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研發投入下滑,持續大額虧損,鷹瞳科技AI醫療故事還能講多久

2025-01-09 17:10

撰稿 | 行星

來源 | 貝多財經

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生成式AI已逐漸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大領域。《未來醫生白皮書(2024)》顯示,中國臨牀醫護人員在AI技術採納上領先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員已在日常工作中應用AI工具,遠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人工智能與醫療的融合發展,也使得AI醫療的融資速度步入快車道。據外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末國內公開的醫療大模型多達近50個,醫療AI板塊一共完成了170筆融資,融資總額161.24億元。

站在AI醫療崛起的風口,身披「AI醫療第一股」榮光的鷹瞳科技(HK:02251)卻有着不少煩惱。畢竟,2024年已是該公司連續虧損的第六年,「增收不增利」的陰雲長期籠罩在其頭頂,也成爲了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因素。

鷹瞳科技要想跳出現階段的怪圈,急需在AI醫療商業化變現中尋求解題思路。

一、風口掘金,「第一股」股價難提振

公開信息顯示,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是一家提供慢性病早篩及管理、近視防控、斜弱視治療等全方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醫療器械公司,擁有多款自主開發的產品管線,能夠滿足更廣泛的人羣對健康服務的各種需求。

其中,Airdoc-AIFUNDUS是鷹瞳科技的核心產品。這款人工智能SaMD(醫療器械軟件)的1.0版本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三類器械註冊證,能夠輔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問題的診斷評估,2.0和3.0版本也在研發推進階段。

根據鷹瞳科技發佈的最新財報,該公司通過SaMD和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服務了296萬人次,識別出158萬例重大陽性案例,累計識別重大陽性案例超過7萬例,為早期發現和治療重大疾病做出了重要貢獻。

IPO前,就已有不少投資者向鷹瞳科技伸出了橄欖枝,共幫助該公司完成了7輪融資。天眼查App信息顯示,2021年5月的D輪融資完成時,鷹瞳科技的對應估值達到49.55億元,對比Pre-A輪時翻了100多倍。

據悉,鷹瞳科技招股期的認購數量約為發售股份的6.18倍;2021年11月5日登陸港交所的發行價為75.1港元/股,最終募資15.66億港元,當日收盤市值超過70億港元,成爲了一時炙手可熱的「醫療AI第一股」。

但正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上市兩個月不到,鷹瞳科技的股價便如同「大跳水」一般持續下挫,2021年最后一個工作日的收盤價為38.40港元/股,2022年以來更是掉下30港元/股的臺階,總市值也較發行時期出現腰斬。

截至2025年1月8日港股收盤,鷹瞳科技-B的股價已降至11.82港元/股,總市值僅剩12.20億港元,短短三年時間市值蒸發超8成。這不禁令人疑惑,為何市場對鷹瞳科技的信心告罄得如此之快?

二、收入增長,難以擺脫虧損桎梏

單從銷售額的角度切入,鷹瞳科技的營業收入由2019年的3041.5萬元起步,上市當年便以141.6%的增速來到1.15億元,並繼續穩定增長至2023年的2.04億元,業績成長性還是可圈可點的。

2024年上半年,鷹瞳科技實現收入9371.0萬元,亦較2023年同期的8250.2萬元增長13.6%。其中,鷹瞳醫療和鷹瞳眼健康分別實現了22.1%和22.7%的營收增長,鷹瞳科技稱主要歸功於其產品在醫院及醫療機構覆蓋率的上升。

具體來看,截至2024年6月末鷹瞳科技Airdoc-AIFUNDUS(1.0)的醫院覆蓋活躍網點數量達到244家,同比增長70.6%;基層醫療機構的覆蓋活躍網點數達1533家,同比增長192.0%,進一步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然而,鷹瞳科技的盈利能力卻與不斷上升的收入規模背道而馳。該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為-8050.2萬元,虧損額度較2023年同期的-3697.0萬元擴大117.8%,與其因監管變化做出的虧損準備有關。

鷹瞳科技在財報中解釋稱,由於監管法規將激光近視治療儀重新歸類為三類醫療器械,並自2024年7月起禁止企業銷售未取得相關認證的產品,導致該公司對本應向客户出售的一批激光近視治療儀做出了2370萬元的虧損準備。

回看鷹瞳科技近幾年財務資料可知,該公司常年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至2023年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8713.9萬元、-7962.6萬元、-1.43億元、-1.80億元和-1.33億元,五年半時間累計虧損超7億元,且大有「越賣越虧」的發展趨勢。

不僅如此,鷹瞳科技的資金基本面也拉響了告急警報。截至2024年6月末該公司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淨額為-6838.6萬元;期末在手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5.48億元,亦較2023年同期的8.76億元減少37.5%。

對於始終沒能真正向市場證明自身穩定盈利能力的鷹瞳科技來説,外部政策的變更導致虧損缺口進一步拉大,無異於雪上加霜。

三、研發走低,新產品實用性待考

上市之初,鷹瞳科技的創始人張大磊曾對外界表示,上市無非就是「另外一輪融資」,是該公司實現「讓健康無處不在」使命的一小步,並承諾鷹瞳科技的戰略並不會發生變化,只想做好產品及體驗,給客户創造更多的價值。

但在持續虧損的壓力下,鷹瞳科技也不得不通過紮緊成本「錢袋子」的方式維持基本生存能力。半年報顯示,該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為4898.60萬元,同比下降13.3%,主要是由於研發流程簡化降低了相應的成本支出。

而早在2023年,鷹瞳科技的研發費用就已縮減11.1%至1.12億元。誠然,降低技術投入資金,對於一家財務緊張的企業而言不失為有效降本方式,但在「技術為王」的AI醫療賽道中,企業主動削減研發費用相當容易引發投資者的擔憂。

更不要説,鷹瞳科技2023年的行政開支、銷售及分銷開支不減反增,分別同比增長38.2%、0.7%至9898.1萬元、1.01億元。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行政開支繼續增長3.43%至4198.8萬元,進一步蠶食利潤空間。

居高不下的行政與銷售開支,也意味着鷹瞳科技的AI醫療規模化道路仍處在市場培育期,需要依靠持續不斷的營銷拉動銷量與知名度的增長。這對於沒能完全實現可持續商業化的鷹瞳科技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為實現自我造血,鷹瞳科技押注了以近視防控、視覺訓練為主的眼健康產品業務,希望以此構築第二增長曲線。該公司在2024年4月推出了AFC100相機,號稱可以自動化完成眼部健康檢測,能夠對青少年羣體的近視進行早期發現和監測。

但且不論這等替代性較高的「改善型服務」對C端市場的吸引力和號召力究竟有多少,新品類從誕生到入市,依舊繞不開那個困擾鷹瞳科技的難題——回報周期長、資金消耗大的成本支出。

或許比起品類創新,如今的鷹瞳科技更應該在用户感知度層面下功夫。

公眾號:貝多財經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會員

2023年度最具商業價值新媒體

鄭州報業集團·正觀新聞

2023年度優秀創作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