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文化】歲月留痕,一路西去的茶香

2025-01-10 08:35

歲月留痕,一路西去的茶香

甘肅的茶馬遺韻4

《新修白水路記》碑文拓片。

青泥嶺上。

白水路記摩崖及碑亭。

  談起茶馬古道,人們總認為這是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但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主要分佈地不只在大西南的雲貴川,在廣袤的北方腹地,也存在一條承載千年的商貿古道。

  從歷史文獻資料來看,四川、雲南通往陝甘地區也存在着一條極其重要的茶馬古道,即秦蜀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明、清時期承擔了四川、漢中及湖南等地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及西藏茶馬交易的主要任務,也是真正意義上以茶易馬的茶馬古道。

  對隴南至今保留的茶馬古道「交通遺存」的探查,我們發現隴蜀道的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在秦隴與巴蜀之間,起着關鍵連接作用,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甘肅的絲綢之路線路中均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1 青泥嶺下青泥村

  古徽州(今甘肅徽縣)位於甘肅省東南川陝甘三省交界處,北通秦境,南通巴蜀,西進臨洮,水系豐富,是連接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和樞紐之地。境內存在着大量與茶馬古道相關的文物古蹟,宋代《新修白水路碑》,明代《白水石路記》,清代《徽州調停驛站碑記》等記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嶺古蜀道的修築和變遷。

  翻越秦嶺到漢中的陳倉道,具體路線就是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青泥古道就是陳倉道里最為險峻的一段。

  青泥嶺的主峰鐵山高聳於羣山之巔,海拔高達1746米,天晴時從徽縣縣城朝向東南方向眺望就能看見。在《徽縣新志》里對鐵山的面貌有生動的描述:「青泥嶺在興州長舉北,西北接溪,山東即今通路,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陷泥淖,故曰青泥嶺。東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巔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鐵,又名鐵山。唐謂之青泥,宋始稱鐵山。」

  青泥嶺山脈橫亙在徽縣東南嘉陵、大河、虞關三鄉鎮之間,綿延20多公里。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筆下有寫徽州青泥嶺、木皮嶺的詩文,描寫了他們在徽州的經歷和蜀道之險。徽州茶引批驗所、巡茶察院行臺的設立,再現的是明代茶馬貿易在徽州的興盛。

  青泥嶺下的青泥村有李白、杜甫的塑像,左邊的詩聖杜甫面容清癯,手中之毛筆似乎重若千斤;而右邊的詩仙李白則顯得神采飛揚,他舉杯相邀,好像要和來客一起共醉呢!

  在青泥村,有八棵枝干共生在一起的銀杏樹——「八仙樹」,看到了已經傾頹,但卻雕窗明柱的清代民居——杜家大院,在草叢間,我們還找到了前人制作的石槽、石碾和石臼等舊物,這從側面可以印證昔日的青泥村所在地是青泥古道上過往的官宦商旅準備糧秣、儲存體力的中轉站。

  一出青泥村再往南,一條村道映入眼簾。

  路左側朝里是蒼苔滋生的巉巖怪石,右側往下則是奔瀉如注的溪澗,而這條路順着山腰向前伸延,沒有盡頭……

2 白水峽旁白水路

  出青泥村,在路邊可以看到一塊遍體黝黑的石碑,碑名為「遠通吳楚碑」,記載了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青泥村附近百姓整修青泥古道的事蹟。

  而更早的明代「玄天神路」摩崖石刻位置在辛家吊溝村北,古道左側的石崖上。碑額外上部自右至左橫刻「玄天神路」四字,從它的下方「新刊修路碑記」的碑文可以看出是明代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民間修路所立。

  從看到「玄天神路」的路段再往前走兩三個小時,有公路通往青泥嶺的主峰——鐵山。

  如今的青泥古道除了小部分路段仍可通行外,大多數已經湮沒在荒草中無法辨識了,但它卻在古人的大量詩文中保存着最初的風貌,在蜀道文化中處在覈心位置。千百年來,穿梭在古驛道上的馬幫,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山林深谷的寧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闢了一條商路。

  青泥古道上,北宋承平時期也是行商如織,貨物往來豐富。

  宋時,茶馬貿易在邊地日益興盛,朝廷「提舉茶鹽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國用」的國策讓青泥古道上的茶馬交易量陡升,使得本來走起來要「百步九折縈巖巒」的青泥嶺,已不適應大規模和大宗物品的運輸,而且走青泥嶺的運輸和時間成本實在太高。

  於是,另修一條繞過青泥嶺的寬敞、易行的路就成了宋廷的重要工作。白水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修建的。

  由於青泥嶺道路過於艱難,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冬,利州路轉運使李虞卿倡議改道新修經過白水峽(今徽縣白水江下游峽谷)的白水路。李虞卿率領附近數縣軍民協同興修,於至和元年修成自河池驛(今徽縣銀杏鄉銀杏村)至興州長舉驛(今略陽縣白水江鎮)的新路五十一里,縮短舊路(青泥路)里程33里。此后由河池縣前往長舉縣的入蜀道路便捨棄青泥路而走白水路了。這段歷史記載在《大宋興州新開白水路記》摩崖石刻,當地人叫它大石碑,它矗立在大河店鄉的瓦泉村,徽白公路邊七米多高的懸崖上,現在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修白水路記》鐫刻於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六日,摩刻石詳述了白水路的修建和變遷情況,為研究青泥古蜀道的興廢變遷史及古代交通運輸、組織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是古蜀道上的珍貴遺蹟。

  在摩崖右下側,有明人張應登《過白水峽讀磨崖碑》詩一首:「開路磨碑紀至和,於今險易較如何?水來隴阪尋常見,峰比巫山十二多。一線天光依峽落,懸崖鳥道側身過。蜀門秦塞元辛苦,何故行人日似梭」,傳神地描寫了這條商路的繁忙。

3 馬鈴遠去茶香散

  到了明朝時,「茶馬互易」依然是國策。

  明廷爲了鞏固對西北邊區的統治,借鑑唐宋舊法,實行茶馬互市,「綢繆邊防,用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明朝茶法相當完備,自產自銷形成了一套縝密的制度:產茶有課,貯茶有倉,運茶有法,販茶有引,管理有茶馬司,盤查有批驗所,巡視有御史、行人,易馬則曾有金牌信符,比價有定,私茶有禁。

  當時,在青泥嶺下的徽州城東街就設有較大的茶馬批驗所,此外,還沿青泥古道一線設立虞關、火鑽、高橋等茶馬巡檢機構。

  在青泥嶺下的徽縣設巡檢司還有一層嚴肅的現實意義,那就是確保以茶換馬能夠順利進行。

  明朝對茶馬交易還有創造性舉措,就是給茶和馬發準運證,貼印花税票。

  火鑽(火站峪)位於北距今徽縣城六十里的榆樹鄉火站村。明朝時,在此處設有「批驗茶引所」,也就是當地人們所説的「茶院」。在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在火鑽修建巡茶察院行臺,作為巡茶御史駐紮辦公之所,徽縣火鑽鎮自此成為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這位御史官不大,相當於八品,但官小權重,負責監管全國養馬苑圉和茶馬交易,徽縣自然也成為全國茶馬交易的管理中心。

  茶過火站峪「茶院」時,必須領取花引,也就是茶的準運標誌,否則,即使是將茶運到秦州三十五里店也無法交割,仍需返回火站茶院辦理準運證、繳納相應的税款等手續,足見明朝時對茶馬交易的控制相比宋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政府對茶馬貿易高度重視,設立茶馬司專職市易,壟斷茶馬互市。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秦州(今天水)設立第一個茶馬司。七年(公元1374年),在河州(今臨夏)設立茶馬司。十二年(公元1379年),設立洮州(今臨潭)茶馬司。三十年(公元1398年),秦州茶馬司改置西寧。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又在甘州(今張掖)設立茶馬司。此后,茶馬司的設置或有變更,但至萬曆年間,仍有河、洮、岷、甘、西寧、莊浪(今永登)六個茶馬司。其中河、洮、甘、西寧四個茶馬司設置時間最長,終明之世都沒多大改變。

  當時,漢中府所屬的五個州縣課茶全部經徽州運送至秦州交割,然后轉運到另一個集散地金城(今蘭州),再分赴青海、新疆等地區,按茶葉的行銷地去向,陝甘茶馬古道的內涵亦被文化學者擴展為陝甘青茶馬古道及陝甘青新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繁華已湮沒在歷史煙雲中,成羣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去了,馥郁綿長的茶香也消散了,出蘭州往西,還能找到相關的茶馬古道遺蹟嗎?

  文/圖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責任編輯:任彩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