付完成后將基本度過交付高峰期,碧桂園「收支失衡」的局面有望改善,碧桂園寄望能夠因此獲得「新生」。
碧桂園在公告中披露資產時表示,公司控制超3000個開發項目,可售合同總面積約9000至9200萬平方米,此外還有車位可供出售。根據保交付數據,2024年累計交付超38萬套房屋,過去三年累計交付約170萬套。
但現實的情況是,房地產行業在目前仍在築底階段,而由於碧桂園服務板塊已經分拆為兄弟公司上市,加之商業、酒店等有價值的重資產已基本被碧桂園出清,能否如碧桂園所願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其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但碧桂園方面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此前在碧桂園1月的工作會議上説,面對充滿挑戰與機遇的2025年,集團工作將圍繞保交房和修復資產負債表兩大關鍵任務展開。為此,集團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楊惠妍認為,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顯著增強了信心。隨着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行業將逐步恢復活力,只要堅持不懈,公司也必將伴隨着行業的復甦逐漸進入一個更為良性的發展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