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藥明系」再度剝離海外業務,CXO行業「蝴蝶效應」初顯

2025-01-08 15:28

(文/王力 編輯/徐喆)1月6日,藥明生物(02269.HK)發佈公告稱,其已與默沙東(MSD International GmbH)達成協議,將旗下全資子公司藥明海德在愛爾蘭的疫苗工廠剝離出售,交易金額約 5 億美元。

回溯來看,這並非 「藥明系」 首次對海外業務動刀,就在不久前,藥明康德(603259.SH)出售美國和英國的 WuXi ATU 業務,如今藥明生物緊跟其后,雖如今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在股權上已無直接關聯,但背后同樣涌現的是地緣政治和 CXO (醫藥外包)行業自身變革的雙重驅動。

近年來,地緣政治因素猶如高懸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自 2024 年 1 月起便給 「藥明系」 蒙上陰影,藥明生物被列入予以關注的特定生物技術公司名單后,股價隨法案進展跌宕起伏,雖此后危機解除,但也給海外業務運營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而從全球 CXO 行業發展維度剖析,在經歷高速擴張后,行業逐步邁入調整階段。一方面,全球創新葯投融資環境變化,資本寒冬下藥企研發投入預算收緊,CXO 企業來自海外藥企訂單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產能擴張在前些年激進推進,當下面臨產能利用率需優化、成本控制等難題,促使企業重新審視業務版圖,聚焦核心優勢區域與業務,剝離非核心、前景不明朗的海外資產,成為部分企業應對行業變革的策略之一。

藥明生物戰略轉向:愛爾蘭疫苗工廠售予默沙東

時間撥回至 2020 年 2 月,彼時藥明海德高調宣佈與 「全球疫苗巨頭」 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開啟在愛爾蘭建設集疫苗原液、製劑、工藝放大、質量控制(QC)實驗室於一體的工業化生產及供應基地的大幕,合同期限長達 20 年,總金額約 30 億美元,如今謎底揭曉,合作方正是默沙東。而如今這座尚在建設中的工廠易主,意味着原本規劃的產業佈局出現重大轉向。

1 月 6 日晚間,藥明生物公告,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藥明海德已與默沙東(MSD International GmbH)達成資產出售協議,將位於愛爾蘭的疫苗工廠剝離,交易對價約 5 億美元。

截圖來自藥明生物公告 截圖來自藥明生物公告

回溯該疫苗工廠建設歷程,2019 年藥明海德官宣在愛爾蘭為默沙東量身打造專屬疫苗工廠,涵蓋原液生產、製劑生產、生產科技實驗室以及質量控制實驗室等核心板塊;2020 年 2 月,伴隨工廠動工,藥明海德與默沙東簽下長達 20 年、總金額超 30 億美元的疫苗生產供應合同,彼時雙方對未來合作藍圖信心滿滿,旨在為全球市場輸送創新性疫苗。

短短几年,這座位於愛爾蘭尚處建設中的工廠易主。從交易架構看,默沙東作為全球四大疫苗廠商之一,手握 HPV 疫苗等王牌產品,儘管近年 HPV 疫苗受中國市場銷量波動影響業績承壓,但收購愛爾蘭疫苗工廠,能深度整合疫苗生產至其全球供應網絡,強化成本控制與供應鏈韌性,契合其長期戰略佈局。

對藥明生物而言,雖未披露具體財務細節,但公司表示此次交易基於戰略評估,一方面可回籠資金、提升資產效率,聚焦中國蘇州基地深耕疫苗 CDMO 服務,另一方面所得款項可用於強化全球網絡佈局、回購股份,穩定市場信心。

過去數年,藥明生物在海外市場一路 「攻城略地」。2018 年,率先投資新加坡試水現代化生物製藥生產基地,開啟海外佈局第一步;2020 - 2021 年,在歐洲從拜耳收購德國勒沃庫森生物製劑廠、伍珀塔爾生物藥原液廠,完善產業協同,同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等生物醫藥重鎮佈局生產基地,「全球雙廠生產」 戰略雛形初現,簽約藥企可靈活選擇中美歐兩地基地保障供應、降低技術轉移風險。

此后,2022 年宣佈重金投向新加坡,建設一體化 CRDMO 中心,規劃產能高達 12 萬升,進一步織密海外產能網絡。巔峰時期,藥明生物全球市場佔有率從 2017 年的 2.4% 飆升至 2022 年的 12.8%,歐洲市場收益佔比在 2023 年上半年升至 30%,海外佈局成效斐然。

但進入 2024 年,局勢驟變。藥明生物2024年上半年經調整純利為人民幣25.4億元,同比下降13.0%。基本每股盈利和經調整基本每股盈利分別為人民幣0.37元和人民幣0.55元,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此前高歌猛進的海外擴張步伐放緩,此次出售愛爾蘭疫苗工廠更是引發市場對其海外戰略調整的深度揣測。短期來看,公告發布后,市場反應迅速,藥明生物股價一度受挫下跌,1月7日港股開盤,藥明生物一度下跌超5.4%,資本市場擔憂情緒瀰漫。

國際創新葯市場遇冷,CXO行業 「蝴蝶效應」 初顯

近年來,全球醫藥行業經歷了一場劇烈變革,國際CXO巨頭們也在這波浪潮中經歷了動盪。眾多企業爲了生存,採取了裁員、關閉工廠、出售業務等措施。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和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威脅,使得多家CXO企業不得不採取行動,剝離在美英的敏感業務。

2024年初,美國眾議院提出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曾將藥明生物列入監管範圍,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但隨着法案的進一步發展,藥明生物並未出現在最終監管名單上,包括美國參議院議員提交的修正案以及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和持續撥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中,均未包含生物安全法案的內容,這為藥明生物暫時緩解了潛在的監管壓力。儘管存在「祖父條款」為受影響公司提供了至2032年前繼續履行現有美國政府資助合同的緩衝期,但這種不確定性仍給企業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迷霧。

內部運營方面,全球創新葯投融資市場冷卻,藥企研發預算緊縮,海外訂單增長放緩,加上之前大規模產能擴張導致的成本和利用率問題,促使藥明生物重新評估其海外佈局策略,從激進擴張轉向優化現有資產和集中發展核心業務。

縱觀國際市場,多個巨頭也在加速出清麾下業務。全球最大規模的醫藥CDMO巨頭之一Lonza(龍沙集團)在2023年年報顯示,龍沙集團為優化其全球生物製品佈局,將計劃停用位於中國廣州和美國海沃德(Hayward)的生物製品生產場所,此后2024年1月便官宣關閉運營不到3年的廣州工廠;去年二月,諾和諾德斥資165億美元收購CDMO巨頭 Catalent(康泰倫特)。

業績方面,2024 年上半年,諸多 CXO 企業營收、利潤雙下滑,業績表現不佳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從全球頭部企業來看,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雖穩居行業前列,但其 2024 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 2.39%,達 208.86 億美元,儘管淨利潤有 8.70% 的增長至 28.85 億美元,可各細分業務板塊如實驗室產品和生物製藥服務、生命科學解決方案、分析儀器業務等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查士利華(Charles River)業績更是連續兩個季度下滑,二季度收入 10.26 億美元,同比減少 3.2%,還因市場需求疲軟下調全年營收增速預期。

在國內,CXO板塊同樣感受到了這股寒流。據統計,29家CXO公司2024年半年報顯示,共實現營收431億元,同比下滑11.1%;歸母淨利潤為73億元,同比下滑37.1%。

藥明康德作為CXO行業的龍頭老大,也未能在這場風暴中獨善其身。儘管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172.4億元,但同比下降了8.64%;歸母淨利潤42.4億元,同比下降了20.2%;與此同時,康龍化成雖然憑藉參股公司合併收購帶來的利潤亮點,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1.64%,但整體業務也面臨着毛利率下滑、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各業務條線毛利率均出現下滑態勢。

對於整個中國CXO行業而言,美國市場向來是重要營收來源。爲了分散風險,企業紛紛加速歐洲等其他海外市場佈局,如九洲藥業擬在德國設子公司建CRO服務平臺、凱萊英接手輝瑞CDMO歐洲工廠等。但新市場開拓挑戰重重,從市場準入、客户認可到法規適應,都需投入大量資源與精力,且短期內難以彌補美國市場缺口。

然而,與海外政策寒風凜冽形成對比的是,國內政策為CXO行業注入生機。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醫藥創新,持續出臺多項利好政策,全方位、全鏈條為創新葯及CXO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重磅落地,從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到投融資等關鍵環節統籌施策,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強化醫療機構考覈機制,全力助推創新葯突破發展。

這一政策直接帶動CXO行業需求端回暖。創新葯研發項目增多,CXO企業訂單量隨之攀升,為業績增長築牢根基。多地也因地制宜出臺配套政策,如浙江省推動創新產品優先掛網,加速創新成果臨牀轉化。這讓CXO企業助力研發的產品更快進入市場,縮短變現周期,提升企業資金回籠速度與研發投入積極性。

但政策利好背后亦有挑戰隱憂。一方面,政策對醫藥研發、生產質量與合規性要求愈發嚴苛,監管力度不斷加強。這促使CXO企業在數據管理、臨牀試驗規範、生產工藝標準等方面持續升級,增加企業運營成本與管理難度。如CDE對臨牀試驗數據真實性、完整性的嚴查,一旦違規,企業將面臨鉅額罰款、項目暫停甚至吊銷資質風險。另一方面,鼓勵創新導向促使技術迭代加速。CXO企業需緊跟前沿,加大AI輔助藥物研發、基因治療等新興技術投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