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資本高歌、技術井噴:2024年度AR&AI智能眼鏡高光時刻大匯總!

2025-01-09 21:00

撰寫:新浪VR | 圖源:互聯網 | 排版:瀟飛

2024年,科技浪潮依舊高漲,Ray-Ban Meta憑藉其在智能眼鏡領域的突破性表現,成為全年焦點。

根據國內權威機構預測,自2025年起,智能眼鏡將在傳統眼鏡市場穩步增長的大背景下迅速滲透,到2029年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並在2035年突破14億副。

與此同時,AR與AI的結合爲市場帶來了更多可能,互聯網巨頭、手機廠商和專業AR眼鏡企業的競賽日趨激烈,從輕量化設計到交互方式的飛躍,再到更親民的定價策略,每一次創新都令人驚艷。

在此背景下,新浪VR對2024年圍繞AI眼鏡、AR眼鏡以及AR+AI眼鏡的眾多新品及大事件做了系統梳理,幫助大家逐月回顧2024年智能眼鏡市場的新品發佈和重大事件,並從專業視角為讀者呈現這條不斷裂變、躍遷的產業進化之路。

#01.

AI 眼鏡新品

01. 李未可 Meta Lens Chat

4 月 26 日,李未可科技正式發佈了全新一代 AI 眼鏡——Meta Lens Chat。起售價 699 元,以輕巧的機身和便捷的 AI 語音交互功能贏得了業界和消費者的關注。用户只需輕觸鏡腿,即可喚醒 AI 語音助手,進行百科問答、學習輔導、英文翻譯、語音導航、音樂娛樂等多種操作。

李未可科技此前主要服務於騎行和户外場景,此次快速轉型推出親民價格的 AI 眼鏡,展示出對市場風向的靈敏把握。其通過大幅降低價格門檻,讓更多用户可以更輕松地體驗 AI 助手帶來的便捷,也為智能眼鏡市場帶來了一股普及化的浪潮。

02. 華為智能眼鏡 2 方框太陽鏡

5 月 15 日,華為在夏季全場景新品發佈會上亮相了華為智能眼鏡 2 方框太陽鏡,定價 2299 元。這款眼鏡搭載了 HarmonyOS 4 操作系統,並深度結合華為盤古 AI 大模型,使得「小藝」語音助手具備更多場景化功能,如查詢天氣、航班信息、日程安排等,為用户的日常出行和工作帶來便利。

華為自 2021 年起便投入智能眼鏡領域,持續迭代產品設計和功能。華為智能眼鏡 2 方框太陽鏡在佩戴舒適度、AI 交互和外觀設計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並推出鈦空、金絲等新款式,力求滿足不同人羣的個性化需求。

03. 閃極 AI 智能拍攝眼鏡 A1

5 月 30 日,閃極發佈了閃極智能拍攝眼鏡 A1(技術預覽版),預售特惠價 999 元,預計 11 月 30 日前發貨。這款眼鏡融合了實時錄音錄像和多模態 AI 技術,可隨時識別用户眼前的物體或文字,並提供翻譯、註釋等智能化支持。其最大亮點是「回溯模式」,可在開啟拍攝前倒帶 5~25 分鍾,幫助用户不錯過重要瞬間。

據悉,閃極科技團隊此前專注手機和無人機領域研發,並已積累了海內外百余萬核心用户。公司還透露將於 12 月 19 日發佈「國內首款量產 AI 拍攝眼鏡」,再度引起行業關注。

04. Solos AirGo Vision

6 月 30 日,Solos 推出了號稱「全球首款支持 GPT-4o」的智能眼鏡——AirGo Vision,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售。其內置相機和 AI 識別功能,能夠結合 GPT-4o 模型對拍攝畫面進行分析並回答用户疑問。AirGo Vision 還預留了與 Google Gemini、Claude 等大模型的整合接口。

Solos 一直深耕智能眼鏡領域,推出過 Argon 系列、Helium 系列、AirGo 系列等不同形態產品。AirGo Vision 的發佈將其 AI 能力提升至新高度,進一步探索智能眼鏡在人機交互中的場景應用。

05. 界環 AI 音頻眼鏡

8 月 8 日,蜂巢科技發佈自有品牌「界環」,並帶來首款產品——界環 AI 音頻眼鏡,起售價 699 元。這款眼鏡採用 30.9g 輕量化設計,可進行 AI 通知播報、語音聊天、AI 捏人等功能;支持多框架、多配色可選,讓用户在日常佩戴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組合。

界環 AI 音頻眼鏡基於統一 VUI 框架,可在多平臺實現一致的語音交互體驗,也意味着蜂巢科技在產品開放性和交互系統上持續做出嘗試。

06. Emteq Sense 智能眼鏡

10 月,深度技術公司 Emteq Labs 對外宣佈將推出一款名為 Sense 的情緒感知智能眼鏡。該產品通過非接觸式 OCO 傳感器和朝下的攝像頭傳感器,能夠實時捕捉用户的面部表情、飲食行為、情緒波動、身體姿態等信息,並利用專有 AI/ML 算法進行數據分析。

Emteq Labs 由著名外科醫生兼面部肌肉專家 Charles Nduka 博士於 2015 年創立。近期,新任 CEO Steen Strand 的到任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的硬件產品戰略,這款具備情緒監測功能的智能眼鏡或將拓展更多健康管理與輔助醫療的應用前景。

07. 小度 AI 眼鏡

11 月 13 日,百度正式發佈了小度 AI 眼鏡,宣稱為「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鏡」。其集成了百度文心大模型和 DuerOS 操作系統,可實現第一視角拍攝、邊走邊問、識別卡路里、視聽翻譯等多項功能。官方表示,小度 AI 眼鏡將於 2025 年上半年與消費者見面,具體售價尚未公佈。

百度在 AI 大模型和語音交互領域具備深厚積累,小度 AI 眼鏡的推出或進一步加快百度對「硬件+AI」生態閉環的建設,為用户帶來更加智能化、沉浸式的使用體驗。

08. Looktech AI 智能眼鏡

11 月 16 日,Looktech 舉辦發佈會,推出融合眼鏡、耳機、相機和 AI 功能的全新智能眼鏡,預計 12 月初在 Kickstarter 開啟眾籌,起售價 199 美元。這款眼鏡的核心亮點在於 AI 助手 Memo,可進行自然對話、實時翻譯與識別物體,還支持對周遭環境的掃描分析,提供全面的導覽和信息檢索支持。

Looktech 希望通過多合一的硬件形態,主打「一天隨身相伴」的全時在線體驗,為用户帶來便捷與樂趣的雙重升級。

09. 谷東科技 Star1S AI 一體機眼鏡

11 月 25 日,谷東科技推出了全綵雙目光波導分體式 AR 眼鏡 Star1(「星彩 1」)及全新 AI 一體機眼鏡 Star1S(「星彩 1S」)。其中,Star1S 內置自研全綵雙目光波導模組,重量約 90g,搭載多模態 AI 系統,可提供超高亮度的 5 米 90 吋巨幕顯示。

與谷東以往更偏向於工業元宇宙的思路不同,這一次的 Star1 系列面向更多泛消費場景,凸顯了硬件輕量化、交互便捷化,為市場帶來更具可玩性的 AR 產品選擇。

10. AI 拍攝眼鏡 雷鳥 V3

2025年1月7日CES大會期間,雷鳥創新舉行「Meta,Beyond」發佈會,正式發佈雷鳥V3 AI拍攝眼鏡。雷鳥V3 AI拍攝眼鏡是一款引領行業的巔峰之作,搭載獵鷹影像系統、通義千問獨家定製大模型、第一代驍龍®AR1旗艦級芯片、定製揚聲器等諸多創新技術。

產品定價1799元,於北京時間1月7日開始預售,1月10日現貨發售。

發佈會上,雷鳥創新還展示了其在AR光學領域的最新進展:首個自研光引擎「螢火光引擎」、全球首個可量產的表面浮雕光柵刻蝕光波導「RayNeo 光波導」。雷鳥X3 Pro將搭載上述AR光學顯示方案,並在2025年Q2正式上市。

#02.

AR以及AR+AI眼鏡

01. OPPO Air Glass 3

今年 2 月,OPPO 在 MWC 2024 上展示了OPPO Air Glass 3 概念產品。這款 AI 眼鏡可通過專屬手機 App 接入 AndesGPT 大模型,實現隨時隨地的智能對話和信息調取。機身僅重約 50 克,延續了輕巧穿戴的設計理念。

OPPO Air Glass 3 搭載兩塊彩色衍射光波導鏡片,峰值亮度超過 1000 尼特。作為概念性產品,它在展示前沿技術的同時,也吸引了大眾對「輔助現實」與 AI 結合的更多期待。

02. 雷鳥 X2 Lite

1 月 9 日,雷鳥創新在 CES 2024 上發佈了新一代雙目全綵 MicroLED 光波導 AR 眼鏡 X2 Lite(海外名:RayNeo X2 Lite)。它搭載高通驍龍 AR1 平臺,以及雷鳥自研的大模型語音助手 Rayneo AI,可提供 3D 空間顯示、峰值入眼亮度 1500nits+ 等硬件特性,主打「AI+AR」的融合體驗。

雷鳥 X2 Lite 進一步提高了全綵 MicroLED 光波導的視覺清晰度與透光率,兼顧多場景使用需求,為消費者帶來身臨其境的交互感。

03. Rokid AR Lite

4 月 20 日,Rokid 公佈了全新 AR Lite 空間計算套裝,其中顯示終端眼鏡(Rokid Max2)重量僅 75g。相比傳統頭顯的大體積,AR Lite 注重輕便化和高適配度;搭配 Rokid Station2 控制器,可提供「迷你手機」式的觸摸交互,幫助用户大幅減少使用門檻。

Rokid 在發佈會中也多次強調與蘋果 Vision Pro 的對比,希望通過相對更親民的價格、更舒適的佩戴體驗吸引消費者。對於想要嚐鮮 AR 但又擔心設備臃腫的用户而言,Rokid AR Lite 具備一定吸引力。

04. 智能騎行 AR 設備 X-lens

5 月份,行者品牌帶來了專為騎行愛好者定製的 X-lens AR 騎行鏡,配備 MicroOLED 顯示屏和 1200nit 入眼亮度,即使在户外強光下也能保持畫面清晰。單目鏡僅重 10.1g,可明顯減輕騎行負擔;視場角約 20°,平衡了信息呈現與安全視野。

行者 X-lens 騎行鏡於 9 月開售,為自行車運動和户外活動增添了全新交互方式,也延展了 AR 在運動垂直領域的應用價值。

05. 雷鳥 Air 2s

5 月 20 日,雷鳥創新公佈了新款 XR 眼鏡 雷鳥 Air 2s,定價 2698 元,首發嚐鮮價 2399 元。它搭載索尼旗艦級 Micro OLED 屏幕和雷鳥 BirdBath 光引擎,具備高色域、高色準、高色深等顯示特性。

同時,雷鳥 Air 2s 採用對稱式音頻佈局,配備 4 顆全頻揚聲器單元,在觀影、娛樂等方面提供更佳沉浸感。整機重量 76 克,可進行 9 擋調節,適配不同臉型。

06. INAIR 2 + INAIR Pod AR 空間計算機

8 月 12 日,國產品牌 INAIR 帶來了全新 AR 智能套裝 INAIR 2 + INAIR Pod,主打多屏拓展和便攜式 AI 計算。INAIR 2 分為標準版與 Pro 版,重量僅 77g,採用索尼 MicroOLED 屏,雙眼分辨率 3840×1080,最高刷新率 120Hz,擁有雙揚聲器和相位消聲技術。

配合 INAIR Pod 這台口袋大小的空間計算終端,用户可在任意場景實現多屏辦公、娛樂等功能。INAIR 計劃通過開放 SDK 邀請更多開發者加入,共建 AR+AI 生態。

07. 星紀魅族 StarV View

9 月 5 日,星紀魅族發佈首款 BirdBath AR 智能眼鏡 StarV View,首發價 2499 元。這款產品針對邊緣虛化、發熱、佩戴重等痛點進行了優化。並支持 0-600 度近視無鏡片調節,減少用户購買定製鏡片的成本與繁瑣。

StarV View 以高通驍龍 AR 平臺為基礎,力圖在大眾消費市場中找到硬件性能與時尚外觀的最佳平衡點,體現出星紀魅族在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儲備和設計功力。

08. Spectacles AR 眼鏡

9 月 17 日,Snap 在 2024 年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了第五代 Spectacles AR 眼鏡,集成 OpenAI 多模態 AI 模型,為用户帶來與現實世界融合的數字化體驗。配合 MyAI 聊天機器人,用户可隨時獲取周圍物體、場景的豐富信息,並通過語音或手勢指令實現交互。

Snap 同時宣佈擴大與 OpenAI 的合作範圍,進一步把雲端 AI 能力植入穿戴設備,或許會引領社交與 AR 的再次創新。

09. 星紀魅族 StarV Air2

9 月 25 日,星紀魅族在一代產品的基礎上升級推出了 StarV Air2,採用光波導顯示方案,全機身重量 44g,繼續主打「全天候 AI 智能體驗」。其自研光波導顯示系統 StarVision,結合「蜂鳥Mini II」微顯示引擎,可提供峰值亮度高、續航持久的觀影或工作場景支持。

與前作相同,StarV Air2 延續了時尚化定位,滿足用户日常佩戴與社交搭配的需求。

10. 雷鳥 Air 3

10 月 28 日,雷鳥創新發布 雷鳥 Air 3 AR 眼鏡,首發價 1699 元起。全新孔雀光學引擎和第五代 MicroOLED 屏幕的結合,使 Air 3 在色彩、對比度和清晰度方面大幅提升,並支持三檔畫質模式,適配不同內容場景。

Air 3 兼容超過千余款終端設備,可通過雷鳥 XR 應用與 AI 深度融合,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AI+AR」帶來的娛樂與生產力提升。

11. Rokid Glasses AR 眼鏡

11 月 18 日,Rokid 發佈新一代 Rokid Glasses AR 眼鏡,與暴龍眼鏡聯名推出多色款式,機身重量僅 49g。該產品整合了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多模態大模型,支持 AI 通話、AI 搜索、AI 導航、AI 翻譯等功能,可實現全方位的語音交互與信息輔助。

Rokid Glasses 藉助多模態 AI 和輕巧設計,試圖打造「一天隨時在線」的 AR 生態體驗,進一步拓展消費級市場的應用邊界。

12. 谷東科技 Star1

11 月 25 日,谷東科技宣佈推出 Star1(星彩 1) 和 Star1S(星彩 1S) 兩款產品。Star1 作為分體式 AR+AI 眼鏡,重量 80g,可根據不同場景自由搭配 AI 算力模塊,並配備 4800 萬防抖自動變焦高清相機,幫助用户記錄與分析第一視角畫面。

谷東在現場強調,Star1 和 Star1S 均面對多元化應用場景,不再侷限工業領域,展示了其軟硬件綜合實力。

13. INMO Air 3、INMO GO 2

11 月 29 日,影目科技將在成都舉辦 INMO 2024 新品發佈會,或將發佈 INMO Air 3 和 INMO GO 2。目前官方尚未公佈細節,但根據預熱海報推測,INMO Air 3 可能繼續保持無線一體式設計,採用陣列光波導方案,視場角或許有所提升,並支持多屏顯示等功能。

無論是功能性還是使用門檻,INMO 新品都備受業內期待。如果在佩戴舒適度和性能上有所突破,可能成為無線一體化 AR 眼鏡又一代表之作。

-------------------------------------

總結一下:當我們縱觀2024全年,就不難發現國內外智能眼鏡市場呈現出強勁的產品迭代與技術升級趨勢。AI、AR、拍攝、輕量化、光學方案多樣化等,每家廠商都在嘗試不同的切入點,希望抓住可穿戴領域的新風口。

而隨着芯片與光學技術的不斷成熟,更多「AI+AR」一體化設備將陸續涌現,為用户帶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也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這期間,也有更多值得我們回顧的大事件發生。

#02.

2024年智能眼鏡業大事件回顧

2024年1月:Rokid、XREAL收穫鉅額融資

2024 年伊始,中國 AR 眼鏡廠商接連獲得鉅額融資,讓全球行業目光聚焦。

•Rokid 與合肥市政府簽署《靈伴智能投資合作協議》,並完成近 5 億人民幣融資,由合肥市政府主導,多家財務及戰略投資機構參與。雙方將共建元宇宙開發者平臺,搭建全球性開發者生態,為 Rokid 在 B 端服務和產研能力方面提供更大助力,致力於在合肥打造 XR 生態圈。

•XREAL 宣佈完成新一輪 6000 萬美元戰略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和擴充光學引擎生產基地,計劃自 2025 年起顯著提升產能,新引入的戰略投資方也將在技術和資源層面全力支持。

資本對 AR 智能眼鏡的認可,為 2024 年開了好頭,也為此后行業加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隨着資金注入,廠商能夠更快突破光學顯示、芯片等關鍵技術,提升整體用户體驗。

2024年2月:蘋果頭顯開售,掀起空間計算浪潮

蘋果 Vision Pro 於 2 月在美國正式開售,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排隊購買和媒體測評熱潮。「空間計算」的概念也迎來再一次風口,許多廠商紛紛將自家頭顯或 AR 產品貼上「空間計算」的標籤。

同時,行業出現 VST(視頻透視) 與 OST(光學透視) 兩大技術路線之爭:

•VST 由攝像頭捕捉現實畫面后在屏幕上合成,代表產品包括 Vision Pro、Meta Quest Pro、Quest 3 等,但往往價格較高、重量較大。

•OST 則是光學透視,通過半透明鏡片疊加虛擬影像,代表產品有 Hololens 2、Magic Leap 2 等;AR 眼鏡多采用 OST 方案,更輕便,僅幾十克,利於用户長時間佩戴。

AR 眼鏡廠商認為,輕薄化、長期佩戴的 OST 路線更有潛力,為「空間計算」帶來更廣的消費市場。

2024年3月:中國智能眼鏡新品小高潮

3 月初,VITURE 在中國召開產品發佈會,正式進軍國內市場,推出 VITURE One XR 眼鏡、One Lite、頸環及相應適配器等。VITURE One XR 眼鏡專為遊戲與觀影用户打造,主打基於雲計算的應用特性。

同月末,谷東科技 發佈了 2024 年首款工業級 5G 雙目一體式 AR 智能頭盔 H4000。整機約 380g,支持 5G 全頻高速網絡,首創可外加長短焦鏡頭設計,搭載 4800 萬像素工業相機與大視場角光學系統,並通過本安級防爆認證。

另外,小米有品上線 MIJIA 智能音頻眼鏡(悦享版),眾籌價 459 元,進一步親民化。由此,不少用户開始「嚐鮮」科技新品,智能眼鏡市場熱度漸增。

2024年4月:知名廠商扎堆新品發佈

4 月,眾多 AR 眼鏡廠商開啟新一輪發布。

•Rokid 推出 Rokid AR Lite 空間計算套裝,包括重量僅 75g 的 Rokid Max 2 眼鏡和搭載驍龍平臺的 Rokid Station 2 主機,實現 0-600° 屈光度調節與更舒適佩戴。

•李未可科技 則推出了首款 AI 眼鏡 Meta Lens Chat(699 元),主打 AI 語音交互,搭載自研 WAKE-AI 大模型,可實現工作日程管理、百科問答、翻譯、情感陪伴等多種功能,讓 AI 眼鏡的潛能進一步被挖掘。

2024年5月:Ray-Ban Meta銷量破百萬

第三方數據顯示,Ray-Ban Meta 全球銷量破 100 萬台,成為全球智能眼鏡賽道里程碑式事件。2023 年 9 月,Meta 與雷朋合作發佈的這款智能眼鏡搭載驍龍 AR1 Gen 1 芯片與 「Hey Meta」 語音助手,支持拍照、視頻、音樂、直播及多種 AR 功能。機構預測其 2024 年度銷量有望衝擊 200 萬台甚至更高。

同時,華為推出 華為智能眼鏡 2 方框太陽鏡;雷鳥創新發布 雷鳥 Air 2s,主打 201 英寸巨幕顯示與「躺躺鏡」觀影體驗;XREAL 也帶來 XREAL Beam Pro AR 空間計算終端,售價 1299 元。字節跳動被曝 3-5 億元收購 OWS 旗下品牌 Oladance,或計劃推出 AI 眼鏡,引發行業討論。

2024年6月:國產 XR 芯片流片成功

萬有引力宣佈其 JX007 芯片流片成功並完成點亮。該芯片採用 TSMC 先進工藝,支持反向透視技術,為 XR 設備提供高保真虛實交互。

萬有引力透露已與頭部 XR 企業達成合作,助力推進 XR 設備的自然交互。后續 5nm 旗艦芯片也在全力研發中,國產 XR 芯片的快速突破為國內產業注入更多信心。

2024年7月:Meta AR 眼鏡消息與國內廠商融資

INMO 影目科技 完成近億元 B 輪融資,由四川發展弘芯基金等投資。成立於 2020 年的影目科技專注無線 AR 眼鏡,已獲得多家知名機構注資,是國內智能眼鏡頭部初創企業之一。

同期,Meta CEO 扎克伯格在採訪中透露,Meta 正在研發全新一代 AR 眼鏡,性能將超越 Ray-Ban 系列,有望顛覆傳統眼鏡形態,團隊已接近展示全息眼鏡原型,或為市場帶來「顛覆級」產品。

2024年8月:Meta、Snap 新品爆光,國內新鋭發力

Meta 首款 AR 眼鏡在 9 月 25 日的 Meta Connect 2024 大會上正式亮相,代號 「Orion」。

Snap 則計劃於 9 月 17 日舉辦年度合作伙伴峰會,或將發佈第五代 Spectacles AR 眼鏡, FoV 與續航均有提升。

另一方面,國產品牌 INAIR 推出 INAIR 2 AR 眼鏡,首發 2399 元,重量僅 77g,採用索尼 Micro-OLED 屏,支持最高 120Hz 刷新率與雙揚聲器,定位多屏拓展及多設備兼容。

2024年9月:Meta 發佈首款 AR 眼鏡原型

9 月底,Meta 公佈了傳聞已久的 AR 眼鏡 「Orion」 原型版本。該機採用光波導與全 MicroLED 技術,重量控制在 100g 左右,視場角約 70°,並配備神經腕帶實現更自然的無感交互。目前僅面向開發者收集反饋,尚未投放消費者市場。

同期,Meta 與雷朋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宣佈達成 10 年戰略合作,合力打造多代智能眼鏡。扎克伯格稱這是眼鏡產業的「歷史性轉折點」。國內廠商星紀魅族也發佈 StarV Air2、StarV View,繼續豐富 AR 產品線。

2024年10月:Ray-Ban Meta 暢銷,蘋果或於 2026 推出 AR 眼鏡

EssilorLuxottica 在 Q3 財報電話會上透露,Ray-Ban Meta 系列在歐洲、中東、非洲 60% 以上雷朋門店中為最暢銷產品,充分證明消費者對智能眼鏡功能的認可。

同時有消息傳出,蘋果正籌備在 2026 年推出基於 Micro LED 技術的 AR 眼鏡,雖尚處於研發階段,但並未放棄對新一代光學顯示的探索。

2024年11月:小度 AI 眼鏡問世,小米或將入局

百度 在 11 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發佈 小度 AI 眼鏡,重量 45g,配備 16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四麥克風陣列和開放式揚聲器,可進行卡路里識別、視聽翻譯、拍照問答等多功能,計劃 2025 年上半年上市。

市場消息稱 小米 正與歌爾合作籌備 AI 眼鏡,或於來年 4 月米粉節期間推出,雷軍目標銷量 30 萬台以上。該新品據傳將全面對標 Meta Ray-Ban 系列。

2024年12月:年終「百鏡大戰」

年末,智能眼鏡新品發佈更趨密集,正如上文列舉:

•XREAL 於 12 月 5 日推出搭載自研空間計算芯片的 XREAL One,支持 50° FoV、全局 90Hz 刷新率、600nit 入眼亮度與電致變色調節,並獲多項權威認證。

•閃極科技 於 12 月 19 日發佈 閃極 AI 「拍拍鏡」A1,採用索尼 1600 萬像素攝像頭與紫光展鋭 W517 5G 芯片,搭配自研 Loomo OS AI 記憶系統,為用户提供錄音、圖文及音視頻多模態記錄與雲端同步。

•蜂巢科技旗下界環也推出時尚眼影、腮紅款 AI 音頻眼鏡;另有加南科技等公司相繼入局。

「百鏡大戰」趨勢初顯,眾多企業在硬件形態、技術路線、功能體驗上推陳出新,不斷涌現的新品正為 AR/AI 眼鏡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03.

2024:AR/AI 智能眼鏡強勢崛起

在 2024 年里,AR/AI 眼鏡賽道經歷了從年初鉅額融資頻現,到其它賽道的蘋果MR頭顯正式開售,再到雷朋與 Meta 系列熱銷、新鋭產品快速崛起的一整年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VST 與 OST 的路線之爭,芯片和光學技術的不斷演進,以及互聯網巨頭與初創公司之間的多樣化競爭,都為這一領域的前行注入了巨大動力。

在新浪VR看來,資本、技術、市場的合力使得「空間計算」概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品牌加入,使產品形態更加多元、價格也逐漸下探,推動智能眼鏡往大眾消費電子的方向邁進。

而在全球 XR 行業加速的背景下,2024 年可謂「AR/AI 智能眼鏡元年」,並在伊始就迎來了真正的爆發期。未來,隨着多模態 AI、光學顯示與交互技術持續融合,智能眼鏡或將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重要終端,在教育、工業、娛樂與社交等領域釋放更廣闊的發展潛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