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1解讀|前有陸金所、后有平安好醫生,中國平安為何均選擇「以股代息」?

2025-01-09 18:4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因「以股代息」收取股息增持超50%,觸發強制性全面要約收購線,又新增一個案例。

近日,安鑫有限公司與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簡稱平安好醫生)發佈聯合公告,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要約人安鑫有限公司選擇「以股代息」,平安好醫生將並表中國平安安鑫有限公司是中國平安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安鑫選擇以股代息后,對平安好醫生的總持股將由39.41%升至52.74%,觸發強制性全面要約收購線,完成交割后,平安好醫生將成為中國平安的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並將納入平安集團的合併財務報表。

二是中國平安強調無意私有化平安好醫生。公告稱「要約交割后,要約人希望平安好醫生將繼續其現有的主營業務,無意重新部署任何固定資產或終止僱傭僱員,無意私有化平安好醫生且認為不存在私有化的合理可能性。」平安好醫生方面也迴應記者稱以公告爲準。

「我認為不會私有化,對於集團公司而言,分拆資產在市場發展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務院長王兆江向記者分析稱。

市場反應方面,截至2025年1月8日收盤,平安好醫生收報6.3港元/股;截至1月9日收盤,平安好醫生收報6.25港元/股,下滑0.79%,市淨率0.48。

近一年來,前有陸金所(6623.HK、LU.N)、后有平安好醫生,中國平安均選擇「以股代息」,二者並表平安集團。 

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務院長王兆江告訴記者,以股代息分紅對一家成長型的優秀企業來説,對股東和公司是利益更優化的一種分紅方案,「一方面,不用現金支付紅利,對企業而言,有更多的現金流用來發展經營;另一方面,對股東而言,有了優質股票,其增值潛力可能遠大於股息。」

平安好醫生將並表平安集團

2024年11月,剛剛實現盈利的平安好醫生便「官宣」推出百億分紅計劃,一度引發市場討論,平安好醫生計劃從儲備的股份溢價賬中向股東派發每股9.7港元的特別股息,派發股息總金額高達108.5億港元。持股人士可以選擇以現金或是新股份的方式支付股息,股息派發日則安排在2025年1月24日。

此次大股東安鑫有限公司選擇以股代息,依港交所規定須就所有要約股份作出強制性全面要約,其中,要約價為每股股份6.12港元,較上述聯合公告日期於聯交所報價的每股股份收市價6.30港元,折讓約2.86%。根據公告,要約人可能需支付的最高現金對價總額約為62.83億港元。

完成交割后,平安好醫生也將成為平安集團的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且該集團的財務業績將併入平安集團的合併財務報表。王兆江認為,「兩公司業績如果並表,對雙方股價影響預計無太大影響,因為兩公司市值差距近百倍,且投資者並不一定因為並表給出更高的溢價,所以各自股價走勢偏向於獨立。」

平安好醫生是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核心旗艦,是醫療養老服務的整合方及提供方。業內人士認為平安好醫生成為平安集團的並表子公司后,業務協同效應將會更加顯著。

多年來,平安好醫生一直深陷虧損「泥潭」。但在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超6000萬元,調整后淨利潤近9000萬元。

總結來看,平安健康一邊在「增效」,一邊在「降本」。近年來,平安好醫生低戰略協同性業務調整基本完成,逐步剔除了跟主業協同性不高、盈利能力較低的實物類銷售業務,業務重心逐漸從醫藥電商「賣藥」業務,轉向To B/To F端的「醫療服務」業務。

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扭虧轉盈也受益於「降本」。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管理費用同比下降47.8%;銷售及營銷費用同比下降18.6%。 

前有陸金所后有平安好醫生,平安均選擇「以股代息」 

上述一幕,不禁令人想起在2024年7月,中國平安同樣在陸金所控股派發特別股息中,選擇股票分紅方式收取相應股息,股息派發后中國平安控制的陸金所控股股份達到56.82%,被動並表陸金所控股,並觸發香港證監會《收購守則》下規定的強制性全面要約。

當時,中國平安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陸金所回饋投資者,派發特別股息。公司作為大股東,選擇股票分紅的方式收取該特別股息,被動並表控股陸金所。此項選擇對平安及陸金所均積極正面,顯示平安集團對陸金所長遠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但從陸金所的股價表現來看,平安集團並表控股陸金所后,對股價提振作用較不明顯。陸金所在2024年下半年的股價波動較大,既有顯著下跌也有明顯上漲。截至2025年1月8日(美東時間)收盤,陸金所在美股報收2.41美元/股,降幅為1.63%。

平安好醫生和陸金所的共同點是,二者都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平安好醫生已扭虧為盈),2024年前三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業收入184.83億元,同比下降32.54%;淨虧損22.85億元,較2023年同期由盈利轉為虧損。

但無論是平安好醫生還是陸金所,成為平安集團的並表子公司后,都意味着平安將對其有更強的控制力以及更顯著的業務協同效應。

作為一種分紅方案,以股代息並不罕見。「以股代息的案例在市場目前不多,不過這種分紅方式是企業的一種選擇,它是市場化行為,並無不合理之處,只是企業基於發展考量做出的決策。」王兆江説道。

一般而言,大股東選擇以股代息通常表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這種行為可以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例如,2024年1月8日,港股上市公司萬物雲的第二大股東博裕資本,在公司股價下跌時選擇以股代息,顯示了其對萬物雲長期發展的信心。

以股代息也可以增加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從而增強其對公司的控制權。此外,對於一些現金流緊張或有其他投資需求的企業,選擇「以股代息」可以有效緩解公司的現金壓力,保留更多現金用於業務擴展、償還債務或應對潛在市場波動等。

例如,2022年8月,龍湖集團公告前兩大股東選擇以新股形式收取2021年度末期股息,將合計新獲發股份約2億股,為此可為上市公司節約現金開支約55.57億港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